第二節 宋代的譯經事業
宋高太宗于太平興國元年(西元九七六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萬人。翌年,使改東京的龍興寺爲太平興國寺,立開先殿,以奉太祖的禦容,作爲先帝香火的大寺。這座開封龍興寺,本在後周世宗廢佛之際,已改爲政府的倉庫,至此又被複興起來。
當時,西陲的陝西及甘肅,已歸宋朝的版圖,和西域之間的交通,也打開了。因此,于阗及高昌的沙門,到了宋地。又有滄州沙門道圓,遠適印度,往返曆十八年,回國時,向皇帝進獻了帶歸的佛舍利,以及貝葉梵經。于是,爲了向天竺求法的事業,皇帝下诏,募集了沙門行勤等百五十七人,各賜盤纏後,派遣出國。又致書西域諸國,請求協助求法事業的順利完成。趁此機會,即有西印度的沙門,可智、法見、真理等叁人來到中國;接著又有西印度沙門,彌羅等十四人來朝;中印度的法天叁藏,譯出了《聖無量壽經七佛贊》,由河中府的梵學沙門法進,執筆綴文,王龜從爲之潤文。根據王龜從之上表,宋太宗曉得了這件譯事,法天進宮,太宗賜了他紫衣方袍。法進向太宗進言,請法天叁藏進行佛典的翻譯事業,也受到了許可。在此之際,另有天息災及施護兩位叁藏來華,著手譯經事業。
因此,太宗诏令中使鄭守均,在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建立譯經院,院之中央爲譯經堂,東廂爲潤文堂,西廂爲證義堂。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院落成,诏外國沙門天息災等諸叁藏居之,命其各自譯出帶來的梵本經典一部。此時,由精通梵學的法進、常謹、清治等,負責筆受與綴文,另由參加譯場的俗官,擔任潤文及監護之職。當時的天息災,說出了「譯經儀式」,翻譯事業定爲國家的公費。這種由國家主持的譯經事業,自從唐德宗以來,已被中絕了二百年,至此始形恢複。
在這作爲宋代國家事業來經營的譯經院中,所譯出的梵典,有天息災的《聖佛母經》、法天的《吉祥持世經》、施護的《如來莊嚴經》各一卷,均編入《大藏經》中,開版流通。此後,在禁中漸次譯出的梵本經典,則于每年的聖節,將這些新譯的佛典,進獻皇帝,一律編入《大藏經》,予以流通。
宋代的譯經事業,自太宗與真宗時代,繼續到仁宗之世。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楊億及惟淨等,作了《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一卷,即是新譯經典的目錄,共續編則有惟淨等于宋仁宗景佑四年(西元一○叁七年)提出的《景佑新修法寶錄》二十一卷。和這相前後的,又有《天竺字源》、《新譯經音義》十七卷等辭書的完成。宋仁宗天聖五年(西元一○二七年)的《天聖釋教總錄》叁卷,則爲包含了唐《開元錄》、《貞元錄》以及宋代新譯大藏經典的欽定《大藏經》總目錄。
宋代譯經院的翻經事業,極具規模,從印度或西域帶著梵本來華的僧人八十位;去印度求取梵本者百叁十八人;在譯經道場參與筆受及潤文工作的梵學僧人,達七十九位;新譯出的經典,凡六百卷之多。在此以國庫公費支持下所辦的組織完備的譯業,其梵文原本,大多是密教的經典,也就是印度佛教接近終局之世的東西;有的則爲以前已有譯本的重譯、拾遺及補足,故對革新中國佛教而言,幾乎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