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桂林市佛教協會在這裏舉辦一個佛學講座,邀請本人來這裏和各位談談學佛方面的一些問題。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因緣。我們今天能夠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首先要感謝桂林市政府和桂林市的統戰部門和宗教工作部門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好的政策環境。這件事也充分體現了桂林市的黨政領導和統戰、宗教工作部門對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視。我們今天有了這樣好的政策環境,我們才可以有這個非常殊勝的集會。所以,希望各位要很好地珍惜我們現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好政治局面;珍惜我們現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這種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們每一位信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好好地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在這個前提下,再來安排我們的信仰生活、宗教生活。同時,我們也要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這種實際行動看作是落實我們修行的一種具體的活動。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正信與正行——這是作爲一個佛弟子應該具備的兩個條件。

  正信,信什麼呢

  我用四句話來概括,就是:要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應該說,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作爲一個佛教徒要“正信”、不要“迷信”的根本內容。

  首先,要“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大家都是學佛多年的居士,當然知道叁寶是什麼。我們學佛首先就要相信“佛、法、僧”叁寶。叁寶就是我們信佛的中心內容,或者說,信佛的核心。一個人說信佛,如果不信叁寶,而是信別的什麼東西,或者信某某一個傳法的人,應該說這是對叁寶信仰的不具足。如果說,我只信佛、信法,不信僧,那對叁寶的信仰也不具足。因爲,“佛”,是醫王、是醫生;“法”就是醫生開的藥方;“僧”,就是我們學佛修行過程中的朋友,好象是醫院的護士一樣。這叁者是缺一不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病,所以都來學佛。什麼病呢

  煩惱病。我們入佛門就是因爲有病,有煩惱,有問題。世界上有沒有沒有病、沒有煩惱的人呢

  找不出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說,佛門所面對的是全人類,是整個衆生界。因爲,整個衆生界都有煩惱、都有病。所以佛就爲我們這些有病的衆生開了種種藥方。藥方是什麼呢

  就是佛就爲我們這些有病的衆生開了種種藥方。藥方是什麼呢

  就是佛法。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衆生的這八萬四千種煩惱病。那麼,我們找到了醫生,也知道了應該吃什麼藥,還要不要人來護理、來幫助呢

  顯然是需要的。沒有人護理,沒有人幫助,那就象羊群一樣會隨時迷失方向;會隨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迷失路途。所以,我們要信仰僧。這是從佛、法、僧叁寶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講的。

  先說佛。我們信佛的主要對象,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爲,沒有釋迦牟尼佛創教、說法,我們衆生也就不知道還有西方的阿彌陀佛和東方的藥師佛,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以及種種修行法門。所以,我們信佛的主要對象當然是釋迦牟尼佛。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相信由佛金口所宣、直接教導的十方叁世一切佛——十方叁世的佛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比如說,我們現在許多人修念佛法門,求得在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一點的呢

  就是因爲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阿彌陀經》,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所以,我們在信釋迦牟尼佛的同時,也要信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次說法。法的含義很多,可以是法門,可以是一條道路,可以是我們修行以後所證得的境界。法,既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當中教化衆生所留下的言教,這個叫作教法,同時又是我們修行所體驗到的那種經驗、那種境界,這也是法。所以說,佛的正法有二種:一種叫“教正法”,一種叫“證正法”。“教正法”,就是佛的言教;“證正法”,就是我們修行所達到的那種經驗和境界,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修行的證量。所以,我們信仰法,不僅僅是要信仰佛的言教,以佛的言教來作爲我們樹立信仰、鞏固信仰、提高信仰的一個指導思想;同時,還要自己去修證、自己去體驗,那樣才會有收獲——那個收獲就是“證正法”。經過自己修行所獲的那個境界叫“證正法”。

  注意,法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但不是他創造的。因爲,法是一個客觀存在,釋迦牟尼佛僅僅是發現了它,然後把它說出來。所以,法的道理是“有佛無佛,法爾如是”——有佛出世,法是如此;無佛出世,法也是如此;佛說出來了,這個法是如此;佛沒有說,這個法也是如此。因爲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如實、是真如、是真理。真理只可以發現,不可以創造;能創造的東西就不是真理了。所以,佛法是客觀存在的真理。這就叫“法爾如是”。

  在這裏,大家要記住法有兩種:一種叫“教正法”,一種叫“證正法”。“教正法”是我們信仰、學習的內容,“證正法”是我們通過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說的經驗和境界。“證正法”是我們通過修行所得到的不可言說的經驗和境界。“證正法”是說不出來的,所以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證正法要通過教正法的指導,通過實修來得到,不通過教正法,就不可能體驗到證正法。

  再講僧。僧,包括兩種,一是如圓覺菩薩等等證得果位者,叫“聖賢僧”;一是像我們現在正在修行、學習的比丘、比丘尼,叫“凡夫僧”。僧,是一個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名詞,它本身叫“僧伽”,就是“和合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爭執、煩惱少、清淨正派的修行集體。“僧”叫做“和合衆”,它是一個集體,不是一個人。要多少人才能稱爲“僧”呢

  根據戒律上的規定:一個精舍、一個寺院必須有五人以上的比丘或者比丘尼才能成爲一個僧團,才可以叫“僧”。一個人、兩個人不稱“僧”,而稱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五個人以上的這樣一種團體——比丘或比丘尼的團體,才能稱爲“僧”,才能有資格接受信衆,才可以布薩、誦戒,乃至在一些邊地即出家人比較少的地方,舉行授戒等活動。所以說,我們皈依僧,就是皈依這兩部分的僧:“聖賢僧”和“凡夫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而是皈依某個僧團。我們現在有不少的人皈依了叁寶,若說“皈依了某某人,我是某某人的徒弟,我是某某人的皈依弟子”——這種說法不是很准確。因爲,他一個人不能代表僧。那麼,可不可以叫他“師父”呢

  可以叫“師父”。但,只能說他是授你皈依的證明人,是你加入佛教、皈依叁寶的證明人,你所皈依的對象應該是那個僧團。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能說我是“叁寶弟子”,或者說“佛弟子”,不能說“我皈依淨慧”,這個不准確,不能這樣說。而應該說“我皈依叁寶”。如果說你是“皈依淨慧”,那就錯了。因爲,你只皈依他一個人,他一個人沒有這個權力來接受皈依弟子,他只能夠證明你是一個佛弟子,證明你履行過這種儀式、已經成爲一個佛教徒一個佛弟子。

  我們信仰的核心是叁寶,爲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因爲,佛“叁覺圓滿、萬德具足”——是世界上人格最完善、道德最高尚、覺悟最圓滿的聖者。既然是這樣一個聖者,我們人類的最高追求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應當皈依佛——以佛爲師,逐步向佛靠近,逐步完善我們的道德修養,提升我們的人格。所以,我們必須要以佛爲師。法,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去修養、怎麼樣去做人,怎麼樣去淡化煩惱、破除無明。我們如果離開了法,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在做人的過程當中,不知道如何來處理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法,能夠幫助我們來判斷,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必須要以法爲師。僧,能夠弘揚佛法,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是我們做人的榜樣,又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老師和朋友。我們修行不能沒有老師,也不能沒有朋友。所以,我們要以僧爲師。“以僧爲師”不是以某個人,而是以這個僧團,以僧團爲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皈依叁寶、以叁寶爲信仰核心的基本內容。

  其次,要“以因果爲信仰的准繩”。怎樣判斷我們的信仰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必須有一個准繩、有一個標准、有一個原則。這個標准很簡單,就是“因果”。虛雲老和尚講過: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叁藏十二部那麼多的經典,講來講去就說了兩個字——“因果”。因果,分爲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一切事和出世間的一切事都是有因有果的,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果是佛教賴以建立的一個最根本的內容。我們信佛、信叁寶,如果說,不信因果的話,那我們可以肯定:他雖說是佛教徒,但他沒有正見、沿有正信。連因果都不信,那怎麼可能是一個佛教徒呢

  我們信佛的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從因果出發的。

  因果的道理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一個客觀存在。世間的一切學問,包括科學和哲學在內,都講一個因果律,只是佛教的因果比世間所講的因果要廣泛、要深刻。怎麼說“廣泛”呢

  就是說,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間都是因果所成。怎樣叫做“深刻”呢?佛教的因果,既是起于當下一念,也是通于前世、今世和來世,所謂“叁世因果”。所以,佛教的因果既廣泛又深刻,它和世間所講的因果,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現代很多人對佛教很喜歡,認爲佛理非常好,根據佛理來做就可以獲得一個圓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道德的人生。但一講到因果,他就有點信不及,說:這輩子的因果倒還可以相信,但有時候,佛說“種好因就得好果、做善事就有好報”,往往好象不是那麼一回事,社會上做壞事的人反而得好報,做好事的人總不得好報——他有這樣的疑問。再說呢,究竟有沒有“來世”呢

  因爲,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的經驗。究竟有沒有“前生”呢

  我們大部分人也都沒有這個經驗。…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做人的六條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