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P2

  ..續本文上一頁“前生”和“來世”究竟有還是沒有

  他有種種的懷疑。所以信不及。但是,我奉勸各位: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相信。首先,我們要相信釋迦佛的人格,他是一個究竟圓滿的覺者,他沒有必要來欺騙我們。欺騙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具有圓滿究竟的人格,他是以他的人格來作爲他理論的保證的。我們也要相信曆代的高僧大德、曆代的一些先知先覺,他們都是在佛門修證幾十年,他們對佛理都具有圓滿、徹底的了解,他們都是深信因果,並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來修行的。所以說,對于叁世因果,盡管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但是我勸你們一定要相信。因果既通于叁世,也通于當下的一念。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我們當下這一念是個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決定我們下一個念頭會是什麼樣的心態。這就是因果當下就可以得到證明。我們一下子無明火起來了,罵人、打人、發脾氣,這既是一個果,又是一個因——是你前一念種下的因,所以,這一念得到這個果報。同時這一念又爲下一念(果)的産生種下了因。因果是一個連環套,它沒有一刻是停止的。

  說到因果通叁世這個問題,我在這裏給大家講一個現實的例子。現代中國有一位我們桂林籍的大儒學家,也稱“新儒學家”,叫梁漱溟,他在1987年九十五歲時被邀請參加中國佛教協會舉行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當時參加這個會議的有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後來擔任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的張聲作同志,還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赤耐副局長,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還有一些老法師、大學者,幾十個人都在場。在這個會上,中央領導講了話,趙樸老也講了話,然後,就請來參加會議的大學者發言。當時,九十多歲的梁漱溟老先生第一個舉起手來要求發言,他說:“我今天要講兩件事:第一、我要正式宣布我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我以前從來沒有向人說過,怕人家笑話。第二件事,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來,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來生。我前生就是一個和尚,是一個禅宗的和尚。本來我這一輩子在十六歲時就要出家當和尚,但我的父母怎麼也不同意,所以沒出成。雖然出家不成,但我從二十歲開始就吃素,到今年九十五歲,七十五年來我都是全素食。雖然我結了婚,我的生活跟一個出家人稍有一點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既然有今生,必然就有前生,也一定有來世。”他就說了兩件事。當時在場的人都爲他的發言所震憾,受到啓發、受到鼓舞。因爲,大家都知道,梁老先生是絕對不隨便說話的,他要說話就一定要把他的意見堅持到底,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改變的。一提到梁漱溟這位老先生,稍有一定年齡的人,可能都知道他。應該說,這是廣西人的驕傲、是桂林人的驕傲,出了這麼一位大儒學家,而且,他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曆爲大家現身說法,說:人有前生、有今生、有來世。

  上面是說我們要深信因果。假如說,我們不信因果的話,那又怎麼樣呢

  社會上種種負面的東西就會泛濫成災——這就是不信因果的後果。因爲,不信因果,自己做事就會不負責任,事情做了就完了。所以,不信因果的人他什麼違法亂紀的事都敢做。這對社會安定團結、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確實極爲不利。因此,我們一定要自覺地建立起因果觀念,自己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任,對自己的前生、今生和來世負責任。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會真正有價值,拜佛、誦經、念佛才真正能夠落到實處。否則,出家、念佛、燒香幹什麼呢

  所以,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自自然然就會有好的報應。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建立在一切事自作自受這樣一個原則上,所謂“業由心造”。我們的言行造作就是業。業,有善業和惡業。我們要多行善事、多造善業;不行惡事,不造惡業。這樣就不會感得惡的果報。剛才提到“爲什麼我做好事而不得好報

  一切壞事都找到我”這個問題,如果是一個有信仰基礎的人有這個迷惑的話,我勸你最好把它放下,相反,你應該爲你現在遭遇到種種不幸而感到高興。爲什麼呢

  因爲,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惡業趕快報掉了,你以後就會有好的報應了。你應該感到高興。你應該知道業通叁世,報也通叁世,因果的道理並不象種一顆黃豆種下去馬上就生出黃豆芽那麼簡單,它還受到種種條件的製約。所以,“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在學佛修行過程當中,要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規律去做事。

  第叁,要“以般若作爲正信的眼目”。“般若”就是智慧。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也會迷信,也會走錯路。一個人假如沒有眼目的話,怎麼走路呢?沒有眼目就會走錯路。佛教裏講修行有叁大綱領,就是“戒、定、慧”。“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等覺照能力。對戒、定、慧叁學,佛教裏有一個比喻:“定”是我們的身體,“戒”是我們的兩條腿,“慧”就是我們的眼目。所以叫做“戒足、定身、慧目”。人有了這個軀幹,還必須有兩條腿,這樣才有可能從煩惱的此岸走到智慧、覺悟、菩提、涅槃的彼岸。那麼,怎麼才知道方向呢

  你必須還有兩只智慧的眼睛才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們信佛、修行,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說佛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就是因爲主張我們要用智慧來辨別一切。

  當然,佛教講智慧,和世間講的智慧有不同的地方。佛教講的智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相信或能夠洞徹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這樣一種事實。“沒有因果沒有叁世”,這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表現,這是一種邪見——即不正確的見解、邪惡的見解。因爲,假如世間沒有因果了,這世間就沒有秩序,一切都亂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夠洞徹世出世間因果,這種心理能力才是智慧。以這種智慧作爲我們修行的一種內在指導,這就是眼目。否則,那就是邪見。

  智慧是怎麼得來的呢

  通過持戒,通過修定,通過充分而廣泛地學習得來的。智慧分叁種:一種叫做實相般若,一種叫做觀照般若,一種叫做文字般若。叁種般若就是叁種智慧。實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一切事物本來如此的真理,那就是實相。觀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思考、去認識、去修證。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于我們身心修養的文字、語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這是修行的一般過程。

  總之,修行、信佛要以般若(智慧)作爲我們的眼目。我們走路沒有眼睛不行;乘船沒向航向不行;坐飛機沒有導航不行。同樣我們修行沒有智慧不行,我們信仰沒有智慧也不成。因此,我們要“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

  第四,要“以解脫作爲正信的歸宿。”我們爲什麼要信呢

  就是爲了解除我們的煩惱、解除我們的無明,這才是我們正信的最後落腳點。解脫,就是煩惱的止息。解脫,不是我們等到一口氣不來(死了)才是解脫。“解脫”和“涅槃”應該說是同一個意思,涅槃不是要等我們兩手兩腳一伸(即死了)才叫涅槃,涅槃要現證——要當下能證得。當下怎麼能證得涅槃

  我們每個修行人都可能有這種體會:在我們修行、打坐、念佛的時候,念到能所雙亡。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清清靜靜的。那一刻就是解脫、就是現證涅槃。但是,可惜得很,我們沒法保持它,它一瞬即逝。這說明我們定力還不夠,不能夠穩定、不能夠持續。所以,修行也用得著我們現在的政治術語,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就是定。修行能夠做到穩定、連續不容易。穩定、連續就是打成一片。能夠打成一片,你當下就證得解脫、當下就證得涅槃。

  古來的祖師爲什麼能夠來去自由

  臨命終時,洗了澡,換了衣服,跟大家告個假,往法座上腿子一盤,走啦。何等潇灑自在!那是什麼道理呢

  那就是由于他們平常修定力,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只有到了這一步,修行才算真正到家了,那才是修行真正的歸宿。但是要做到這一步談何容易!所以,佛就宣講種種法門,來告訴我們如何來達到解脫。比如說,現在流行最廣的念佛法門,認爲只要我們在生前在身體還好時就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妄想能夠製止住,從少打妄想到不打妄想,保持念佛這一念的連續性、穩定性,那麼,臨命終時就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可能。因爲,你能打成一片,你就能夠一心不亂。這也是解脫的一種方法。

  但是,對一些年輕的教友來講,畢竟我們還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還要面對種種社會義務,面對種種家庭責任,面對種種人生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修行呢

  當然,修念佛法門也非常好,此外,也可以換一個方法來做,就是:心心念念地來照顧當下的一念。不要說我們非得馬上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應該這麼樣去想,因爲有這個執著,就會成爲一種障礙。你就心心念念地看你的心態好了,甭管解脫不解脫。我們的心當下就能夠安定下來,日久功深,自然解脫了。

  以上是講正信,有四句話: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

  下面,再簡單地講一下正行。

  佛教修行的法門就叫做八正道。正,不偏不斜之意。怎樣才算正行呢

  也有四句話:

  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不要讓信仰懸空,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要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說“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意思是說,不只是到佛堂裏才有信仰,到寺院裏才有信仰,拿著經本時才有信仰,而是要心心念念都想到:我是一個佛弟子,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按照佛法的內容來安頓我們的生命,來體現我們的信仰。這才是正信。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開了:信仰歸信仰,生活歸生活,在生活當中無法體現信仰。比如說,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天天要買菜、要上街,到廟裏來可以把五塊、十塊放進功德箱裏,一點吝啬都沒有。可上街買菜時就不成了,因爲秤稍低了一點,因爲少給一根豆角、一片菜葉就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有沒有這種事呢

  我看是有的。又比如,在家庭裏邊,婆媳之間爲一句話往往會爭吵不休。這就是沒有真正把信仰跟生活結合起來。修行人應該時刻想到:我是一個信佛的人,我要處處把“普渡衆生”這種觀念貫徹到生活中去。口稱“普渡衆生”,可是家裏的人你都沒法渡,時常爭爭吵吵,這算“普渡衆生”

  所以,修行人要學習首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二、“將修行落實于當下”。修行,不要等到晚上七點以後才到佛前念阿彌陀佛,也不要等到初一、十五才到能仁寺吃齋、燒香,修行要在當下去落實。那樣修行才能夠打成一片,那才是正行。因爲,我們人生苦短,一個信仰虔誠的人一天能有兩個小時來誦經念佛就了不起了,大多數人還擠不出這個時間來。假如,你按照我講的這個方法,將修行落實于當下,那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修行,時間就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能修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不難了,到臨命終時撒手便行,也不需別人來助念;也不用和尚來超度。撒手便行,那該多好!

  叁、“將佛法融于世法”。佛法和世間法要相結合,因爲佛法就是用來淨化世間法的。怎麼將佛法融于世法呢

  就是要在世間法中運用佛法。要用佛法來淨化、祥和你的家庭。要用佛法來指導你的工作,使之做得更加出色。鄰裏之間,你要起到一個模範帶頭作用,時時刻刻多做好事、多幫助左鄰右舍。家庭成員之間,你要時時刻刻用佛法的精神去團結他們,不要勉強他燒香、不要勉強他吃素、更不要勉強他念佛。這樣家庭關系緊張。你應該慢慢來,要用一種佛的心量和耐心,來融化這些人、包容這些人。你相信佛教,假如爸爸或媽媽不相信,怎麼辦呢

  那就等待吧。要知道你也是從不信到信的,你也不是從一出生就相信佛法的,你也要等待。他不相信你不要勉強。你要更好地關懷他、照顧他、等待他,要包容,要諒解,時間久了你的工作就有效了。這樣,不但爸爸、媽媽相信,一家人都會相信,你家就成了佛化的家庭。佛化的家庭多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有保證了。

  我記得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一位領導講過:佛教組織好管,佛教徒最好管理,他們都非常和睦團結,聽黨和政府的話,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這非常好。假如家家戶戶都成爲佛化家庭,我想公安局、派出所、法院的人都會失業,那時我們的世間就是一個人間淨土。我們希望法院的人失業;我們希望監獄都關閉,再沒有人到監獄裏去。那樣世界就是一個佛化的世界。

  怎樣才能達到佛化世界呢

  就是要把佛法融化于世法、融化于世間。不是叫你天天只是念佛,而是叫你天天去做好人、做好事,這樣世間的惡事就少了。我們要用“十善”來化“十惡”,把“十惡”變成“十善”,我們的世間就變成人間淨土。這樣,佛教“普渡衆生”的願望就能夠逐步地實現了。

  第四、“把個人融于大衆中”。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把自己放到大衆當中,我們的力量才是無窮的。這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要積極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善行、善業中去。作爲當代最大的善行、最大的善業是什麼呢

  就是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我們能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中去,那就是徹底地把個人融化于大衆。

  這裏講一個故事:佛陀跟阿難在一起走到海邊,佛陀從海裏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後問阿難尊者:你說,這一滴水怎麼樣才不會幹呢

  佛陀開示說:“你把這一滴水放到大海裏去。”——這就是徹底地將個人融于大衆。個人的力量有限,人民大衆的力量無窮,我們只有將個人的力量彙集到人民大衆的一切善業當中去,那我們個人的力量也是無窮無盡的。

  今天,借能仁禅寺這個佛教聖地,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講演,跟各位結一個法緣。最後,祝各位善男信女六時吉祥!萬事如意!

  阿彌陀佛!

  (本文爲淨慧法師1996年10月13日上午在桂林能仁禅寺大雄寶殿所作開示之錄音整理。)

  

  

  

《佛教的正信與正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做人的六條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