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生”和“来世”究竟有还是没有
他有种种的怀疑。所以信不及。但是,我奉劝各位: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相信。首先,我们要相信释迦佛的人格,他是一个究竟圆满的觉者,他没有必要来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具有圆满究竟的人格,他是以他的人格来作为他理论的保证的。我们也要相信历代的高僧大德、历代的一些先知先觉,他们都是在佛门修证几十年,他们对佛理都具有圆满、彻底的了解,他们都是深信因果,并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来修行的。所以说,对于三世因果,尽管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但是我劝你们一定要相信。因果既通于三世,也通于当下的一念。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当下这一念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我们下一个念头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这就是因果当下就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一下子无明火起来了,骂人、打人、发脾气,这既是一个果,又是一个因——是你前一念种下的因,所以,这一念得到这个果报。同时这一念又为下一念(果)的产生种下了因。因果是一个连环套,它没有一刻是停止的。
说到因果通三世这个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的例子。现代中国有一位我们桂林籍的大儒学家,也称“新儒学家”,叫梁漱溟,他在1987年九十五岁时被邀请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当时参加这个会议的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后来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的张声作同志,还有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赤耐副局长,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还有一些老法师、大学者,几十个人都在场。在这个会上,中央领导讲了话,赵朴老也讲了话,然后,就请来参加会议的大学者发言。当时,九十多岁的梁漱溟老先生第一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他说:“我今天要讲两件事:第一、我要正式宣布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以前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第二件事,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来,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就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本来我这一辈子在十六岁时就要出家当和尚,但我的父母怎么也不同意,所以没出成。虽然出家不成,但我从二十岁开始就吃素,到今年九十五岁,七十五年来我都是全素食。虽然我结了婚,我的生活跟一个出家人稍有一点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既然有今生,必然就有前生,也一定有来世。”他就说了两件事。当时在场的人都为他的发言所震憾,受到启发、受到鼓舞。因为,大家都知道,梁老先生是绝对不随便说话的,他要说话就一定要把他的意见坚持到底,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改变的。一提到梁漱溟这位老先生,稍有一定年龄的人,可能都知道他。应该说,这是广西人的骄傲、是桂林人的骄傲,出了这么一位大儒学家,而且,他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现身说法,说:人有前生、有今生、有来世。
上面是说我们要深信因果。假如说,我们不信因果的话,那又怎么样呢
社会上种种负面的东西就会泛滥成灾——这就是不信因果的后果。因为,不信因果,自己做事就会不负责任,事情做了就完了。所以,不信因果的人他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敢做。这对社会安定团结、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实极为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建立起因果观念,自己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对自己的前生、今生和来世负责任。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真正有价值,拜佛、诵经、念佛才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否则,出家、念佛、烧香干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样,自自然然就会有好的报应。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建立在一切事自作自受这样一个原则上,所谓“业由心造”。我们的言行造作就是业。业,有善业和恶业。我们要多行善事、多造善业;不行恶事,不造恶业。这样就不会感得恶的果报。刚才提到“为什么我做好事而不得好报
一切坏事都找到我”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有信仰基础的人有这个迷惑的话,我劝你最好把它放下,相反,你应该为你现在遭遇到种种不幸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恶业赶快报掉了,你以后就会有好的报应了。你应该感到高兴。你应该知道业通三世,报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不象种一颗黄豆种下去马上就生出黄豆芽那么简单,它还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所以,“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这一点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当中,要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规律去做事。
第三,要“以般若作为正信的眼目”。“般若”就是智慧。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也会迷信,也会走错路。一个人假如没有眼目的话,怎么走路呢?没有眼目就会走错路。佛教里讲修行有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等觉照能力。对戒、定、慧三学,佛教里有一个比喻:“定”是我们的身体,“戒”是我们的两条腿,“慧”就是我们的眼目。所以叫做“戒足、定身、慧目”。人有了这个躯干,还必须有两条腿,这样才有可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智慧、觉悟、菩提、涅槃的彼岸。那么,怎么才知道方向呢
你必须还有两只智慧的眼睛才不会走错路。所以,我们信佛、修行,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说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就是因为主张我们要用智慧来辨别一切。
当然,佛教讲智慧,和世间讲的智慧有不同的地方。佛教讲的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相信或能够洞彻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这样一种事实。“没有因果没有三世”,这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表现,这是一种邪见——即不正确的见解、邪恶的见解。因为,假如世间没有因果了,这世间就没有秩序,一切都乱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够洞彻世出世间因果,这种心理能力才是智慧。以这种智慧作为我们修行的一种内在指导,这就是眼目。否则,那就是邪见。
智慧是怎么得来的呢
通过持戒,通过修定,通过充分而广泛地学习得来的。智慧分三种:一种叫做实相般若,一种叫做观照般若,一种叫做文字般若。三种般若就是三种智慧。实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切事物本来如此的真理,那就是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思考、去认识、去修证。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于我们身心修养的文字、语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这是修行的一般过程。
总之,修行、信佛要以般若(智慧)作为我们的眼目。我们走路没有眼睛不行;乘船没向航向不行;坐飞机没有导航不行。同样我们修行没有智慧不行,我们信仰没有智慧也不成。因此,我们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四,要“以解脱作为正信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要信呢
就是为了解除我们的烦恼、解除我们的无明,这才是我们正信的最后落脚点。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解脱,不是我们等到一口气不来(死了)才是解脱。“解脱”和“涅槃”应该说是同一个意思,涅槃不是要等我们两手两脚一伸(即死了)才叫涅槃,涅槃要现证——要当下能证得。当下怎么能证得涅槃
我们每个修行人都可能有这种体会:在我们修行、打坐、念佛的时候,念到能所双亡。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清清静静的。那一刻就是解脱、就是现证涅槃。但是,可惜得很,我们没法保持它,它一瞬即逝。这说明我们定力还不够,不能够稳定、不能够持续。所以,修行也用得着我们现在的政治术语,如“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就是定。修行能够做到稳定、连续不容易。稳定、连续就是打成一片。能够打成一片,你当下就证得解脱、当下就证得涅槃。
古来的祖师为什么能够来去自由
临命终时,洗了澡,换了衣服,跟大家告个假,往法座上腿子一盘,走啦。何等潇洒自在!那是什么道理呢
那就是由于他们平常修定力,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只有到了这一步,修行才算真正到家了,那才是修行真正的归宿。但是要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所以,佛就宣讲种种法门,来告诉我们如何来达到解脱。比如说,现在流行最广的念佛法门,认为只要我们在生前在身体还好时就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能够制止住,从少打妄想到不打妄想,保持念佛这一念的连续性、稳定性,那么,临命终时就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能。因为,你能打成一片,你就能够一心不乱。这也是解脱的一种方法。
但是,对一些年轻的教友来讲,毕竟我们还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还要面对种种社会义务,面对种种家庭责任,面对种种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修行呢
当然,修念佛法门也非常好,此外,也可以换一个方法来做,就是:心心念念地来照顾当下的一念。不要说我们非得马上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应该这么样去想,因为有这个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障碍。你就心心念念地看你的心态好了,甭管解脱不解脱。我们的心当下就能够安定下来,日久功深,自然解脱了。
以上是讲正信,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下面,再简单地讲一下正行。
佛教修行的法门就叫做八正道。正,不偏不斜之意。怎样才算正行呢
也有四句话: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不要让信仰悬空,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而要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兑现。说“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意思是说,不只是到佛堂里才有信仰,到寺院里才有信仰,拿着经本时才有信仰,而是要心心念念都想到:我是一个佛弟子,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按照佛法的内容来安顿我们的生命,来体现我们的信仰。这才是正信。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开了: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在生活当中无法体现信仰。比如说,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天天要买菜、要上街,到庙里来可以把五块、十块放进功德箱里,一点吝啬都没有。可上街买菜时就不成了,因为秤稍低了一点,因为少给一根豆角、一片菜叶就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有没有这种事呢
我看是有的。又比如,在家庭里边,婆媳之间为一句话往往会争吵不休。这就是没有真正把信仰跟生活结合起来。修行人应该时刻想到:我是一个信佛的人,我要处处把“普渡众生”这种观念贯彻到生活中去。口称“普渡众生”,可是家里的人你都没法渡,时常争争吵吵,这算“普渡众生”
所以,修行人要学习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修行,不要等到晚上七点以后才到佛前念阿弥陀佛,也不要等到初一、十五才到能仁寺吃斋、烧香,修行要在当下去落实。那样修行才能够打成一片,那才是正行。因为,我们人生苦短,一个信仰虔诚的人一天能有两个小时来诵经念佛就了不起了,大多数人还挤不出这个时间来。假如,你按照我讲的这个方法,将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修行,时间就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修行,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不难了,到临命终时撒手便行,也不需别人来助念;也不用和尚来超度。撒手便行,那该多好!
三、“将佛法融于世法”。佛法和世间法要相结合,因为佛法就是用来净化世间法的。怎么将佛法融于世法呢
就是要在世间法中运用佛法。要用佛法来净化、祥和你的家庭。要用佛法来指导你的工作,使之做得更加出色。邻里之间,你要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刻刻多做好事、多帮助左邻右舍。家庭成员之间,你要时时刻刻用佛法的精神去团结他们,不要勉强他烧香、不要勉强他吃素、更不要勉强他念佛。这样家庭关系紧张。你应该慢慢来,要用一种佛的心量和耐心,来融化这些人、包容这些人。你相信佛教,假如爸爸或妈妈不相信,怎么办呢
那就等待吧。要知道你也是从不信到信的,你也不是从一出生就相信佛法的,你也要等待。他不相信你不要勉强。你要更好地关怀他、照顾他、等待他,要包容,要谅解,时间久了你的工作就有效了。这样,不但爸爸、妈妈相信,一家人都会相信,你家就成了佛化的家庭。佛化的家庭多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有保证了。
我记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一位领导讲过:佛教组织好管,佛教徒最好管理,他们都非常和睦团结,听党和政府的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非常好。假如家家户户都成为佛化家庭,我想公安局、派出所、法院的人都会失业,那时我们的世间就是一个人间净土。我们希望法院的人失业;我们希望监狱都关闭,再没有人到监狱里去。那样世界就是一个佛化的世界。
怎样才能达到佛化世界呢
就是要把佛法融化于世法、融化于世间。不是叫你天天只是念佛,而是叫你天天去做好人、做好事,这样世间的恶事就少了。我们要用“十善”来化“十恶”,把“十恶”变成“十善”,我们的世间就变成人间净土。这样,佛教“普渡众生”的愿望就能够逐步地实现了。
第四、“把个人融于大众中”。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到大众当中,我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要积极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善行、善业中去。作为当代最大的善行、最大的善业是什么呢
就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我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去,那就是彻底地把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里讲一个故事:佛陀跟阿难在一起走到海边,佛陀从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后问阿难尊者:你说,这一滴水怎么样才不会干呢
佛陀开示说:“你把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这就是彻底地将个人融于大众。个人的力量有限,人民大众的力量无穷,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力量汇集到人民大众的一切善业当中去,那我们个人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
今天,借能仁禅寺这个佛教圣地,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讲演,跟各位结一个法缘。最后,祝各位善男信女六时吉祥!万事如意!
阿弥陀佛!
(本文为净慧法师1996年10月13日上午在桂林能仁禅寺大雄宝殿所作开示之录音整理。)
《佛教的正信与正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