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唐代密教的叁位大師
善無畏(西元六叁七─七叁五年),出身于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族,由于內亂而出家,師事那爛陀寺的達摩鞠多(Dharmagupta)學習密教,承受諸種印契之後,經中亞細亞,于唐玄宗開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到達長安,受到唐玄宗的歡迎。在宮中修行真言秘密之法,譯有《大日經》七卷,同時,以其口述,由弟子一行(西元六七叁─七二七年)編成了《大日經疏》二十卷,此兩書均被真言密宗重視爲所依的根本聖典。
金剛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是南印度人,也和善無畏一樣,曾在那爛陀寺學習密教,于善無畏來華第四年後的開元八年,從南海到中國,弘通密教于洛陽及長安。在長安的資聖寺,與一行及不空,共同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等許多密教經典的同時,也依之實地修行,顯現了卓越的靈驗,因此受到了王臣上下的虔誠皈依。像這樣由善無畏及金剛智所弘傳的新密教,到其弟子不空叁藏,即形大成。
不空(西元七○五─七七四年)出身于北印度,亦有說是中亞細亞,或說是錫蘭人。于開元叁年十歲之時,來到甘肅省的武威郡。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洛陽,不空便做了他的弟子。金剛智寂後,爲求密教經典的梵本,敕許西往天竺,與門人含光及惠辨等,自廣州出發,到了印度,遊曆各處,窮究真言密法,終于唐玄宗天寶五年(西元七四六年),攜帶了梵本經典千二百卷,回到長安。他譯出的經典極多,以《金剛頂經》爲首,達一百一十部,計一百四十叁卷。故在中國譯經史上的功績,堪與鸠摩羅什、真谛、玄奘比美,並稱爲四大譯經家。不空的功績,範圍很廣,諸如譯經、講論、造寺、造像,無不涉及;尤其在祈禱及咒術方面的卓越表現,超過善無畏與金剛智,所以他也是一位史所罕見的大咒術師。
當時中國佛教界之能贏得隆高的榮譽,主要亦是由于他的咒法;他之得到在宮廷握有實權的官吏以及地方軍閥實力者的皈依,原因也在于此。特別在安祿山造反之際,受到對抗安祿山的軍閥巨頭哥舒翰的崇信,爲不空叁藏帶來領導中央佛教界的契機。又因他住進了自隋代以來即成爲執行佛教政策中心的長安大興善寺,以此作爲基地,于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在該寺設立灌頂道場,或出入于內道場。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朝廷加號大廣智叁藏,製授特進試鴻胪卿,他在中央的活動情形,可以想見。此乃配合著他的世界觀之金剛界曼荼羅思想的具體化而來,他基以《金剛頂經》,推展智法界的文殊信仰,以五臺山作爲密教的根本道場,強化了和國家權力的結合關系。因此,于唐代宗大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使天下寺內,建立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聖像,達成以五臺山爲中心的金剛界曼荼羅思想的實現。在重視道教的當時,促成了密教的全盛,其結果,密教在中國,也就不能不帶有與道教的巫祝性格相通的東西。
不空叁藏,于代宗大曆九年,七十歲時入寂爲止,大約叁十年間,領導著長安的佛教界,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叁朝的虔誠皈依,臨終之前,代宗爲加開府儀同叁司,封肅國公;入寂後,皇帝廢朝叁日,贈司空,谥號大辯正廣智不空叁藏。可見不空于唐朝,是一位多麼重要的人物了。不空的門下,有爲五臺山佛教盡力的含光;另一位傑出人才是惠果,也就是日本密教的創祖,弘法大師空海來華留學所遇的師匠。空海在惠果座下傳承了金剛界及胎藏界的兩部秘密壇儀印契;因此,密教傳到日本之後,便在日本開出了真言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