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五節 俱舍宗

  第五節 俱舍宗

  

  玄奘門下的教學,主要可分作法相及俱舍兩流。普光、法寶、神泰,爲奘師譯出的《俱舍論》加以注釋,敷衍其精義,成立了俱舍宗。俱舍宗,在此之先,雖已有真谛的譯本,但未盛行,及奘師的新譯《俱舍論》一出來,即有普光爲著《俱舍論記》,法寶及神泰各撰《俱舍論疏》,廣爲弘揚之後,俱舍宗的研究風氣,便因之大開。同時,亦因此而將古來小乘的毗昙教學,也被含攝于俱舍宗內。至于俱舍的教學,即是傳承小乘二十部中的說一切有部之教學的《俱舍論》學說。俱舍,是「對法藏」的意思,對法,即是對于佛在諸經中所開示的法,加以考察的意思;即是由各種角度,對佛陀的教法,采討究的態度。《俱舍論》是包含了采用這種態度的諸多論書思想的一部論書,所以稱爲對法藏。佛陀的教法雖有很多,主要在使衆生轉迷成悟;爲此,就不得不使之發起無漏的正智,以去除煩惱的覆藏。要發起無漏的正智,便不得不觀想佛陀的根本教說之四聖谛,以期迎向涅槃的境地。像這樣的立場,似乎《俱舍論》是著眼于佛教哲學的考察者,事實上,卻是徹底的宗教性格的堅持者;不脫離現實,而使衆生轉煩惱成菩提。因而,要詳細說明迷悟的因果。從迷境至悟境,以「破我」爲根本的教說。故以〈破我品〉來統括全論。

  

  俱舍宗伴隨著法相宗,在日本的奈良時代,傳到了東瀛,但其教義,在法相宗以外的各宗,也和唯識學同被視爲佛教學的基礎。故至今日,不問是那一宗派的學者,均可能研究《俱舍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