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華嚴之教判
法藏對釋尊的一代時教,依其說法的形式和內容,定出深淺,與天臺宗的五時八教對峙,判釋爲五教十宗,將《華嚴經》置于教義上的最高權威。其所謂五教,杜順是就實踐的觀法上,分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法藏則以之附上教義的表現,所作教的分類;至于十宗,是從理上所主張的十種分類。這是法藏教學的特色。五教十宗的教判,從其曆史的背景而言,此乃引用了地論宗慧光的頓、漸、圓的叁種教判,和因緣、假名、诳相、常的四宗教判之系統,加以發展而成,唯如澄觀所說:「後後深于前前」。
五教者:
(一)
小乘教:是爲小乘人而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的《阿含經》等。
(二)
大乘始教:是指說明萬有皆無實體、皆空的《般若經》,以及說明依緣起而有諸法存在的本體和現象之差別的《解深密經》等。
(叁)
大乘終教:是指說明萬法皆有本來不變的真如,但依外緣而現有染淨之相的《大乘起信論》等。
(四)
頓教:是指說明直示悟入的《維摩經》等,後世的禅宗,與此相當。
(五)
圓教:是指但說一乘的完全之教,即是《華嚴經》與《法華經》等,但此又分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超越諸教而說無盡佛法的《華嚴經》,便是獨一無二的別教一乘之圓教。
再說十宗:
(一)
我法俱有宗:主張主觀和客觀之同爲實體者。
(二)
法有我無宗:主張客觀的實體是有,主觀的我是無者。
(叁)
法無去來宗:事物,僅有現在的實體,沒有過去與未來的實體。
(四)
現通假實宗:在佛教的表現,雖有物和心,卻沒有五蘊以外的實體,是假的存在。
(五)
俗妄真實宗:世俗的事物是假,只有佛教的真理是實。
(六)
諸法但名宗:所有的事象存在,唯是假名,沒有實體。
(七)
一切皆空宗:說所有事象的存在,原本是空。
(八)
真德不空宗:說所有事象存在的本性,便是真如。
(九)
相想俱絕宗:真理,乃是超越了主觀與客觀的,不可說的,不可思議的東西。
(一○)
圓明具德宗:說所有事象的存在,互不相妨,以有重重無盡的關系,一切功德,悉皆具足。
這些,便是以五教開出來的內容。
華嚴宗的法界觀,分爲四種:
(一)
事法界:是指差別的現象界。
(二)
理法界:謂宇宙的事事物物,皆爲真如理體。
(叁)
理事無礙法界:謂現象界與本體界的關系,是一體不二的。
(四)
事事無礙法界:謂現象界是互相作用、互相關聯、互相緣起,一多無盡、不可思議的關系。
再說作爲華嚴教學的特色之可舉者,便是法界緣起。現象的差別界,悉具法性之體,故謂爲法界,這個法界的成立,若舉其一,便系于宇宙的一切,一切即含于這一個之內。就這樣,法界的一與一切,互爲主從的關系,即被呼爲法界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