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法藏‧澄觀‧宗密
第叁祖法藏(西元六四叁─七一二年),生于長安,爲究華嚴蘊奧,以在俗之身,入智俨之門。後來出家,住太原寺接受則天武後的皈依;剃發之時,他已二十八歲。依敕于太原寺講《華嚴經》,深得武後的嘉賞,賜號賢首大師。他嘗參與實叉難陀的《華嚴經》譯場,從事譯業,因之直接受敕于洛陽的佛授記寺以及宮中的長生殿,講新譯的《華嚴經》。在武後的外護下,華嚴宗便益發隆盛起來。他講《華嚴經》達叁十余遍,著書極多,有《探玄記》、《五教章》、《起信論義記》、《華嚴經傳記》等凡叁十余部六十多卷。以此而大成了華嚴宗,竟能對抗盛于當時的法相宗,確立了他的一乘教義。他在唐中玄宗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七十歲,寂于長安大薦福寺。法藏寂後,雖有異端者出,中絕華嚴宗的正統宗義,但是,又有華嚴宗的四祖,清涼大師澄觀,使之複歸于正流。
澄觀(西元七叁八─八叁九年)生于法藏寂後的二十七年,從諸學匠,深究一切佛教之學;在錢塘(浙江省杭州)天竺寺法诜座下,學了華嚴宗義。他的時代,正當荊溪湛然,複興天臺之世,亦爲禅宗漸趨隆盛之際,故在他的思想上,也受了當時環境所影響,企及禅教一致,以及與天臺融會,已顯出那時的中國佛教,有了諸宗融會的傾向。
五祖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除了繼澄觀的法脈,高揚華嚴教學之外,亦詳于禅,著有《禅源諸诠集都序》,主倡教禅一致,他爲唐末以迄宋朝後的佛教風氣,奠定了基礎。他尚著有《原人論》,系以佛教的立場,概要性地對于儒道二教所作的泛論;他的《盂蘭盆經疏》,說明了佛教和中國的祖先崇拜及孝道之間的調和與差別。另有《新華嚴合經論》、《圓覺經大疏》、《四分律疏》等共叁十余部。寂于唐武宗會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六十二歲;在他寂後轉眼之間,便是會昌法難,繼之而來的,是唐末及五代的戰亂,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就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