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四節 慈愍‧法照‧少康

  第四節 慈愍‧法照‧少康

  

  在唐代,出現了好多位宣揚淨土教義的高僧,比善導略早的迦才,整理道綽的《安樂集》,繼續淨土教義的系統,著了《淨土論》。善導的弟子懷感,寫了一部《釋淨土群疑論》,以解答當時被提示于佛教界之有關淨土的諸問題。

  

  慧日(西元六八○─七四八年)因遇到自印度歸國的義淨叁藏,立志願入竺求法,于唐武後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渡南海至印度,曆訪諸國名僧以求佛法,在北天竺,祈請于觀世音像,授之以淨土法門,于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回國。以其攜自印度的佛陀真容及梵夾,進表玄宗皇帝,受賜慈愍叁藏之號。入竺求法,前後達十八年,歸國後撰著《往生淨土集》(慈悲集),專心弘揚淨土信仰。他在其中所說的教義,與道綽及善導,有著很大的距離,他對佛的言教,所有一切行儀作法,不予價值的判斷,認爲一切均系往生淨土的行業,不必加以取舍。在當時的佛教界,淨土信仰正已流布于諸宗諸派僧尼的日常生活中,慈愍叁藏慧日的諸行往生之教說,既爲適應當時以念佛來融合諸宗的時代風潮,同時也爲這種風氣,提供教學上的根據。這正是自晚唐五代而展開于宋元明世的,中國近世淨土教的特色。此一源流,便是慧日的《往生淨土集》。此在日本,便是所謂慈愍流的念佛法門。

  

  法照(西元?─八二一年)爲受南嶽承遠之教,入山西省的五臺山,建有竹林寺。于南嶽彌陀臺般舟道場,著《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本》,開創其五會念佛法門。他受《無量壽經》所說:「清風發時,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的暗示,依五音之曲調,順著緩急次第,唱念阿彌陀佛名號。第一會平聲,緩唱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亦緩念;第叁會非緩非急;第四會漸急;第五會轉急,唯唱阿彌陀佛四字。法照由五臺山以迄太原及長安,廣弘其五會念佛法,深受世人之感銘。就是日本的所謂山念佛,也是因慈覺大師圓仁,從五臺山的竹林寺,傳到日本比睿山而來。

  

  少康(西元?─八○五年)于唐德宗貞元之初,至洛陽白馬寺,見殿內的經籍放光,探之,乃得善導的〈西方化導文〉,因詣長安的善導影堂,得善導的靈告,遂成爲願生西方的熱心者。分奉善導的舍利,于浙江的睦州,建立淨土道場,從事于民衆教化。法照與少康因其弘揚淨土,和其布教的態度,頗似長安善導的化風,故被並呼爲後善導。少康著有《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一卷,列敘願生淨土者的往生傳記,此乃有名的近世往生傳記類編集之發端。把隋唐時代,以華北爲中心而流行的淨土教信仰,移植到江南,五代以後的江南,成了開發淨土教興隆的基礎者,不能忘了少康的事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