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叁節 道綽和善導的淨土教

  第叁節 道綽和善導的淨土教

  

  道綽(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是山西太原盆地的並州汶水人,乃系研究《涅槃經》的權威學者,後住石壁山玄中寺,得親見其開山昙鸾的碑文及著作,由此機緣而使他熱心地進入淨土信仰。那是隋炀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道綽四十九歲之時。從此深入了淨土信仰之後,講說觀經,前後達二百遍,每日稱名念阿彌陀佛七萬遍,成了一位極其熱忱的念佛法門的實踐者。他著的《安樂集》二卷,便是接受北魏昙鸾的教學,爲了末法時之到來及其時代的大衆,所說的專修念佛之道。他在其中,采取了《觀無量壽經》爲其立場,承受了龍樹所說的難易二道和昙鸾的自力他力之說,將佛陀的一代聖教,分作了聖道和淨土二門的教相判釋。以自力,修難行道,在此土優入聖階者,名爲聖道門;仗佛願之他力,修易行道的念佛行,往生淨土者,名爲淨土門。其結論則謂此一淨土門,對于過了正像二時,也就是在佛滅千五百年後的末法時代的社會大衆,乃是最爲適應的唯一無二的教法。在實踐行儀的種種行業方面,他認定稱念彌陀一佛之名號,勸請專修念佛之行。他是發展了昙鸾的教學,並將其實踐的行儀普及化、民衆化了。因此,道綽對民衆的教化,盡了最大的努力,常用木槵子作成念珠懇勸地方上的道俗男女念佛;對文盲之農民婦女,則教他們以數小豆來專修念佛,這種方法,稱爲小豆念佛。這是爲了適應時機,以弘通其專修念佛的法門。由此而使太原、晉陽、汶水之山西盆地,凡在七歲以上的老少男女,都會唱念彌陀佛號。

  

  依據殘存于玄中寺的金石文得悉,道綽的德望,聞及于唐太宗,當太宗行幸北京太原之時,嘗受皇帝之殊遇。他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以八十四歲之高齡往生,他的教學,則有其弟子善導的繼續而傳進帝都長安。

  

  善導(西元六一叁─六八一年)出身于山東臨淄,遍曆諸方,因見西方極樂的淨土變相而入淨土信仰。他于貞觀年中,參訪並州道綽禅師,成爲其弟子,盡受其專修念佛之法門。在終南山寂靜之境的悟真寺,專修念佛,後至唐都長安光明寺和實際寺,爲帝都的朝野道俗,弘揚專修念佛之教。他的著作,總稱五部九卷,以《觀無量壽經疏》(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之四帖疏)四卷爲首,此外是《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贊》、《觀念法門》、《般舟贊》各一卷。《觀無量壽經》的研究和講說之風,在隋唐的佛教界頗爲流行。天臺智顗、嘉祥吉藏、淨影慧遠等諸名德,均各以其自己的立場和宗旨,研究觀經而著成義疏。就西方極樂淨土而言,有的判作凡聖同居士,或則判作化身化土;對于念佛的行業,也有觀相念佛與實相念佛之分,並不認爲,愚惡凡夫僅靠口頭唱念佛名,即能往生淨土。此時的善導,便對諸師的主張,加以批判,製成了作爲楷定古今的一部《觀無量壽經疏》,以西方淨土爲真實的報土,稱念佛名是往生報土的方法,明白地傳承了昙鸾和道綽所立的淨土教之本旨,主張于末法時代的今日,爲與時機相應的法門。該書中所述的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之五正行,以及二河白道的譬喻,都很有名。五部九卷之中,除了義疏,另外的具疏則爲基于前述淨土教學之理論,對于日常時和特別時的行儀作法,所作的規定。日常行事的《方時禮贊》,是以韻文的偈頌爲中心,加上敬白文,善巧地注入了聲樂的方式所成的淨土贊歌。善導一面在長安布教,一面又書寫了《阿彌陀經》十萬卷,廣作流布;故也著有作爲讀誦作法的《法事贊》二卷。又造了淨土變相叁百余鋪,用以莊嚴佛寺的壁面;那是描繪阿彌陀佛在西方的極樂淨土,以無數聖衆爲對象的說法圖景。同時藉此淨土變相的圖畫,向文盲的婦女孩子們,鼓吹發起願生淨土之信心。由此而使善導的名聲,譽滿帝都,則天武後以脂粉錢,在東部龍門的奉先寺,造立大石佛,也命善導擔負其檢校的重任。他于唐高宗永隆二年(西元六八一年)六十九歲往生,門下有懷感、懷恽、淨業等人,傳承淨土教旨,努力宣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