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往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今天的事很少想,當下的事想得更少,總是在追悔昨天或幻想明天,這就是脫離實際。要知道,一切事情,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長,當下是基礎,今天是基礎。明天你賺一百萬,是從今天賺一份錢開始的,如果今天這一分錢你不賺,明天的一百萬你別想得到。你說明天我要走多少多少裏路,今天我寸步不移,行嗎?所以說,抓住當下就是抓住機遇,不曉得抓往當下的人,永遠都抓不住機遇!修行也是這樣。著力照顧當下的心念,清明自覺,清淨無染。分分秒秒如此,心心念念如此。久而久之,就能把握自己,靈明覺照,當下自覺,當下自在。
我們不是爲學佛而學佛,佛法也不是爲佛法而佛法,佛法是一種教化,它是希望將衆生教而化之,光教了不化沒有用。什麼是化呢?化就是改變。現在不是在講什麼電器化啦,現代化啦,這個化就是改變舊的面貌,實現新的面貌。化有兩重意思,一是動詞,一是名詞,名詞是動詞的結果,先“教”而後達到目標,那就是“化”了。“化”要從當下開始,在當下來展現,離開當下去談“化”,寄希望于將來的“化”,死後的“化”,都是說食不飽的。
(叁)將佛法融化于世間
將佛法融化于世間,作爲在家學佛的人來說,首先是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這裏大家別誤會了,建立佛化的家庭,並不是說家裏供滿了菩薩就是佛化家庭,而是在家庭裏充滿了佛教的精神,有禮讓,有關懷,有愛心,這才是佛化家庭的內涵。小孩看到母親來了,趕快迎上去;母親看到小孩來了,趕快親兩下,這就是愛心,這就是佛化家庭的精神。看到小孩都不理,“你別打我的閑岔,我正念佛呢。”你看看,這行嗎?要有愛心,還要學會用佛法來淨化家庭。因爲我們的愛心往往是一種很狹隘的情執,你要把這種愛心提升到慈悲的精神上來,把愛心擴展開來,由近及遠地擴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它就不是情執,而是慈悲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對他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關懷的心,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去做,家庭一定不會有矛盾,一定是個團結、和睦、幸福、佛化的家庭。你別看有些人不信佛,家庭生活卻非常融洽,那也是在體現一種善的精神,善法在他的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了。一個佛化的家庭,一定是個非常清淨的家庭,一定是妻子守妻子的責任和義務,丈夫守丈夫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子女各盡其責,各得其所,那必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
作爲在家佛弟子,首先自己一家人要生活得和好,你自己家庭生活和好了,才會影響鄰裏,才有精神和精力去幫助他人,你自己家裏都搞不好,成天爭爭吵吵,打打鬧鬧的,你去給別人講佛法,人家說你先講給自己聽吧,你自己做好了再說,必須以身作則。因此,將佛法融化于世間,首先要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世間的一部分,世間是什麼?用佛法的眼光看,煩惱就是世間,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就是息滅煩惱,得清淨自在。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菩提從哪裏來?菩提從煩惱中來,煩惱息滅的當下就是菩提;煩惱熾盛,菩提就沒有了,所以菩提就是煩惱的覺悟。我們信佛一定要理性化,要多領會佛法的實質。要知道,離開了煩惱,就沒有菩提,離開煩惱到哪兒去找菩提呢?到哪兒去找佛法呢?也可以說,沒有世間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的作用與價值就在于它能夠沈澱世間的煩惱,能夠淨化世間的煩惱。如果我們學佛數年,煩惱來了卻不能對治,學佛有什麼用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理論不能聯系實際。我們學佛要以佛法的心態來學佛,如果以世間的心態來學佛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以佛法的心態來學佛就是解行相應。行什麼呢?行我懂得的那點東西,行我知道的那點東西,如果你知道的那點東西而不去行,那永遠都是理論脫離實際。想吃,你不去動嘴,你肚子永遠是空的,你說這個茶好啊!好啊!就是不去喝,你總是幹渴的!
(四)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最後一點,就是將個人融化于大衆。講這句話,幾個字脫口而出,很容易,但是落實起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也只是高山仰止,朝這個方向努力而已!這是很難的事情。將個人融化于大衆,就是要時時刻刻知道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沒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時間離開了大衆,離開了社會。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盡那麼一點點責任,那麼其它種種責任靠誰去盡呢?比如說,我們的車一出門就有一條路,走到哪裏都有路,誰給我們創造的呢?是大衆!什麼事情都由我們自己去做行不行呢?不行!社會是整體的、互相依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水難成河,獨木難成林,這是個簡單的道理,認真體會落實就不簡單了。
那麼,將個人融化于大衆的精神是什麼?就是時時刻刻對大衆懷有感恩之心,報恩之心。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都對我有恩,我都要對他們感恩。我們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唯我獨尊,我執太重。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越是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而那些總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沒有力量的人,因爲沒有力量才會裝得自己有力量。什麼人有力量呢?就是能夠真正和群衆打成一片的人,能夠真正走群衆路線的人。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時時不要脫離衆生。佛陀曾講過:佛在僧數,佛是大衆的一分子。爲什麼我在柏林寺特別強調,要每個僧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要養成僧格,要融入僧團?因爲佛陀都要融入僧團,我們每一個初出家的人,更應該融入僧團,這是日後將佛法融入世間的開始。
前面講的四句話,把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包括進去了。這四句從原則上講,出家人、在家人都通用,但在具體操作上,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操作方法,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操作方法,但是其精神是一以貫之的。
回答提問
問一:佛教認爲算命是外道,不提倡這一套,但是社會上有些算命的人算得很准,于是有人有種宿命論思想,生活態度變得很消極。我的一位朋友,她與男友本來相處非常好,很相愛,但後來查出兩人屬相不配,不敢與其交往了。請問師父,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算命?
答:命運到底有沒有?應該說有,你過去種了惡因,你就要感受惡果。怎樣讓這個惡因不成熟或推遲成熟,而讓善因能夠及時成熟?惡因與惡果之間並不是一個直接的關系,這中間還有一個緣,即條件。因果的成熟是要通過一定條件的推動才會變成現實。不管善因也好,惡因也好,都是一樣,通過我們現在的努力,其目的就是要給善因的成熟創造正面的條件,給惡因的不成熟創造負面的條件,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使善因具緣,使惡因缺緣。你做善事,就是使惡因缺緣,同時也就是使善因具緣。我們現在修行就是做這件事。我們要相信,我們無始以來做了許多的善事,種了許多的善因;同時也種了許多惡因。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爲什麼會來早或來遲?那就是緣的關系,創造了什麼樣的緣,就會有什麼樣的報,就看善因成熟的條件多,還是惡因成熟的條件多。所以大家不要管過去怎樣,即使我們過去造了許多惡業,害怕沒有用,你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行善積德,現在的努力既能改變過去,也能夠開拓未來。著眼當下,著眼現在,這是我們人生命運轉變的關鍵所在。如果不抓住這個關鍵,要轉變我們的命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必去算命。
算命到底准不准呢?有一些可能准,准了以後怎麼辦?算了命知道我明天會有惡運,不好的事情會出現,積極的態度就是趕快做善事,讓明天的惡不至于成爲事實,而不能因算命而消極,消極的人生態度是不對的。你們都看過《了凡四訓》這本書,那是一個改變命運的非常好的例子。其中有兩句話:命由已立,相隨心轉。大家要時時刻刻地記住這兩句話,將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假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命運不可以改變,那修行有什麼意義?我們現在的努力有什麼必要?那樣也就沒有因果了,正因爲有因果,所以命運是可以轉化的。
問二:我想問學佛與素食的關系問題。我家是雙職工,孩子的姥姥做飯,我們每天下班較晚,回來飯已做好了,假使我要吃素的話,就要麻煩姥姥每天多炒個素菜,做爲學佛的人,應該讓大家生歡喜心,我卻麻煩了老人家。如果不讓姥姥炒素菜,她做菜總會放些肉,那樣又有傷慈悲心了,這不就矛盾了嗎?怎麼解決呢?
答:我覺得不要把吃素和學佛必然地聯系起來,特別是在家學佛,沒有這個必要。要知道我們中國的漢傳佛教提倡素食,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佛教徒基本上是吃叁淨肉的。叁種淨肉,所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爲已殺。當然我們非常贊歎吃素,但是並不要勉強每位在家佛弟子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都必須吃素。所以我剛才講,不要一學佛就在家裏擺一個佛堂,然後就是我要吃素,你看看我現在學佛,我有慈悲心了!其實不見得。還是家裏做什麼菜,你就吃什麼,你不要給孩子姥姥提要求,更不要讓她明天殺只雞,後天買點海鮮,你遇到什麼就吃什麼。然後你可以慢慢告訴她,希望她不要買活的魚回來宰,不要買活的雞回來殺,逐漸地影響她,培養慈悲心;在吃的時候,不要以貪心去吃這餐飯,沒有貪心,你是以無記心去吃這餐飯,你的慈悲心才不致于受到傷害。如果說這東西好吃,希望明天做得更多一些,這就是惡業了。不要生貪心,而要以慚愧心去吃這餐飯。等待家裏人都認同你了,老人、妻子、孩子都覺得你現在學佛了,更愛他們了,更關心他們了,你的言行他們都願隨喜,你怎麼做他們也怎麼做,那時你就有影響力了,你再和他們商量,可不可以吃素啊?可不可以隔七天吃兩天素?慢慢來,大家容易接受。
我給你們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故事。香港某大學的校長是信佛的,而他的太太卻信天主教,因爲他太太的家庭是一個天主教的家庭。他自己信佛,但他卻每個星期日都陪他太太去天主教堂,長年如此,由于他太太沒有改變信仰,所以他就沒有受皈依,他只是在修行、學佛,卻沒有受皈依,他的太太看到他信佛非常虔誠,而且表現非常好,受到感化,他太太也就慢慢不去天主教堂了。都六十多歲的人還改變了信仰,後來在征得太太的同意後才皈依了叁寶。看看人家是怎樣做工作的?所以我們不能一意孤行,要重視教化人的方式方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慢慢達到認同和一致。
問叁:接觸佛教後,覺得佛教博大精深,于是産生一種願望,想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經典和修行,但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工作、家庭都非常繁忙,怎麼辦?
答:請問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准備當佛學家呢?沒有想過吧,你一定還要做好你本身的事業。佛學不管多麼博大,多麼精深,就像大海一樣,只要我們能夠嘗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就知道整個海水都是這個滋味。這裏的重點是你必須根據已知道的那一點點,去認真地落實,慢慢體會佛法,學習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千經萬論,說的是什麼?就是講淨化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人生。
佛教有四句偈,它包括一切的佛法,這四句偈,你一輩子、兩輩子、叁輩子都不能完全落實。這四句偈成了我們學佛人的口頭禅,人人都會念,但幾乎人人都不能如法去做。這四句偈是什麼?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佛法說來說去,就是在诠釋這四句偈。這四句偈是一切諸佛的共見,過去諸佛所說的法離不開這四句,現在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離不開這四句,未來諸佛說法同樣離不開這四句。所以你們年輕人工作很忙,你們要做事業,不是要作佛學家,不是專門從事佛學研究的,你們可以有重點的學一兩本經,能夠自己去行,去受用,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學那麼多。當然,如果有條件,有時間,一年抽一兩周去寺院裏住一住,專修一段時間,那當然更好。但是不要因爲學習佛法,而把事業都放棄了。要在做事業中落實佛法,把事業當成佛事來做,把做好事業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這本身就是修行。
(明進、明嘉根據錄音整理)
《在家學佛方便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