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國家之統一與佛教 第叁節 天臺宗

  第叁節 天臺宗

  

  在江南,首先有涅槃學派和成實學派的繁榮,在北方,則有地論(華嚴)學派的擡頭,更進一步的乃是以《法華經》來開創一宗的天臺智者大師智顗(西元五叁八─五九七年)。他沒有相承在梁代著有《法華義疏》而對天臺教學之成立積有奇功的成實論學者、光宅寺法雲的宗風,卻師承了北齊的慧文禅師以及南嶽的慧思禅師,這並不顯示他的思想單單繼承了偏向于教學的南朝佛教,而是意味著展開了他的新興的實踐佛教。那就是他綜合了當時所謂「南叁北七」諸家的教相判釋,獨自創出了「五時八教判」,並以《法華經》爲諸經中的最高權威,不斷地推進他的這一主張。若以他的教判作爲佛教的最高哲理,與華嚴的法藏之創「五教十宗判」比肩,則成爲中國佛教學的雙璧。

  

  智顗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西元五叁八年)荊州華容縣(湖北省監利),出家于梁末之亂世,鑽研涅槃及法華等,嗣至光州(河南省)大蘇山,隨從在赴南嶽途中的慧思禅師,體得法華叁昧法門,七年之後,依師之勸,于叁十歲時南歸。叁十一歲,住金陵的瓦官寺,講《法華經》。後世即以那年爲天臺宗的開宗紀元。由此而受朝野尊信,八年之後,去此而入浙江臺州府的天臺山,行頭陀行。因而他被呼爲天臺大師,稱其宗旨爲天臺宗。他在山中住了九年,旋應陳主之請,再到金陵,于光宅寺,講《法華文句》。迄陳亡而隋朝統一天下,晉王廣(隋炀帝)爲揚州總管,就其受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後在其故鄉荊州創建玉泉寺,作爲天臺教義主幹的《法華玄義》及其作爲實踐方法的《摩诃止觀》,便在此處講出。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以世壽六十歲,示寂于天臺山。他的著作,除了以上的叁種(天臺叁大部)之外,尚有《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玄義》、《金光明文句》、《觀無量壽經疏》(天臺五小部)等。其中有好多是由他的常隨弟子章安大師灌頂(西元五六一─六叁二年),侍于講席而作成的筆錄,故其功績也堪與乃師智顗並稱。他在智顗寂後,專心于教團的隆興,確立了天臺宗的基礎,後來被作爲天臺教學之淵叢來歌頌的天臺山國清寺,系由炀帝使司馬王弘爲了紀念智者大師而建的,實際上該寺的第一代座主乃是灌頂。他自己也著有《涅槃疏》、《國清百錄》、《智者大師別傳》等書。

  

  天臺宗自灌頂之後,即入唐代,雖有智威、慧威、玄朗等,維系其一宗的命脈,卻被興隆于當時的禅宗,壓抑了它的宗勢之振發。到了中唐時代,有玄朗的弟子湛然出世,又將天臺宗的教勢,恢複到了昔日的盛況。湛然(西元七一一─七八二年)因其出生的地名而被稱爲荊溪尊者,又被呼爲妙樂大師。他是天臺宗的第六祖,他的盛名,與華嚴宗的澄觀,並馳于中唐以後的佛教界,世稱之爲天臺中興。最初他是以一位晉陵荊溪(江蘇省宜興縣)的儒者身分,而從玄朗學習天臺,終于成了天臺宗匠,他的著述頗多,除了《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以上是天臺叁大部之記)、《止觀大意》、《止觀搜玄記》等有關天臺教學的論著之外,對于他宗的則有《金剛錍論》、《止觀義例》、《五百問論》等書。另也著有《涅槃經疏》、《維摩略疏記》等多種。到他晚年時代,由于和華嚴宗的澄觀對抗,以致他的思想,不僅是祖述舊來的天臺教學,而且加進華嚴的思想,作了另外的開展。在湛然之後,繼承天臺宗脈的是道邃及行滿,開創日本天臺宗的傳教大師最澄,便是在這兩位宗師座下,傳承了天臺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