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北周武帝之廢佛
北魏分裂爲二:東魏都于邺(河南省彰德),西魏都于長安(陝西省),東魏之高歡,西魏之宇文泰,分別專政。不久,高歡之子高洋受禅而建北齊(西元五五○年),宇文泰的胞兄之子宇文護,舉兵革而建北周(西元五五七年),擁立宇文泰的兒子宇文邕,是爲武帝(西元五六一年)。
高洋便是北齊的文宣帝(西元五五○─五五九年),與江南的梁武帝比肩,興隆佛教,以慧光的第一高足法上(西元四九五─五八○年)爲戒師,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西元五五五年),诏廢道教。但是,與他對立的北周武帝,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察知擁有很多的寺僧,認爲對社會有害無益,因此斷然采取了強硬的廢佛政策。那是北周武帝天和二年(西元五六七年),起因于還俗僧衛元嵩上書廢佛以及道士張賓在暗中的活躍。武帝便于天和四年以後,數度召集僧侶、道士及重臣,辯論儒、佛、道叁教之優劣,當時在佛教方面,有甄鸾的《笑道論》、北周道安的《二教論》等之上書。結果,武帝于建德叁年(西元五七四年)叁月,下诏並廢佛道二教。于是,寺院經像,遭受破壞,僧尼全被勒令還俗,編戶于軍民之中;同年五月,武帝設通道觀,招致求道者百二十人,有志的僧侶,多隱向山林,或遷往江南,以逃避此一法難。到了建德六年正月,武帝討滅北齊之時,該地也有寺塔被破壞,僧尼多還俗的現象,可見那並不是由于武帝之诏,而是由于戰亂所造成的。這麼一來,北地的佛教,一時遂瀕于毀滅。然在不久之後,武帝病故,宣帝、靜帝,相繼即位之際,佛教便再度複興。這是由于任道林的上表、淨影寺慧遠的抗告、王明廣的上書等所得的結果,同時也因投合當時正想取得政權的宰相楊堅(隋文帝)的意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