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團的發展與儒道二教 第十節 文成帝複興佛教

  第十節 文成帝複興佛教

  

  廢佛不久,寇謙之死亡,崔浩遭受族誅。廢佛後六年,太武帝崩而文成帝即位(西元四五二年),诏令複興佛教,任昙曜爲沙門統,掌理佛教,並因昙曜奏請,開鑿大同雲岡的大石窟,獻文帝也造立丈六釋迦像,並建高約一百公尺的七級永甯寺塔。孝文帝師事道登、僧淵等,遷都洛陽,開鑿龍門的大石窟。宣武帝爲菩提流支(Bodhiruci)的譯經,自任筆受之役,是以當時自西域來華的沙門,多達叁千。因此,翻譯佛典的事業,也隆盛一時。昙曜與吉迦夜(Kinkara)共同譯出《雜寶藏經》、《付法藏因緣傳》等。活躍于宣武帝治下的印度僧菩提流支、勒那摩提(Ratnamati)、佛陀扇多(Buddhaśānta)等叁人,譯出有《華嚴經》之一品《十地經》、世親注解的《十地經論》,此與江南由真谛譯出的《攝大乘論》對峙,至此將尚未介紹給中國的世親思想引進來了。故有摩提門下的慧光(光統律師,南道派),流支門下的道寵(北道派)繼起,發展出了地論宗。分成南北二道派,又造成了重視《華嚴經》的風氣。

  

  另外,流支譯有《金剛般若經》、《入楞伽經》、《無量壽經論》,摩提譯有《寶性論》,扇多譯有《攝大乘論》等。

  

  在此期間,尚有一位主倡淨土信仰的昙鸾(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他是雁門(山西省)人,本習四論,因注解《大集經》感得氣疾,遂願求健康,訪梁道士陶弘景,得長生不老之法,北歸途中在洛陽遇到菩提流支,授之以《觀無量壽經》,從此,僅以佛法爲長生不老之法,專心于念佛淨土之宣揚。魏帝對其尊崇,因號之爲神鸾。住並州(山西省陽曲縣)大嚴寺,後遷石壁山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六十七歲,寂于遙山寺。著有《淨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前者乃據流支傳譯的世親撰《淨土論》(《優婆提舍願生偈》)及龍樹撰《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等說,而作的注解。將印度兩大主流思想,以淨土論的解釋,予以調和融會,使他得了新見解。他主張實踐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之五念門,完成了中國淨土教的教理和實踐的基礎。他的思想,則爲此後在玄中寺見到昙鸾的碑文,而于隋炀帝之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皈依淨土教的道綽,更加地予以強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