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梁武帝
梁代五十五年間,爲南朝佛教最盛階段。尤其是梁武帝在位的四十八年之間(西元五○二─五四九年),其信佛教之程度,乃爲曆代帝王中所僅有絕無。武帝原爲蕭子良的門人。梁武帝天監叁年(西元五○四年)四月八日佛誕之期,率道俗二萬余人,于重雲殿,行舍道奉佛儀式,同十年(西元五一一年),發表〈斷酒肉文〉,又于同十六年(西元五一七年),禁止以殺生做祭祀,並廢天下道觀,令道士還俗,據說因此而使梁之道士,多向北齊逃亡。同十八年(西元五一九年)四月八日,再從草堂寺之慧約受菩薩戒,當時自皇太子以下受戒者達四萬八千人。武帝建有愛敬、光宅、開善、同泰、幸行此等大寺,開大法會達十數回。梁武帝大通二年(西元五二八年)叁月,舍身同泰寺做叁寶之奴仆,群臣出錢一億萬爲武帝贖而歸,如此的舍身行助,此後又舉行了叁次,故被呼爲皇帝菩薩。得以出入宮廷,與皇帝共究佛法的家僧,有僧旻、法寵、法雲、慧超等,尚有寶(保)志、僧佑、寶唱、智藏、慧約等名僧,也均爲武帝的知遇。其中的寶志,以神異知名。光宅寺的法雲、開善寺的智藏、莊嚴寺的僧旻,並稱爲梁之叁大法師,乃爲成實及涅槃之學匠而有高名。
順便一提,法雲的《法華義疏》,即爲日本聖德太子撰述《法華義疏》的藍本。僧佑著有《出叁藏記集》、《弘明集》、《釋迦譜》等史書,其弟子寶唱,亦受其影響,著《名僧傳》、《比丘尼傳》,慧皎便參考《名僧傳》而撰述《高僧傳》。《比丘尼傳》及《高僧傳》兩書,與《出叁藏記集》的僧傳,同爲現存僧傳中最古而占有極高評價的著作。
武帝的家族,也繼續笃信佛教,長子,即是《昭明文選》的撰者太子蕭統,以及叁子簡文帝蕭綱(西元五五○─五五一年在位)、七子元帝蕭繹(西元五五二─五五四年在位)等,亦不亞于武帝,精通佛教並有著述。特別是昭明太子的《解叁谛義》,乃爲有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