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叁章 魏晉的佛教 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八節 廬山的慧遠

  第八節 廬山的慧遠

  

  在道生和覺賢等活躍于江南之際,則爲與長安的羅什,共稱雙璧的廬山慧遠(西元叁叁四─四一六年),他是江南的實力者,也是道安的高足弟子。是雁門樓煩(山西省崞縣東)人。二十一歲時,與其俗弟慧持,同入道安之門,但在襄陽,由于兵亂,道安四散門人,因而別師,入江南廬山,住東林寺叁十余年,終其身未再下山,其間,送客亦以虎溪爲界。致力于佛道之弘揚。東晉安帝元興元年(西元四○二年)與劉遺民及周續之等道俗名士二十叁人,結社于東林寺般若臺,倡行念佛。世稱此一結社爲白蓮社。他專以《般舟叁昧經》爲依據,念十方現在佛中之一的阿彌陀佛,此與後世彌陀念佛的立場略異,不過,此後中國的淨土教,則仰慧遠爲淨土宗(蓮宗)的初祖。由他的關系而集合了江南的好多名士,因他自己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般若學者,他也精通儒學及老莊思想之故。當時,北方的五胡之亂,促使許多的農民向南方流亡,開拓了江南之地。接著由于西晉之亡,而此一族,南下都于建業,成爲東晉,這批新到的貴族,人數很多,故也抑製了原爲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的權力,以致造成憂郁的風氣,清談之徒輩出,走向逃世隱逸,標榜虛無恬淡,竹林七賢等便是最好的例子。對于如此態度的知識分子,和戒律嚴正的慧遠及其念佛叁昧之提倡,頗能收到彼此唱和之效,促成他們強有力地覺醒。據《十八高賢傳》的傳說,謂因謝靈運的心陋而遭慧遠拒絕入社,陶淵明因爲飲酒而自己固辭入社。然而,得入該社成爲白蓮社十八高賢的人物之中,考與在世年代不合者有之,故從曆史考察以爲白蓮社之成立並非事實者亦有之。

  

  慧遠于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八十叁歲,寂于東林寺,其間,由他邀請而有覺賢譯出《達摩多羅禅經》,江南因此而受到禅定之注入與普及。又有法淨及法領,由慧遠授命而去西域求梵本。據稱,覺賢所譯六十卷《華嚴經》,便是出于他們求來的梵本。又因慧遠不離廬山,遇到佛教思想的難解之處,或將門下送去羅什之處,或以書簡寄向什公質疑,那些書簡,現被收存于《大乘義章》中。遠公又嘗作〈沙門不敬王者論〉,乃因當時的桓玄,質令沙門禮拜君王,故起而著論反對。他繼承其師道安的遺志,表現出僧界的氣節。也是爲准備將來惹起類似的問題,而作一解答。

  

  當時另一風氣之一,乃是求法僧之輩出。智猛于弘始六年(西元四○四年)與同志之沙門十五人,自長安出發,參拜佛迹。寶雲之一行,也于東晉安帝隆安(西元叁九七─四○一年)之初,赴西域,從張掖起,與法顯同行,而他先行歸國。又有智嚴,也和法顯同行,先至罽賓,後伴覺賢回長安。在許多求法僧之中,最有名的是法顯,他慨于律藏之阙漏,于隆安叁年(西元叁九九年),和同學慧景、道整等,同由長安出發,遍參佛迹,途中同伴相繼離他而去,經錫蘭,義熙十年,由海路回國至青州(山東省)之時,僅他一人而已。隨後便在建業之道場寺,和覺賢共譯《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又譯《大般泥洹經》六卷,後來寂于荊州的幸寺,是年八十歲。他寫的旅行記《曆遊天竺紀傳》,被稱爲《高僧法顯傳》,或《佛國記》,與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同爲研究西域印度的永久指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