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叁章 魏晉的佛教 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五節 道安

  第五節 道安

  

  澄之門弟子,經常超過數百人,先後多達萬人,其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竺法雅、法常等,負起了第二代的中國佛教,特別是道安(西元叁一四─叁八五年)和他那一管筆。道安是常山扶柳(河北省冀縣西南六十裏)人,十二歲出家,師事佛圖澄而露頭角,爾後避後趙及前燕之兵亂,率同學五百余人南下。于是彼住襄陽(湖北省襄陽縣)檀溪寺之時,慕其名聲者極多,以文筆聞名的習鑿齒等,也和道安取得深交。他住襄陽十五年中,當時,統一江北者爲前秦的苻堅,聞道安之名竟派十萬大軍進攻襄陽,將道安與習鑿齒迎至長安。此後住于長安五重寺,在七年間,盡力弘教,僧徒投門者,常達數千人。結果以七十二歲,寂于建元二十一年的該寺。

  

  道安對于佛教的功業,極爲彰著。

  

  (一)

  經典目錄的作成:當時,被譯出的經典已有很多,關于譯者及其譯成的年代卻未有記載,因此,何人于何時翻譯的問題,無從明了。而且,究系由梵本翻譯而來,或爲中國的新的編述,其狀況也無法了解。道安便將那些經典,作了整理,作成《綜理衆經目錄》,世稱爲《道安錄》,唯其現已不存。梁代僧佑,又將新譯出的經典作了增補,編爲《出叁藏記集》,由于此書仍可大約獲知《道安錄》的原型。其後,從《曆代叁寶紀》以降,便把各時代的經錄編纂起來,此給後代研究佛教的貢獻至爲巨大。

  

  (二)

  經典解釋:他曾列于當時梵僧的譯場,協助譯業,又講《放光般若經》等,爲諸經典作序並施以注釋者,凡達二十二部。大旨多借用老莊的無爲思想,闡明佛教的般若思想,此即所謂「格義佛教」,以竺法雅爲首,康法朗和東晉竺潛的本無義、支遁(字道林)的即色義、竺法蘊的心無義等,追隨于沒。道安則起而排斥,注力于般若研究,以空來解釋一切諸法,本性空寂。這對于後來一般佛教界之理解鸠摩羅什(Kumārajīva)所傳印度的龍樹思想,打了基礎。後代將經典作爲序文、正宗分、流通分叁科分法的解釋之構成,傳說也是出于道安的發明,事實未必如此。

  

  

  (叁)

  僧製:從來僧人之姓,主要是以出生國名或師姓爲准,漢人的僧名之上,一般多冠以安、支、康、帛、竺等之姓。道安與此相反,他以爲出家者,悉奉釋尊之教,應以釋氏爲姓,故自稱其名爲釋道安。後來的佛教徒,出家者皆以釋氏爲姓。這是將印度及西域各地各樣的佛教,移入中國之後,在統理佛教教團,歸一于釋尊教團的效果上,作了最大的貢獻。同時,他又製定了僧尼軌範及佛法憲章叁例,將一向雜然的中國僧團的行儀作法,作了計畫的統一。所謂叁例者:1.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2.平日的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3.布薩、差使、悔過等法。由此而使外來的佛教,漸次適應了中國的風土民情,發展成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