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竺法護
魏滅蜀國,魏將司馬炎奪帝位,建都洛陽,國號爲晉(西元二六五年),更滅吳(西元二八○年),約五十余年,統一天下,是爲西晉。在此時代,作爲翻譯僧之代表人物者爲竺法護,亦名昙摩羅剎。他是月支人的後裔,但他本人出生于敦煌,因而世稱之爲月支菩薩,或敦煌菩薩。舊來譯經僧,多冠以出生之國名爲姓氏,故又被呼爲支法護,又因他有一位竺姓之師竺高座的傳承,故名竺法護。他八歲出家,聽說當時的西域,有很多方等經典,便進而巡曆西域,得到多量的梵本,自敦煌至長安,沿路譯出,自晉武帝泰始元年(西元二六五年)至晉懷帝永嘉二年(西元叁○八年)以七十八歲的年齡入寂之際,約四十余年之間,悉心從事于譯經,翻譯《光贊般若經》(二萬五千頌般若)、《正法華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百五十四部叁百零九卷,此給中國佛教界提供了很大的貢獻。他比以前的翻譯家高明一層的,乃是精通西域諸國的語文,由此聞名來集的僧徒,達數千人,特別是有聶承遠及聶道真父子,參加譯場,因而開出了傳語、筆受和勸進等很多分工合作的譯經體製。尤其是聶道真,在竺法護去世之後,仍繼續于譯業,以華嚴之分品爲始,譯出二十四部叁十六卷。其門人活躍者,可以舉出竺法乘、竺叔蘭、支敏度、帛遠(字法祖)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