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一章 序說 第四節 佛教史的時代區分

  第四節 佛教史的時代區分

  

  作爲曆史的研究,可分爲古代、中世、近世、現代;各時代的動向及其時代的精神,不僅是政治和經濟,更要著眼于宗教文化的研究。佛教史則以研究佛教爲對象,以其曆史的發展作爲問題的焦點,以有關國家社會的佛教活動爲中心,將重視佛教的思想和發展信仰的立場,劃分開來。前者屬教團史,後者則爲教理史的研究態度。本書執筆者們的態度,誰也不偏向成立在佛教社會發展上,中國佛教精神的任何一方,要概觀作爲宗教佛教曆史之發展,這是必有的態度。

  

  中國佛教,自其傳來以迄于今,大約已有二千年的曆史了,若將它區分作古代、中世、近世、現代的設定,則頗困難。如今,只好假借佛教東漸以前的印度及西域的佛教,爲古代史。漢代以後而迄中華民國,可分爲前後兩期,以晚唐、五代,以迄西元第十世紀爲前期,約一千年間,稱爲中世的話;則北宋以後至清朝之末,即是西元第二十世紀初爲後期的一千年間,便稱爲近世。自六朝而至隋唐時代,稱爲門閥貴族時代,因爲外來的佛教,在他們之間首先得到支持而被接受。因爲統一國家的隋唐,也不能忽視貴族的權勢而有所作爲,所以此一時代的文化帶有貴族的風格,乃是當然的。中國的佛教,又在那樣的社會國家中發展開來。在此一千年間,加以細分,則到第四世紀爲止,爲翻譯的時代,第五及六世紀,爲研究的時代,第七世紀以後,爲宗派大成的時代,學問的傾向,尚不太顯明。不妨參考植物的移植、成長、開花的順序,來比喻外來佛教傳入過程,當可捕捉到它的時代意識。若以自六朝起而隆盛于隋唐的中國佛教之成立過程,作爲中世史的問題點,那麼,在晚唐及五代的動亂之際,貴族的沒落、地方庶民的擡頭、君臨專製的皇帝權力的伸張,便爲中國近世的特色。翼贊此種絕對君主權的,則爲以科舉方式從庶民中選出的官僚,這對于中國近世的政治及文化,左右之力極大。中國佛教當晚唐五代貴族沒落之時,受到會昌及顯德兩大法難之後,面臨的即是君主獨裁的皇帝和官僚的時代,以迄于近世的發展。可以看出,這是中國佛教,經過隋唐開花而迎向其結果的時期。中原板蕩而避亂于江南者,則爲獨步宋朝的禅宗,嗣由于天臺、華嚴、律宗等隋唐佛教之複興,遂由禅、教、律叁宗對峙的時代,發展到諸宗融合的時代。若以南北朝之道教與佛教對立抗爭的時代作比較,自北宋至南宋的文藝複興而成之宋學勃興運動,便是佛教與儒教論難的時代。從元、明、清的時代推移,連帶可以探索到佛教之內部,因之而傾向于諸宗融合的局面;對外則形成儒、佛、道叁教融合的風潮。在近代,儒教是養成士大夫官僚之教,道教是一般民衆的宗教,佛教則居其間,擁有適應于上自皇帝下迄平民之廣大社會面的宗教地位。這是中國佛教在近世史上的動向。

  

  由于中華民國之革命,促成了清朝的滅亡,同時也使中國的佛教,迎接了新興的現代。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必須再以現代史的觀點,予以注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