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一章 序說 第叁節 佛教傳播的路線

  第叁節 佛教傳播的路線

  

  形成東方文化的兩大支柱,便是由印度河流域至恒河流域的廣大範圍的印度文明,以及由黃河流域發展至揚子江以南的中國文明。從發生這兩大文明的地勢、氣候、風土而至其居住的民族來說,是全然不同的;在此兩者之間,由于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橫亘,人類難得輕易的來往,因地理的阻隔,而使彼此間在長時期內沒有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以致完成了個別獨自的文化,那就是印度型的文化圈與中國型的文化圈。

  

  印度佛教史的任務,是要把握住興起于印度文化圈中的佛教的發達史,已經刊行的「印度篇」,便擔負了這樣的使命。繼續下來的「中國篇」,乃要明確地掌握印度佛教傳播至亞洲各地,如何被各地的居住民族所容受的史實爲課題。爲此,便不得不考慮到在廣大的佛教文化圈中的進展路線了。印度的佛教,在西元前叁世紀時,由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出世和對佛教的外護,不僅使得新興于恒河流域的佛教,受到全印度人的皈依,並派遣傳道使者,越過印度國境,獲得了傳播給予異民族的機會。此使自西北印度以至希臘的殖民地諸國家,知道了佛教,所以也使希臘人及波斯人支持並信仰了佛教。此後,在東方的中國文化圈的漢帝國,是起源于經營西域的所謂「絲路」,開發了東西交通;印度的佛教,最先便是被來往于「絲路」之貿易的商人所支持,由中亞細亞,傳播到極東方的中國文化圈的漢民族之間。但此經由西域陸路而使佛教東漸者,不僅是一種印度宗教的布教活動,對于廣大的東方,也可見到其接受了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的複合文化的東傳,和中國文化的交流。其結果,便使東方文化的形成,具有了世界史的意義。

  

  另一方面,在錫蘭,沿著印度洋的海洋線,向南方伸展出了佛教的布教路線。西元第二世紀以後,羅馬人開發了海上交通之際,佛教也利用南海的貿易航路,推展到了南方各地,既爾又看到佛教從海路傳到中國文化圈來。所以,中國的佛教,先是來自于西域陸路的開發,繼之則爲利用了南海航路的外國沙門和高僧的傳道。接著,在中國人之中,也有了朱士行和法顯那樣的求法僧,親赴印度佛國,巡禮聖地佛迹。這是在西曆紀元以降,曆數百年的長久歲月,彼此往來逐漸頻繁之後,遂使代表印度文化的佛教,移植到了中國文化圈中。作爲這種情勢的中國本土,容受外來文化的結果,便是整體性的東方文化的成立。這是中國隋唐時代的事了。

  

  由于西藏的興起,唐朝與印度的關系,也因打開了往來的門戶而密切起來,在西元第七、第八世紀以後,便打開了這條連結于中印之間的,橫斷山脈的,內陸中央的交通路線。印度的佛教,傳入西藏而成喇嘛教,乃是晚唐以後,吹向中國佛教界的新風氣。由青海至內外蒙古,自熱河及于華北的喇嘛教之活躍,全是經由此中央橫貫的路線而來。前面所說由西域之陸路及南海之航路,借著商隊的貿易者爲媒介,將佛教傳播于農耕民族的社會;此一由內陸的中央橫斷路線而東漸的喇嘛教,則發揮了遊牧民族的特異性。印度佛教,利用了這些交通路線,傳播于信奉東方薩滿教(Shamanism)和多神教的亞洲各地之時,作了如何的判定,又作了如何的融會?這便是「中國篇」要加以明確研究的課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