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叁皈五戒開示
淨 慧
(1997年7月25日)
各位營員:
通過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這幾天的學習、體會,以及各位沒有參加夏令營以前對佛法認識上的一種積累,從而升起了要皈依叁寶的這種信念,産生了對叁寶的認同,並且發心要成爲一個叁寶弟子,我作爲各位皈依叁寶的一個證明人,對各位的這種發心表示歡喜贊歎,也爲各位這種正確的選擇、理智的選擇、智慧的選擇表示慶賀。
通過這幾天的活動,各位法師、居士給我們作了很多開示,幾乎每一位都在強調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現在各位可以說在這叁方面都具足了。我們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善知識難遇今已遇。我們現前有這麼多位法師、居士引導我們學佛,引導我們來正信叁寶,他們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各位都很珍惜這個緣分,所以大家才發心皈依叁寶。我們佛教教團由于在今天增添了這一份非常難得的新鮮血液,有這麼多年輕的學佛者加入到我們的教團,我相信我們的佛教一定會更加興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由于我們投身入佛教,由于我們對佛教這一份虔誠的心,由于我們對佛教這一份信受奉行的心,從而會影響到整個佛法的振興,影響到整個法源的振興。我有這個信念,我希望今天在場的和位都要有這個信念。
作爲一個中國人,就要以國家的興亡爲己任,我們又是中國的一個佛弟子,我們也要以中國佛教的興亡爲己任。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像今天聖凱法師所講的,首先要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能夠自覺自利,在自覺的基礎上,才能夠覺他;在自利的基礎上,才能夠利他。從自覺自利上來說,今天應該是一個最好的開端和起點。所以,我對于各位加入佛教成爲叁寶弟子,成爲佛教教團的一分子,感到非常歡欣鼓舞,我想我們大家也一定會非常珍惜這一因緣。
講到皈依佛教,實際上就是從我們的心靈深處對佛法的認同,對叁寶的回歸。叁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叁寶既有我們外在的叁寶,又有我們內在的叁寶。假設我們僅有外在的叁寶,沒能內在的叁寶,那麼我們學佛或者成佛或者度衆生這些事情永遠都無法圓滿成就。我們皈依叁寶,就是要使我們內在的叁寶和外在的叁寶從今天開始在法脈上來一個溝通,也可以說,外在的叁寶是一個廣大無邊的、功德無量的信息系統,我們內在的叁寶是這個信息系統的接收器,我們今天通過這樣一個儀式,通過我們這種發心,就把這個信息接通了。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外在叁寶的引導之下,逐步地來圓滿我們內在的叁寶。只有把我們內在的叁寶真正地莊嚴、圓滿起來了,我們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一個最崇高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實現。
外在的叁寶主要就是指住持叁寶,也就是說佛、法、僧叁寶在人間的體現。這裏主要是講住持叁寶,其他如一體叁寶、實相叁寶,是內外不分,內外不二的,那是理上的事情,只有住持叁寶是事相上的事情。我們只有通過事相上的皈依,才能發掘理性上的這種不二。住持叁寶就是指佛像、經書和聖賢僧或凡夫僧。住持叁寶是有形有相的,因爲只有這叁件事存在,那麼佛陀的教化才能夠具體體現,才說明佛教作爲一種教化系統、作爲一種宗教實體的具體存在。當然,法住法位是永恒的存在,但作爲一個教化系統它是在一定的時節因緣條件下存在的。所以說,皈依首先是皈依住持叁寶,由住持叁寶的引導,然後再進一步去領悟、發掘同體叁寶、一體叁寶和自性叁寶。
什麼叫做皈依呢?皈,就是回歸、歸向、歸投。就是我們在佛法道理上、教化上認同,在思想上回歸,全身心地投奔到叁寶的懷抱裏來。依,就是依靠、依賴。因爲世間的一切都不可以作爲依靠,只有佛法僧叁寶這個真理可以作爲依靠,我們依賴佛法僧叁寶這個真理,就能夠離若得樂,所以說,皈依叁寶是從事到理,以事來顯理,然後才能達到事理不二。
也有一些人認爲,信佛就信嘛,不必拘于形式,不必舉行儀式。實際上,這是一處片面的、不正確的想法。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實現這個皈依呢?就是要在皈依儀式當中眼觀壇儀,眼睛要看到佛像的莊嚴看到現前大衆的威儀,看到這人壇場,這個道場的清淨;還要耳聽法言,耳聽皈依師在這裏講的皈依叁寶的種種道理;還要心存觀想,把心裏的妄想雜念都放下,觀想我們現前整個生命就在叁寶的懷抱當中,就在叁寶的慈光加被之下。也就是說,要全身心地參與進來,投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皈依叁寶這個願望。
在皈依前,有一個忏悔儀式。我們每個人在此之前都有種種的過失,而我們不能夠以一個有過失的身心來接受清淨的佛法,所以在皈依之前就一定要洗滌身心。怎麼樣洗滌身心呢?就是要忏悔。通過忏悔,使人們的身心清淨了,再來接受清淨的佛法,就能夠與佛法相應。在忏悔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有一種殷勤的心、殷切的心、慚愧的心、反省的心。忏悔之後,就一定有一種像放下了千斤重擔一樣的輕松之感,我們以這樣輕安的身心,才能真正接受清淨的佛法。
正式皈依叁寶的時候,皈依的文字要說叁遍,每說一次大家都要心存觀想。這個觀想分爲叁個步驟,說第一遍的時候,大家要想到佛法僧叁寶具有實、德、能這樣一種性質、功能和真實性,這種功德充滿虛空,周遍法界。因爲佛法或者說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所以工德也是無處不在。當我說第一遍的時候,就要觀想佛法僧叁寶的功德充滿虛空,周遍法界。說第二遍的時候,就要觀想十方叁寶的功德從無邊的虛空中都聚集到自己的頭頂上。當說第叁遍的時候,觀想進入到最重要的時刻:十方叁寶的功德從自己的頭頂貫穿全身,與自己的自性叁寶成爲一個整體,與自己的生命在爲一個整體。這就是佛教受皈依的真正意義,所以說受叁寶皈一定要有觀想,如果沒有觀想,沒有這一份真正的投入,這個皈依是不會完成的。由此說明皈依一定要面對面,一定是要親臨現場,不可代替。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皈依的無作戒體。所謂無作戒體,它是一種色法,是一種物質的東西,但是這種物質的東西又沒有形體,不可以表示,而它又確確實實是存在,那麼就把這種存在叫做無作戒體,也叫做無表色,就是不可以表示的一種色法。我們姑且把它叫做一種能量,如果我們真正獲得了這種能量,那麼在今後整個學佛的過程中,就會成爲我們斷惡修善、上求下化的一處永恒的推動力。所以我們每一個正式發心皈依叁寶的人,在此時此刻一定要特別特別的慎重,一定要把一要的妄想雜念都放下,一定要生起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全身心的托付這樣一種信心。實際上,皈依叁寶是一種非常嚴肅,但也是非常單純的事情,並沒多麼複雜,只要生起這種投入的心,就完全能夠獲得叁皈依的無作戒體。這是最關鍵的,一切的安排、布置,無非就是要成就這一件事。我們既然皈依了,成爲一個叁寶弟子,那麼我們從今以後就應該永遠忠于叁寶,永遠不違背我們今天在叁寶前許下的這種誓言。
接下來就是發願,這個願文叫做四宏誓願。佛教的發願有兩種,一種是通願,一種是別願。我們現在所發的這個願就叫通願。通願就是人人都可以發,時時處處都可以發。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那就叫做別願。我們每個人每天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分別發各種的別願。在一般的情況下,都是發這個通願。這個通願可以說包括了所有別願的內容,它是一般性的內容,不是具體性的內容,但是它把整個學佛、修行、上求下化的這些內容全部包羅無遺。也就是就,我們學佛從衆生到成佛無非就是這四件事:就是要廣度衆生,斷盡煩惱,學習一切法門,最後成就無上佛果。這個四宏誓願既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目標、目的,又是我們修行的全過程。然後是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今天受皈依的功德來回向他人,回向我們的親友,回向我們的父母,願我們父母、親友乃至法界一切衆生都來分享這一份功德。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發心,由于我們的心願廣大,就可以使很小的功德隨著我們的心願不斷地擴展。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要怕我們自己做的功德給別人得了好處,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想到把自己的修行回向一切衆生。這本身就是在擴大我們的心量,就是要讓一切衆生都來分享我們的修行。
下面還有幾句話囑托大家。我們既然學佛了,成爲叁寶弟子,是我們佛教教團的一分子,如果從青年的角度來講,可以說你們就是佛教未來的希望。佛教並不單純是老年的宗教,佛教是一個青年的宗教,釋迦牟尼佛就是叁十來歲成道的。所以佛法的弘揚,佛法的希望,佛法的住世,全在我們青年一代,那麼我們每一位都要想一想,我們身上有那麼重大的責任。所以,我們皈依了叁寶之後,就一定要逐步地來把我們的信仰落實在我們的言行當中,不要成爲誇誇其談的人,不要成爲只有問題沒有實際行動的人。我想,我們每個人作爲佛教徒都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將來能夠爲弘揚佛法出一份力我覺得要出這份力,首先就要從自己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做人做起。所以,要成佛要學會做一個好人,做一個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人。我們一定不要把信仰挂在口頭上,一定要把信仰落實在言行上,哪怕我們一天只能做一點點好事,那也是我們在落實信仰,體現信仰。我們每個人一定要想到,我應該怎樣把佛教大慈大悲大智大慧變成自己的言行,能夠由于自己的一言一行爲佛教增添光彩,能夠由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使佛法日益發揚光大。我們絕對不要因爲個人的行爲不檢點、言行不一致玷汙佛法。這是我對各位最殷切、最殷重的囑托。
另外,今天有些人要受五戒,也有些人只皈依不受五戒。我想,不受五戒的人在平常也應該用五戒來要求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們可以再受五戒。但不是說,我只受了叁皈,反正我沒受五戒,所以就可以不按五戒的要求去做,千萬不能帶有這樣的想法,因爲我們只有按照五戒的要求做了,這才是真正落實信仰。因爲皈依了和沒有皈依一定要有一些不同,如果皈依了和沒能有皈依還是一樣,那麼這個皈依和信仰就無法落實。我相信我們每一位青年佛弟子都是最優秀、最有理想的人,都能夠以自己的言行來證明你們今天的這種發心是能夠貫徹始終、言行一致的。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既然是佛弟子了,肯定就希望信佛的人越來越多。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因爲我是一個僧人,如果我不希望佛教徒越來越多的話,那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僧人,從你們在家居士來講也是一樣,也要有這種勸人爲善的熱情,如果沒有這種熱情,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佛弟子。所以我對你們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你們每個人在你這一輩子至少發展叁個教徒。我想,這並不太難,每個人恐怕都能做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展叁個人,就會叁叁無盡。
最後還有一點,你們在這裏皈依了,回去以後不要多說,要多做。我們這些年輕的孩子們在家時都習慣依靠父母,早上睡懶覺,家務活不肯幹。我們皈依叁寶以後,首先要從這一點做起,每天按時起床,要幫助家裏幹家務活,要好好地孝順父母,要好好地學習,好好地工作,以此來檢驗你是不是真正落實了信仰。不要一回去以後就先把菩薩供起來,把香燒起來,先不要這樣。假使你家時原人都認同了,你才可以這樣做;如果家裏人還沒有認同,你既不要燒香,也不要供菩薩,你只要好好地做事,好好地做人,默默地在心裏供叁寶就成了。回去以後,你們每天有什麼功課呢?早上可以念《普賢菩薩行願品》,晚上念《金剛經》。功課一定要堅持做,抽出一點時間堅持下去。只要功夫到家,就一定會受益。
下面講一講五戒的內容,五戒第一戒是不殺生,第二戒是不偷盜,第叁戒是不邪淫,第四戒是不妄語,第五戒是不飲酒。這五條戒是佛法一切戒律的基礎,是人間善法的基礎,是我們社會道德的基礎,應該說也是法律的基礎。當然法律涉及面沒有這麼寬,要求也沒有這麼嚴,比如飲酒,法律只限製人們不能飲酒過量。
今天有這麼多人發心受五戒,非常難得,這也突破了曆屆夏令營的人數。我感到本屆夏令營營員佛學水平都很高,對佛法都有比較深的體會和認識。在這裏有幾個問題跟各位簡單地說明一下,第一不殺生,殺生的主要對象是指不故意傷害人命,我們要把殺生的主要對象弄清楚。在此基礎上,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爲了培養我們對一切衆生都有一種平等心,所以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要愛護,都不得故殺,都不得故傷。第二不偷盜,從戒律上講,它是有一定的標准,不是說隨便拿一張紙,拿一個信封,這就算偷盜。如果說沒有經過人家同意,隨便拿了人家一張紙,一個信封,這只能算是一種過失,不能算是犯戒。犯戒一定是有一個量的標准,就好象什麼叫做犯法一樣。在戒律上講不過五錢,過了五錢就是犯戒。這個五錢相當于多少,和我們現在的物價如何來等值呢?這個不太好計算。不會造成犯法,那就不算犯戒,但是也不要因此就覺得可以隨便少拿一點,如果是這樣,說明我們本身就沒有想到要守戒。第叁不邪淫,不邪淫主要是說作爲在家的男女居士不能有婚外關系。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也要注意非時非地不能有夫妻關系。非時,比如說諸佛菩薩的紀念日,自己父母的生日,自己的生日,在這種時候,要想到報恩,不能有這種放逸的行爲和思想。另外,下雨、打雷的時候,不能夠有這種行爲,這個時候也要想到敬天地、畏鬼神。第四不妄語,不妄語包括四個方面,就是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妄言就是說謊話,绮語就是說那些抵級下流開過度玩笑的話,兩舌就是說是非,挑撥離間,惡口就是罵人。以上四條式律,總共實際上有七條,身與口應該守的戒律一共是七條,這就叫身口七支。最後是不飲酒,不飲酒應該包括不抽煙、不吸黴,應該是說一切對精神有刺激或麻醉作用的東西都不能夠吸食。
我們有這麼多人來受戒,是不是第個人都能把這五條戒全守下來呢?佛在製定在家教徒五戒的時候,就有一個有彈性的規定。這就說,我們每一個人可以量力而行。你能守幾條,你就受幾條。受一、兩條叫少分憂婆塞戒,受叁條叫半分優婆塞戒,受四條叫多分優婆塞戒,受五條叫滿分優婆塞戒。總之,分爲四個檔次,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來決定自己能夠守幾條,你就受哪幾條。佛法是很現實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勉強,你甯可少受兩條,也不要受了以後再去犯戒。因爲你不受戒而有一些過失行爲的話,那僅僅是做錯某件事的過失,而沒有犯戒的過失。如果你受了戒又犯戒,那就有兩重過失,希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
《第五屆生活禅夏令營叁皈五戒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