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
淨 慧
(1992年10月20日-26日)
起七說偈
湖海英才不畏難,撥塵來叩趙州關。
門開不二參真谛,法繼靈山悟笑顔。
缽裏清茶香味永,庭前柏子色依然。
棒頭點出虛空眼,浩浩禅河起巨瀾。
第一講(1992年10月20日)
趙州祖庭柏林禅寺1992年冬季禅七法會今天正式開始。趙州祖庭本來就是一個禅宗的道場,由于曆史的原因,這個地方的宗風曾經改換過多次。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以來,由于受到時代的沖擊,加上沒有人弘揚,沒有人住持,柏林寺可以說是宗風掃地。這個地方的父老鄉親曾經一再地對我說,從他們記事以來,柏林寺就是一片廢墟,七、八十年以來一直都在拆,一直在破壞。當地有一首民謠說:"大寺叁件寶,破磚、亂瓦、毛毛草。"當地的父老鄉親也一直在爲這個寺院遭到破壞而歎息。
這次由于趙州祖師的靈感,由于時節因緣的聚會,趙州祖庭終于有了一個初步複興的氣象。在這個時候,本寺的法師們,石家莊的居士們,還有外地的居士們,以及省佛教協會的同仁們,都一致要求在柏林寺普光明殿落成以後舉行一次禅七法會。從我本人來說,多年以來雖然修學的重點是禅宗,也親近過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多年,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已有30多年沒有參加禅七了,對于主持禅七更感到誠惶誠恐。但是大衆這種殷勤求道的心情感動了我,所以擠出時間來舉行這次禅七法會。這次參加禅七的人雖然只有40多位,但是以我過去參加禅七的經驗來看,禅七法會每次有六、七十人參加最合適。現在,在國外舉行禅七,一次也只有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有叁十幾個人就很好了。坐禅是需要有人指導的,人太多了僅僅是湊湊熱鬧而已,要個別地、一個一個地指導就困難了。這次禅七法會,能夠有這麼多人參加,應該說是趙州祖師的靈感所致,這也是柏林寺複興氣象的感召。參加這次法會的,有來自天津、湖北、河南、山西的人,也有本省各地的善男信女。
參加禅七不同于一般的佛事活動,因爲禅七是一種克期取證的專修活動。在禅七中盤腿打坐是第一關,腿子不過硬,用功很難上路。今天是第一天,就有些人感到腿子疼,吃不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不可能有很多人來參加。另外,禅宗這一法說起來容易,真正要領悟還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是一個具縛凡夫,用禅宗的眼光看,我們每個人當下就是佛,對我們一般的人來講,這樣高的要求,敢于直下承當的人確實不多。所以,禅宗這一法真可謂是難信之法。因此,不是上根利智、不發大願心、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堅毅的個性的人,是很難進入禅門的。
今天,我想就參禅應該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項,概略地講一講。打禅七同一般的修定在形式上沒有什麼區別。按照一般修定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注意"調五事"。調哪五件事呢
就是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把這五件事調整好了,使它們協調平衡了,我們就能真正地進入禅定的境界。
第一,調飲食。修定和進食是分不開的,一個人不吃飯不能修定,吃得太飽也不能修定,修禅定的人吃八成飽就可以了。因爲進食太少,熱量不夠,提不起精神,坐下來不是昏沈,就是掉舉。昏沈就是想睡覺,掉舉就是打妄想。寺院裏的飲食最適合我們修禅定,因爲它既沒有雞鴨魚肉,又沒有蔥、蒜、韭菜、雞蛋這些東西。作爲一個修禅定的人,或者說一個修行的人,吃魚、肉、雞蛋對修行是一種障礙,特別是蔥、蒜、韭菜、雞蛋,這些東西刺激性比較大,吃了以後身心不容易平衡,不容易穩定,難以入靜。爲什麼佛製戒律要戒五辛,其道理也在這裏。還有,在修禅定時,對于有些與自己飲食習慣不合的食物,也不宜食用。比如一個不吃辣椒的人,偏要去吃它,就會産生副作用,或者誘發自己的舊病,或者使四大失調,産生別的毛病。
總之,調食的要點是:不飽、不饑、不吃穢濁之物和不宜之物。
佛經告訴我們:"身安則道隆。"怎樣才能達到身安呢
調飲食是重要的條件。經上說:"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真佛教。"
第二,調睡眠。修禅定的人是不是睡得越少越好呢
不是的,睡眠的多少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年齡來定,根據每個人修行的層次來定。修行層次比較高的人,功夫高深的人,睡眠就會減少,這就是具備定的一種效果。道教講"神滿不思眠"。修禅定的人要保證有一定的睡眠時間,特別是夜間坐禅,時間不能太長,瞌睡來了還堅持就會東倒西歪,得不到什麼效果。有的人瞌睡來了就去拜佛,這當然也是一種方法。但是作爲修定的人來講,應該有充沛的精力才能進入禅定。
調睡眠的要點是:神氣清朗,心念明淨,這樣才能進入禅定的境界,使叁昧現前。
我想說明一點,這裏講的調睡眠的方法,主要是針對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講的;尤其在家二衆,都要從事一定的工作,都有家庭生活的負擔,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適應現代緊張的生活環境。從總的精神來說,作爲佛弟子應當勇猛精進,不能貪睡,更不能睡懶覺,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精進修持,早求出離。
第叁,調身,包括修定時的調身和平時的調身兩個方面。平時不修禅定也要注意調身,這就是《小止觀》所說的,如果身在定外,行走進止,動靜運爲,也要加以注意,不能行爲粗犷,放逸身心。假使我們平時不注意保持心態的安祥,就會導致氣粗息滯,心散意亂。坐下來修禅定也會煩躁不安,心不恬怡。所以,修禅定的人在定外也要注意調身,爲修定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修定時的調身包括坐的環境和坐的姿式。坐的環境指處所和座位。打坐的地方要空氣清新,房舍幹燥、安靜;座位要平穩、柔軟。坐的姿式,按照修定的要求必須是結跏趺坐,或者單跏趺,就是一般說的單盤;或者雙跏趺,就是一般說的雙盤。跏趺坐是佛陀修行成道的形象,我們學佛修定就要如佛所坐。單跏趺坐的要求是先將右腳收攏,然後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如果是雙跏趺,再將右腳置于左腳之上。腿盤好以後,就要注意把雙腿蓋好,不能讓腿受風。
這次禅七,常住給每個人發了一條毯子。由于大家坐的姿式不對,包的方法不對,風還會從兩邊侵入膝蓋,侵入大腿,這樣腿會更疼。把腿包好,既可起到固定的作用,又不會受風寒。不管在寺院裏打坐,還是在家裏、在宿舍裏打坐,每個季節都要把腿包上一點。修行人、打坐的人保護好腿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爲腿受了風寒以後,就很難練好跏趺坐。腿包好了,坐穩了,然後身體略微往前傾一下,使尾闾松開。
坐的姿式要求鼻子與肚臍成一直線,身子不曲不聳,不偏不斜,頭不低不昂,平面正坐。坐時身子不要往後靠,腰板順其自然挺直,頭頸剛好靠著自己的衣領子,眼睛合上,不要緊閉,以斷光爲宜。如果坐時昏沈重,也可以睜開眼睛,以叁七開爲宜,即閉七分,開叁分,這樣就會減少昏沈。假使昏沈特別重,就可以把眼睛睜開,挺挺腰板,抖擻精神,驅散昏沈。兩手結禅定印,禅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個大拇指相對,而且在每一坐的過程中都不要松懈,這樣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坐的時候感覺到有一股股暖流沖向自己的鼻子,或者上了火,這時可以不結手印,把兩只手放在兩膝之上,掌心向下,把心火引向下走。
調身的要點是:不寬不急,端身正坐,猶如磐石,堅不可動。
第四,調息。息指呼吸。我們平常人的呼吸短促,粗滯,很難入靜,坐禅的人必須把呼吸調好。息有四種相狀,即風、喘、氣、息。前叁種爲不調相,後一種爲調相。什麼是風相呢
坐禅時鼻中出入息有聲音,就是風相。什麼是喘相呢
坐禅時鼻中出入息雖然沒有聲音,但出入不順暢,結滯不通,這就是喘相。什麼是氣相呢
坐禅時鼻中出入息既沒有聲音,也不結滯,但出入息粗而不細,這就是氣相。什麼是息相呢
坐禅時鼻中出入息沒有聲音,順暢不結滯,微細不粗重,出入綿綿,似有似無,精神安定,情緒愉悅,這就是息相。根據息的四相來判斷我們坐禅時出入息的情況,可以少走彎路,有利于禅境的深入。同時,必須使自己的出入息達到第四種息相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前叁種息相階段,因爲"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只有"守息"才能"定"(守息即定)。
總之,調息的要點是:心細息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不澀不滑,其心易定。
第五,調心。心就是我們的意念。調心的方法有多種,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讓意念和呼吸處于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說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氣,知道自己在吸氣,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處于同步的位置。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入門。在這種心態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靜。在入靜的時候,眼睛微睜,否則容易昏沈。當然還有其他的調心方法,如觀心,觀察我們每一個心念的起滅,觀到一念不生,整個內心世界就像月夜天空,皎潔無瑕,明明朗朗。
作爲初步功夫,還是以觀息--觀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處于同步位置,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入手。
從每一次坐禅來說,調心有入、住、出叁個階段。所謂入,就是由粗入細,令心安靜,進入禅定的狀態,調伏紛亂的想念,使心念不向外馳求;同時也要讓意念沈、浮、寬、急得當,處于穩定平衡狀態。所謂住,就是根據每一支香的時間長短,或者是一小時,或者是兩小時,在這中間要攝念用心,使身、息、心叁事調適,安穩正坐,使息道綿綿,若有若無,心神愉悅,定相現前。所謂出,就是每一支香開靜時,或者是自己坐禅要下座時,應該放松意念,轉移注意力,開口放氣,想自己的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搖動身體、兩肩、胳膊、頭、頸,並輕輕放下兩腳,用手從膝蓋至小腿處輕輕按摩,令血脈貫通,然後由前額至後腦勺,按摩數次,使全身在坐禅時産生的熱量舒散開來,然後徐徐經…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