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行。這時仍使意念與呼吸同步,不要丟失坐禅時的安祥心態。

  以上講的調五事的方法,雖然出自天臺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但它是修禅定的基本功,也是參禅的入門方便。從根本上講,參禅是沒有什麼可以商量,可以言說的。可是,上根者少,頓悟難求,沒有方便,難達究竟。所以不妨拾古人吐沫,做東施效颦,東拉西扯,說些剩語。

  修禅宗同修其他法門一樣,一要信,二要行。信什麼呢

  一是確信參禅這一法能開悟,能解決我們的生死大事,獲得解脫。二是深信因果輪回這樣的規律是真實不虛的,深信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的道理。我們今天種成佛的因,將來就必定會得成佛的果。因果是絲毫不爽的,如是因生如是果。叁是要信自己的本性和佛沒有兩樣,只要你把衆生這方面的習氣煩惱除掉了,你當下就是佛。怎樣行呢

  行就是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和意念。修行包括許多方面,守持五戒,行四攝法,廣修六度,都是修行的內容。我們要遵循戒定慧的修行次第,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斷除煩惱,止息妄念,淨化自身,服務他人。這就是行的具體內容。我們現在是專修,就要精進不懈,持之以恒,把我們自己當下一念照管好,這也就是行。只有信,沒有行,我們永遠到不了涅槃彼岸。有信有行,然後才有證悟。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參禅跟修其他法門一樣,沒有真正的信心也是難入禅海的。不同的是禅宗還提倡"疑",唯疑能悟。能"信"才能入禅,能"疑"才能悟禅。疑個什麼呢

  疑我們自己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但是我們爲什麼不能像佛一樣具足神通變化、廣大智慧和無量功德呢

  這就值得懷疑。

  還有一種疑,即我們與佛無二無別,佛有叁明六通,能知過去未來,我們爲什麼連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都不知道呢

  不要說父母未生以前,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就是我們這一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是個什麼情景,我們也一無所知。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反省,深刻懷疑的地方。我們要從這些方面起疑情,一直追問到底。我們今年如果是20歲的話,我們就反省19歲、18歲的事,一直反省到剛剛記事的時候,看我們能不能把我們這20年的經曆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再往前繼續反省、懷疑,看我們未出娘胎以前是個什麼模樣

  如果對那個時候的情景也了如指掌,那我們就繼續往前不斷地反省和懷疑。這是一種疑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能夠刨根問底,窮追猛究,但它又容易引起妄想。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六祖壇經》上講的,慧明上座追趕六祖,要爭奪六祖得來的衣缽,六祖很坦然地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讓慧明去拿。慧明上座去取這個本來只有幾斤重的東西,竟然拿不動、舉不起。這時候,他生起了大慚愧心,大忏悔心,趕快向六祖求法。六祖沒有說別的,只是叫他:"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誰是你慧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話頭來參究。怎麼參呢

  看我前一念已起,後一念還沒有生起,這一瞬間我在哪裏

  這一瞬間誰是我的本來面目

  誰是我的主人翁

  也可以這樣來參,吃飯的時候,是誰在分別哪個菜好吃,哪個菜不好吃

  在我們和別人接觸當中,有時聽到贊歎的話,有時聽到批評的話,又是誰在分別這是贊歎我,那是批評我呢

  參!

  第二講(1992年10月21日)

  昨天講到宗門一法唯疑能悟。"疑"就是向我們現實的人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在一般人看來都不是問題,但用禅宗的眼光、用佛教的眼光來看,它們都是問題。比如說,你吃飯時:"是誰在吃飯

  "一般人就說:"是我在吃飯。"你睡覺時:"是誰在睡覺

  "一般人就說:"是我在睡覺。"念佛時:"是誰在念佛

  念佛的是誰

  "一般人就說:"是我在念佛。"從世俗的觀點出發,這些都不是問題;但用佛教的眼光,特別是用禅的眼光來看,這些都是問題。

  因爲世俗的觀點處處都是從自我出發,那麼"我"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

  一般人認爲我就是我,而佛教認爲"諸法無我。"在一切事物、一切行爲中,離開了所有的條件,能找出一個絕對獨立自在的我嗎

  找不到。所以世俗認爲不是問題的問題,用佛教的眼光來分析全是問題了。既然全是問題,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禅宗用功,就是要對這些不成問題的問題一個個地去懷疑,去追問,要找出個究竟,要把人生的大謎弄個水落石出。古德參禅就是從這裏入手。

  現在禅門都提倡參話頭,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念佛是誰

  "、"拖死屍的是誰

  "等等。但從祖師的語錄記載來看,古德用功沒有一個固定的話頭或公案,而是就每個人的根性,就每個人當下存在的問題,給予解決,給予點撥。如果機教相印,一言相契,就算入了門,開了悟。古人的根性不同,師承也不同。在古代,僅僅從盛唐到晚唐這個時期,有記載的禅師就有幾百名,那些不見經傳的人就更多了。所以說,那個時代的人根器很利,當下存在的問題一經點撥,就能悟入。由于每個人悟道因緣不同,就形成了許多公案,後人總結爲1700則葛藤。

  有了公案,就有人模仿,照葫蘆畫瓢,很容易産生弊端。大約從宋代以後,慢慢形成爲"話頭禅"或"看話禅",就是選幾個最具普遍性的話頭(問題)令學人參究。明清以來念佛法門比較興盛,于是就參"念佛是誰?"從清朝一直到現在,參"念佛是誰?"這個話頭的人比較多。"念佛是誰?"是不是要念這個話頭呢

  是不是整天把這四個字念個不停呢

  不是的,那不是"參"話頭,那是"念"話頭。

  參話頭有兩種提法:一種叫參話頭,一種叫看話頭。我覺得用"看"這個字比較確切。看是用心來觀照。觀照個什麼東西呢

  觀照的是一念未生以前(即所謂話頭),不是一念已生之後,一念已生之後就是話尾了。比較起來,"參"應該是根器利的人才比較適用,因爲"參"有種種的比較,而在這種比較當中又要不起分別。

  那麼應該怎樣來看話頭呢

  應該死死盯住你當下的這一念心。如貓捕鼠,要一眼不眨地盯住它,看它從什麼地方來。老鼠一出洞,一下子就要把它抓住。妄想一起,當下就要覺照,不要放過它。又比如一只老鼠被關在棺材裏,見不到光明,得不到食物,它想出來,就必須認定一處啃出一個洞口,才能鑽出棺材,見到天日,見到光明。這兩個比喻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用心不能雜。而且在不雜用心的時候,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裏糊塗、昏昏沈沈。就是說在看話頭的時候,既要有定的攝持,又要有慧的觀照。

  這種功夫要做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碰到樹上,會伸出手來,同它握手;碰到柱頭,會說聲:"對不起!"爲什麼呢

  因爲他沒有分別。碰到了樹,以爲是碰到了親朋好友;碰到了柱子,以爲是妨礙了別人的工作,趕緊說一聲:"對不起!"要這樣用功,才能真正入道,才是真正修行。用功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哪裏還會想到腿疼,哪裏還會有功夫管它幾點鍾,幾個小時!

  我們既然有機會參加禅七法會,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因緣。外寮的法師們、居士們爲我們大家操勞,堂裏的護七師也在爲我們操勞,常住爲我們提供了種種方便,我們應該橫下一條心,在這七天中,真正做到克期取證。在這七天當中,要在生死大事上見個分曉。禅堂是一個大冶洪爐,在這裏,是金、是銀、是銅、是鐵,分得清清楚楚。這一支香,這一念清淨心,就是我們成佛的種子,就是我們入道的最上因緣,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參!

  第叁講(1992年10月22日)

  光陰過得很快,禅七的第叁天又要結束了。昨天講到參話頭與看話頭,參與看有區別,參偏重于慧,看偏重于定。作爲初用功的人,還是以看話頭作爲入門的方便比較容易得手。昨天我還講到看就是觀照。觀照什麼呢

  禅宗裏講不觀七識,也不觀八識,就是觀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實際上就是觀第六識。所謂觀,就是要時時刻刻盯著現前的一念心,讓它孤立起來。怎麼孤立呢?就是和過去的念頭不接續,和未來的念頭不聯系,使現前一念時刻呈現在當下。當然,所說的當下轉瞬即成爲過去。但是如果你能死死盯住當下這一念心,那麼當下這一念就孤立起來了。大家也看過禅宗方面的書,所謂"曆曆孤明,不續前,不引後",就是讓現前的一念心曆曆孤明,像點著的一盞燈,沒有風吹,火焰完全是向上的、孤明的,不會搖擺。

  古人講"不與萬法爲侶",就是叫我們把當下的這一念心孤立起來,不與萬法做伴侶、做朋友。所謂"伴侶"、"朋友",就是妄想、煩惱,就是無明。另外,古人又說"不與諸塵做對"。我們不與萬法爲侶,也不要把萬法當成我們的對立面。因爲有了對立面,這一念心同樣也孤立不了。"不與諸塵做對",就是說我們要以一種包容的心,把所有東西、所有塵垢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加以含攝和消解。就是說,妄念起來了,我們不與它做對,而是不理它就完了。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真正能夠使當下一念心曆曆孤明,並且使它保持下去,那麼功夫就開始上路了。如果能夠從5分鍾延續到10分鍾,從10分鍾堅持到一刻鍾、一支香,那麼這支香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在蒲團上扭來扭去,腰酸腿疼,覺得一支香比一天還長。這就是說我們的心既在與萬法爲伴侶,又在與諸塵對立。這一念心孤立不了,這一念心在念念分別,念念生滅,念念遷流,念念攀緣,用功就難得上路。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光明自在,無挂無礙,就是因爲我們攀緣多,才不能解脫,本有的光明不能顯現。

  唐朝有一個叫張拙的秀才,他寫過一首悟道的詩,其中有這樣幾句話:"一念不生全體現",我們用功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的真如佛性就會體現出來。"六根才動被雲遮",如果六根與六塵一相接,就生起了妄想,又不能及時覺照,那麼我們這一片真心的光明就會被烏雲遮蔽。"斷除妄想重…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