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 慧
(1992年10月20日-26日)
起七说偈
湖海英才不畏难,拨尘来叩赵州关。
门开不二参真谛,法继灵山悟笑颜。
钵里清茶香味永,庭前柏子色依然。
棒头点出虚空眼,浩浩禅河起巨澜。
第一讲(1992年10月20日)
赵州祖庭柏林禅寺1992年冬季禅七法会今天正式开始。赵州祖庭本来就是一个禅宗的道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地方的宗风曾经改换过多次。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以来,由于受到时代的冲击,加上没有人弘扬,没有人住持,柏林寺可以说是宗风扫地。这个地方的父老乡亲曾经一再地对我说,从他们记事以来,柏林寺就是一片废墟,七、八十年以来一直都在拆,一直在破坏。当地有一首民谣说:"大寺三件宝,破砖、乱瓦、毛毛草。"当地的父老乡亲也一直在为这个寺院遭到破坏而叹息。
这次由于赵州祖师的灵感,由于时节因缘的聚会,赵州祖庭终于有了一个初步复兴的气象。在这个时候,本寺的法师们,石家庄的居士们,还有外地的居士们,以及省佛教协会的同仁们,都一致要求在柏林寺普光明殿落成以后举行一次禅七法会。从我本人来说,多年以来虽然修学的重点是禅宗,也亲近过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多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已有30多年没有参加禅七了,对于主持禅七更感到诚惶诚恐。但是大众这种殷勤求道的心情感动了我,所以挤出时间来举行这次禅七法会。这次参加禅七的人虽然只有40多位,但是以我过去参加禅七的经验来看,禅七法会每次有六、七十人参加最合适。现在,在国外举行禅七,一次也只有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有三十几个人就很好了。坐禅是需要有人指导的,人太多了仅仅是凑凑热闹而已,要个别地、一个一个地指导就困难了。这次禅七法会,能够有这么多人参加,应该说是赵州祖师的灵感所致,这也是柏林寺复兴气象的感召。参加这次法会的,有来自天津、湖北、河南、山西的人,也有本省各地的善男信女。
参加禅七不同于一般的佛事活动,因为禅七是一种克期取证的专修活动。在禅七中盘腿打坐是第一关,腿子不过硬,用功很难上路。今天是第一天,就有些人感到腿子疼,吃不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可能有很多人来参加。另外,禅宗这一法说起来容易,真正要领悟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用禅宗的眼光看,我们每个人当下就是佛,对我们一般的人来讲,这样高的要求,敢于直下承当的人确实不多。所以,禅宗这一法真可谓是难信之法。因此,不是上根利智、不发大愿心、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坚毅的个性的人,是很难进入禅门的。
今天,我想就参禅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概略地讲一讲。打禅七同一般的修定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按照一般修定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注意"调五事"。调哪五件事呢
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把这五件事调整好了,使它们协调平衡了,我们就能真正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第一,调饮食。修定和进食是分不开的,一个人不吃饭不能修定,吃得太饱也不能修定,修禅定的人吃八成饱就可以了。因为进食太少,热量不够,提不起精神,坐下来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昏沉就是想睡觉,掉举就是打妄想。寺院里的饮食最适合我们修禅定,因为它既没有鸡鸭鱼肉,又没有葱、蒜、韭菜、鸡蛋这些东西。作为一个修禅定的人,或者说一个修行的人,吃鱼、肉、鸡蛋对修行是一种障碍,特别是葱、蒜、韭菜、鸡蛋,这些东西刺激性比较大,吃了以后身心不容易平衡,不容易稳定,难以入静。为什么佛制戒律要戒五辛,其道理也在这里。还有,在修禅定时,对于有些与自己饮食习惯不合的食物,也不宜食用。比如一个不吃辣椒的人,偏要去吃它,就会产生副作用,或者诱发自己的旧病,或者使四大失调,产生别的毛病。
总之,调食的要点是:不饱、不饥、不吃秽浊之物和不宜之物。
佛经告诉我们:"身安则道隆。"怎样才能达到身安呢
调饮食是重要的条件。经上说:"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真佛教。"
第二,调睡眠。修禅定的人是不是睡得越少越好呢
不是的,睡眠的多少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来定,根据每个人修行的层次来定。修行层次比较高的人,功夫高深的人,睡眠就会减少,这就是具备定的一种效果。道教讲"神满不思眠"。修禅定的人要保证有一定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夜间坐禅,时间不能太长,瞌睡来了还坚持就会东倒西歪,得不到什么效果。有的人瞌睡来了就去拜佛,这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作为修定的人来讲,应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进入禅定。
调睡眠的要点是:神气清朗,心念明净,这样才能进入禅定的境界,使三昧现前。
我想说明一点,这里讲的调睡眠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讲的;尤其在家二众,都要从事一定的工作,都有家庭生活的负担,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现代紧张的生活环境。从总的精神来说,作为佛弟子应当勇猛精进,不能贪睡,更不能睡懒觉,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精进修持,早求出离。
第三,调身,包括修定时的调身和平时的调身两个方面。平时不修禅定也要注意调身,这就是《小止观》所说的,如果身在定外,行走进止,动静运为,也要加以注意,不能行为粗犷,放逸身心。假使我们平时不注意保持心态的安祥,就会导致气粗息滞,心散意乱。坐下来修禅定也会烦躁不安,心不恬怡。所以,修禅定的人在定外也要注意调身,为修定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修定时的调身包括坐的环境和坐的姿式。坐的环境指处所和座位。打坐的地方要空气清新,房舍干燥、安静;座位要平稳、柔软。坐的姿式,按照修定的要求必须是结跏趺坐,或者单跏趺,就是一般说的单盘;或者双跏趺,就是一般说的双盘。跏趺坐是佛陀修行成道的形象,我们学佛修定就要如佛所坐。单跏趺坐的要求是先将右脚收拢,然后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如果是双跏趺,再将右脚置于左脚之上。腿盘好以后,就要注意把双腿盖好,不能让腿受风。
这次禅七,常住给每个人发了一条毯子。由于大家坐的姿式不对,包的方法不对,风还会从两边侵入膝盖,侵入大腿,这样腿会更疼。把腿包好,既可起到固定的作用,又不会受风寒。不管在寺院里打坐,还是在家里、在宿舍里打坐,每个季节都要把腿包上一点。修行人、打坐的人保护好腿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腿受了风寒以后,就很难练好跏趺坐。腿包好了,坐稳了,然后身体略微往前倾一下,使尾闾松开。
坐的姿式要求鼻子与肚脐成一直线,身子不曲不耸,不偏不斜,头不低不昂,平面正坐。坐时身子不要往后靠,腰板顺其自然挺直,头颈刚好靠着自己的衣领子,眼睛合上,不要紧闭,以断光为宜。如果坐时昏沉重,也可以睁开眼睛,以三七开为宜,即闭七分,开三分,这样就会减少昏沉。假使昏沉特别重,就可以把眼睛睁开,挺挺腰板,抖擞精神,驱散昏沉。两手结禅定印,禅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个大拇指相对,而且在每一坐的过程中都不要松懈,这样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坐的时候感觉到有一股股暖流冲向自己的鼻子,或者上了火,这时可以不结手印,把两只手放在两膝之上,掌心向下,把心火引向下走。
调身的要点是: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磐石,坚不可动。
第四,调息。息指呼吸。我们平常人的呼吸短促,粗滞,很难入静,坐禅的人必须把呼吸调好。息有四种相状,即风、喘、气、息。前三种为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什么是风相呢
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有声音,就是风相。什么是喘相呢
坐禅时鼻中出入息虽然没有声音,但出入不顺畅,结滞不通,这就是喘相。什么是气相呢
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既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出入息粗而不细,这就是气相。什么是息相呢
坐禅时鼻中出入息没有声音,顺畅不结滞,微细不粗重,出入绵绵,似有似无,精神安定,情绪愉悦,这就是息相。根据息的四相来判断我们坐禅时出入息的情况,可以少走弯路,有利于禅境的深入。同时,必须使自己的出入息达到第四种息相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前三种息相阶段,因为"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只有"守息"才能"定"(守息即定)。
总之,调息的要点是:心细息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不涩不滑,其心易定。
第五,调心。心就是我们的意念。调心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让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说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气,知道自己在吸气,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门。在这种心态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静。在入静的时候,眼睛微睁,否则容易昏沉。当然还有其他的调心方法,如观心,观察我们每一个心念的起灭,观到一念不生,整个内心世界就像月夜天空,皎洁无瑕,明明朗朗。
作为初步功夫,还是以观息--观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手。
从每一次坐禅来说,调心有入、住、出三个阶段。所谓入,就是由粗入细,令心安静,进入禅定的状态,调伏纷乱的想念,使心念不向外驰求;同时也要让意念沉、浮、宽、急得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所谓住,就是根据每一支香的时间长短,或者是一小时,或者是两小时,在这中间要摄念用心,使身、息、心三事调适,安稳正坐,使息道绵绵,若有若无,心神愉悦,定相现前。所谓出,就是每一支香开静时,或者是自己坐禅要下座时,应该放松意念,转移注意力,开口放气,想自己的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两肩、胳膊、头、颈,并轻轻放下两脚,用手从膝盖至小腿处轻轻按摩,令血脉贯通,然后由前额至后脑勺,按摩数次,使全身在坐禅时产生的热量舒散开来,然后徐徐经…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