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行。这时仍使意念与呼吸同步,不要丢失坐禅时的安祥心态。

  以上讲的调五事的方法,虽然出自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但它是修禅定的基本功,也是参禅的入门方便。从根本上讲,参禅是没有什么可以商量,可以言说的。可是,上根者少,顿悟难求,没有方便,难达究竟。所以不妨拾古人吐沫,做东施效颦,东拉西扯,说些剩语。

  修禅宗同修其他法门一样,一要信,二要行。信什么呢

  一是确信参禅这一法能开悟,能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获得解脱。二是深信因果轮回这样的规律是真实不虚的,深信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的道理。我们今天种成佛的因,将来就必定会得成佛的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如是因生如是果。三是要信自己的本性和佛没有两样,只要你把众生这方面的习气烦恼除掉了,你当下就是佛。怎样行呢

  行就是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和意念。修行包括许多方面,守持五戒,行四摄法,广修六度,都是修行的内容。我们要遵循戒定慧的修行次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除烦恼,止息妄念,净化自身,服务他人。这就是行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是专修,就要精进不懈,持之以恒,把我们自己当下一念照管好,这也就是行。只有信,没有行,我们永远到不了涅槃彼岸。有信有行,然后才有证悟。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参禅跟修其他法门一样,没有真正的信心也是难入禅海的。不同的是禅宗还提倡"疑",唯疑能悟。能"信"才能入禅,能"疑"才能悟禅。疑个什么呢

  疑我们自己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佛一样具足神通变化、广大智慧和无量功德呢

  这就值得怀疑。

  还有一种疑,即我们与佛无二无别,佛有三明六通,能知过去未来,我们为什么连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知道呢

  不要说父母未生以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辈子呱呱落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景,我们也一无所知。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深刻怀疑的地方。我们要从这些方面起疑情,一直追问到底。我们今年如果是20岁的话,我们就反省19岁、18岁的事,一直反省到刚刚记事的时候,看我们能不能把我们这20年的经历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再往前继续反省、怀疑,看我们未出娘胎以前是个什么模样

  如果对那个时候的情景也了如指掌,那我们就继续往前不断地反省和怀疑。这是一种疑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刨根问底,穷追猛究,但它又容易引起妄想。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六祖坛经》上讲的,慧明上座追赶六祖,要争夺六祖得来的衣钵,六祖很坦然地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让慧明去拿。慧明上座去取这个本来只有几斤重的东西,竟然拿不动、举不起。这时候,他生起了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赶快向六祖求法。六祖没有说别的,只是叫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谁是你慧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话头来参究。怎么参呢

  看我前一念已起,后一念还没有生起,这一瞬间我在哪里

  这一瞬间谁是我的本来面目

  谁是我的主人翁

  也可以这样来参,吃饭的时候,是谁在分别哪个菜好吃,哪个菜不好吃

  在我们和别人接触当中,有时听到赞叹的话,有时听到批评的话,又是谁在分别这是赞叹我,那是批评我呢

  参!

  第二讲(1992年10月21日)

  昨天讲到宗门一法唯疑能悟。"疑"就是向我们现实的人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人看来都不是问题,但用禅宗的眼光、用佛教的眼光来看,它们都是问题。比如说,你吃饭时:"是谁在吃饭

  "一般人就说:"是我在吃饭。"你睡觉时:"是谁在睡觉

  "一般人就说:"是我在睡觉。"念佛时:"是谁在念佛

  念佛的是谁

  "一般人就说:"是我在念佛。"从世俗的观点出发,这些都不是问题;但用佛教的眼光,特别是用禅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问题。

  因为世俗的观点处处都是从自我出发,那么"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一般人认为我就是我,而佛教认为"诸法无我。"在一切事物、一切行为中,离开了所有的条件,能找出一个绝对独立自在的我吗

  找不到。所以世俗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用佛教的眼光来分析全是问题了。既然全是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怀疑。禅宗用功,就是要对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个个地去怀疑,去追问,要找出个究竟,要把人生的大谜弄个水落石出。古德参禅就是从这里入手。

  现在禅门都提倡参话头,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拖死尸的是谁

  "等等。但从祖师的语录记载来看,古德用功没有一个固定的话头或公案,而是就每个人的根性,就每个人当下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给予点拨。如果机教相印,一言相契,就算入了门,开了悟。古人的根性不同,师承也不同。在古代,仅仅从盛唐到晚唐这个时期,有记载的禅师就有几百名,那些不见经传的人就更多了。所以说,那个时代的人根器很利,当下存在的问题一经点拨,就能悟入。由于每个人悟道因缘不同,就形成了许多公案,后人总结为1700则葛藤。

  有了公案,就有人模仿,照葫芦画瓢,很容易产生弊端。大约从宋代以后,慢慢形成为"话头禅"或"看话禅",就是选几个最具普遍性的话头(问题)令学人参究。明清以来念佛法门比较兴盛,于是就参"念佛是谁?"从清朝一直到现在,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的人比较多。"念佛是谁?"是不是要念这个话头呢

  是不是整天把这四个字念个不停呢

  不是的,那不是"参"话头,那是"念"话头。

  参话头有两种提法:一种叫参话头,一种叫看话头。我觉得用"看"这个字比较确切。看是用心来观照。观照个什么东西呢

  观照的是一念未生以前(即所谓话头),不是一念已生之后,一念已生之后就是话尾了。比较起来,"参"应该是根器利的人才比较适用,因为"参"有种种的比较,而在这种比较当中又要不起分别。

  那么应该怎样来看话头呢

  应该死死盯住你当下的这一念心。如猫捕鼠,要一眼不眨地盯住它,看它从什么地方来。老鼠一出洞,一下子就要把它抓住。妄想一起,当下就要觉照,不要放过它。又比如一只老鼠被关在棺材里,见不到光明,得不到食物,它想出来,就必须认定一处啃出一个洞口,才能钻出棺材,见到天日,见到光明。这两个比喻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用心不能杂。而且在不杂用心的时候,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昏昏沉沉。就是说在看话头的时候,既要有定的摄持,又要有慧的观照。

  这种功夫要做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碰到树上,会伸出手来,同它握手;碰到柱头,会说声:"对不起!"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分别。碰到了树,以为是碰到了亲朋好友;碰到了柱子,以为是妨碍了别人的工作,赶紧说一声:"对不起!"要这样用功,才能真正入道,才是真正修行。用功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哪里还会想到腿疼,哪里还会有功夫管它几点钟,几个小时!

  我们既然有机会参加禅七法会,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因缘。外寮的法师们、居士们为我们大家操劳,堂里的护七师也在为我们操劳,常住为我们提供了种种方便,我们应该横下一条心,在这七天中,真正做到克期取证。在这七天当中,要在生死大事上见个分晓。禅堂是一个大冶洪炉,在这里,是金、是银、是铜、是铁,分得清清楚楚。这一支香,这一念清净心,就是我们成佛的种子,就是我们入道的最上因缘,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参!

  第三讲(1992年10月22日)

  光阴过得很快,禅七的第三天又要结束了。昨天讲到参话头与看话头,参与看有区别,参偏重于慧,看偏重于定。作为初用功的人,还是以看话头作为入门的方便比较容易得手。昨天我还讲到看就是观照。观照什么呢

  禅宗里讲不观七识,也不观八识,就是观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实际上就是观第六识。所谓观,就是要时时刻刻盯着现前的一念心,让它孤立起来。怎么孤立呢?就是和过去的念头不接续,和未来的念头不联系,使现前一念时刻呈现在当下。当然,所说的当下转瞬即成为过去。但是如果你能死死盯住当下这一念心,那么当下这一念就孤立起来了。大家也看过禅宗方面的书,所谓"历历孤明,不续前,不引后",就是让现前的一念心历历孤明,像点着的一盏灯,没有风吹,火焰完全是向上的、孤明的,不会摇摆。

  古人讲"不与万法为侣",就是叫我们把当下的这一念心孤立起来,不与万法做伴侣、做朋友。所谓"伴侣"、"朋友",就是妄想、烦恼,就是无明。另外,古人又说"不与诸尘做对"。我们不与万法为侣,也不要把万法当成我们的对立面。因为有了对立面,这一念心同样也孤立不了。"不与诸尘做对",就是说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把所有东西、所有尘垢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加以含摄和消解。就是说,妄念起来了,我们不与它做对,而是不理它就完了。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使当下一念心历历孤明,并且使它保持下去,那么功夫就开始上路了。如果能够从5分钟延续到10分钟,从10分钟坚持到一刻钟、一支香,那么这支香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在蒲团上扭来扭去,腰酸腿疼,觉得一支香比一天还长。这就是说我们的心既在与万法为伴侣,又在与诸尘对立。这一念心孤立不了,这一念心在念念分别,念念生灭,念念迁流,念念攀缘,用功就难得上路。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光明自在,无挂无碍,就是因为我们攀缘多,才不能解脱,本有的光明不能显现。

  唐朝有一个叫张拙的秀才,他写过一首悟道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一念不生全体现",我们用功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我们的真如佛性就会体现出来。"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六根与六尘一相接,就生起了妄想,又不能及时觉照,那么我们这一片真心的光明就会被乌云遮蔽。"断除妄想重…

《壬申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