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 慧
(1993年11月3日-9日)
学佛的三大纲目(1993年11月3日)
今年是第二次举办禅七。在座的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像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他法会,都没有任何时间的距离。我们所有的法会,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的距离。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
这一次禅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有120多位居士来参加,地理区域也比去年广,最远有从新疆来的,南边有上海、杭州来的。大家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参加共修,这种为道的心、求法的心,使我本人和常住大众都非常受感动。只是作为一个主七的人,我感到非常惭愧,深怕有负各位的来意。不过既然已经来了,我们就共同修行,共同向佛言祖语请教。
“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新鲜,只是老生常谈。但是佛法乃至世间法,总是一番提起一番新。尽管千言万语佛祖都已经讲过,但我们此时此地,再把它们提出来加以阐释,可能又有一番新的意义。
学佛的三大纲目就是持戒、修定、证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总纲。
一、戒
首先要持戒。持,就是受持、坚持,持之以恒;戒,是戒律。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持戒无非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戒律上,止恶叫止持,修善叫作持。该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该做的不去做,同样是犯戒。所以说“诸恶莫作”你做到了,如果“众善奉行”做得不好,做得不够,那还不是持戒的完整要求。各位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消极理解持戒的意义,以为持戒就是这不许做,那不许做,要知道持戒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家、出家的戒律都是一样的,只是层次有所不同。在“诸恶莫作”方面,在家的戒律要求得松一些,而出家的戒律则要求得比较严格;但在“众善奉行”方面,都是要以利他为自利的出发点,广行众善这方面的要求,在家、出家原则上是一致的。
学佛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持戒,只有把戒持好了,使我们的身心有所约束,不受外界的干扰,才有可能修定。
二、定
定,指的是禅定,是一种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修行,也是一种凝然寂静的状态。禅定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包括禅宗所说的禅,也包括其他宗派所说的禅法、止观、观法等。有的居士说:我打坐只会念阿弥陀佛。对嘛!念阿弥陀佛同样是修禅定,你念到一心不乱、念念分明,就是“念佛禅”。还有的说:我就会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可以让纷乱的意识平息下来、安定下来,这也是修禅定。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佛法就没有基础了。同时,佛法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由禅定所摄。因此,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修定,有了定,才能发慧、证慧。
三、慧
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于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度准确的抉择力、判断力,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人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这种智慧又名般若,因为是人人本具,不是从外面获得的,所以说要“发慧”、“证慧”。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这三者的次第,我们通常是按持戒、修定、证慧的顺序排列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当修行到一定程度,这种顺序又可以倒过来,由于有智慧,有抉择力,你修定就会事半功倍;有了甚深禅定,那你持戒就能够不持而持,自自然然,毫不勉强,你虽然每时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戒律中,但又不觉得有戒律的约束。
总之,我们学佛要以一颗平常心,按戒定慧的次第踏实去做,千万不要追求玄妙,不要幻想到哪里找一个老师,一夜之间就能够得到多少多少的受用,一下子就能转凡成圣。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根机,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要说一夜之间转凡成圣有其可能性,就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也是有可能的。但在末法时期,即使有上根利智的学人,要找到明眼善知识也很不容易。更主要的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的奇迹,也是从长时间甚至是多生多劫的踏实修行中得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默默耕耘,持之以恒,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
许多人只是羡慕佛、菩萨在果位上的神通智慧,却不注意他们在因地上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要觉悟,要得到神通,应该从哪里下功夫呢
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下功夫,要从最平凡的一言一行下功夫,要在举心动念中下功夫,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总纲、修行的总纲,所以我们常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能将这件事念念不忘,修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成就。
修行的三大法门(1993年11月4日)
昨天我讲了学佛的三大纲目:戒定慧。持戒是保证,修定是力量,证慧是作用。这其中修定很重要。有了定,我们才有坚固的力量,身口意三业才不会随无明烦恼迁流,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情;有了定,我们就能像大地一样安然不动,像泰山一样巍巍耸立,那才可以说是“八风吹不动”。讲到修定,现在流行的有三大法门,那就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都离不开修定,都是围绕修定、证慧展开的,依之修持都能得解脱、了生死,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几点不同。
一、所依不同
参禅主要是依靠自力。所谓主要依靠自力,就是说也要靠他力,不过是以自力为主。参禅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参禅的人首先要敢于承担自己就是佛,自己只要当下把一层无明壳子捅破,那么当下就能够见与佛齐。所以参禅的人要发精进勇猛心,以精进力,破烦恼魔,除掉凡心,就是圣境。
密宗的修法可以说是自他结合。因为修密法是要做到三密相应,自己的身口意与所信奉的本尊的三业相应,所以一方面要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须得到本尊的加持,来实现了生脱死的目标。这里面自力他力都有,而且本尊的加持力是必不可缺的。修净土法门则以他力为主。净业行人依仗阿弥陀佛的本愿,通过忆佛念佛的修行,与佛的本愿相应,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虽然以他力为主,但必须通过自力的努力,他力才能起作用。自力,主要指净业行人必须具备信、愿、行,才能与弥陀(他力)的本愿相应。
二、风格不同
禅宗的修法比较灵活,可以说是活泼自在。在寺院里可以修行,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有佛像的地方可以参禅,没有佛像的地方也可以参禅;集体可以修,个人也可以修;有经典可以修,没有经典也可以修。静坐是禅,吃饭穿衣、搬柴运水等平常日用也是禅。正因为这一法门以自力为主,所以它的修行是活泼自在的。
密宗的修法应该说是最严格。它的修行一定要在一个坛场里进行,一定要经过上师的传授、灌顶,还要依照一定的仪规,不管仪规有多么繁琐,修行的人一点也不能打折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和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实现修行的目标。
净土宗的修法虽然比密宗要灵活一些,但是净土宗观想念佛时,就必须要在有佛像的地方,面对圣容,口诵心惟,观想佛的相好庄严,才能比较快地产生效应。念佛法门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特别是在家人修念佛法门比参禅、修密有许多殊胜方便之处。
三、归宿不同
参禅,只要你捅破了这个无明壳子、见性开悟了,那么随处都是净土,随处都是极乐世界。开了悟的人,不一定要升西方,不一定要上兜率,而是常生人间教化众生。开悟成佛作祖的目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当然,晚近以来,也有开了悟的禅师在晚年回向西方净土。但从禅宗的本意来讲,是要自己发愿形成一个净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净土,都有自己的极乐世界。《六祖坛经》上说:“愚人愿东愿西,智者在处一般。”有智慧的人无处不净土,所谓“唯其心净,则佛土净。”
密宗的归宿多少与禅宗有相通之处,它是要即身成佛,要在这一生就证得与佛一样的福德智慧,来成就自己的佛土。
净土宗的归宿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要靠信、愿、行的坚定。其中信很重要,信,就是要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存在,信阿弥陀佛的本愿真实不虚,信自己只要老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
上面讲的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的主要不同之处。《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三大法门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来修持。有的人修禅宗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参禅;有的人修净土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念佛;有的人也许觉得自己和密宗比较相应,但我们不能随便劝他去学密。因为目前汉地不具备修密法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传承,没有上师,没有坛场,不懂仪规。如果你一定要学,只有学东密或藏密。东密就是日本的密宗,又叫真言宗;藏密就是流传在我国藏蒙地区的藏传佛教里的密教。修东密,找日本人做上师,显然不现实;修藏密,找一位喇嘛、活佛做上师,首先语言就不通,其次生活习惯也不同,他们吃牛、羊肉,我们汉地佛教徒接受不了。所以说修密宗比较困难。
那么是不是参禅、念佛就没有密法呢
实际上参禅、修净的人也离不开密法,离不开密咒的加持,只不过没有专门的坛场仪规…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