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 慧
(1999年1月2日-21日)
起七说偈
一个选佛场,僧俗分两堂,
同唱无生曲,共证涅槃王;
寂寂清光满,惺惺道味长,
打得虚空碎,当体露真常。
赵州祖庭柏林禅寺中兴以来第七届禅七法会,今天正式开始。今年禅七僧俗分堂,各方面的条件比以往更加完备,希望各位抖擞精神,珍惜光阴,要在本分事上得个消息,讨个分晓。虽然如是,即今起七一句,应如何举扬呢?
竖起脊梁骨,参透祖师关。
起!
调五事(1999年1月2日)
修学佛法最基本的原则有三条——戒、定、慧。打禅七,就是定慧双修。定不能完全概括禅宗的禅。禅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分。如来禅就是根据次第来修的,是佛所告诉我们的一种修定方法。祖师禅是中国的禅宗祖师根据大乘经典以及他们修行的体会,认为修禅可以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不需要根据次第来修,可以突破某些低层次的东西,直接就进入到比较高层次的境界,这是祖师提倡的,所以叫做祖师禅。如来禅是次第禅,祖师禅一般就是所谓的顿悟法门。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说次第禅是我们修一切法门的基础,不能够忽视这个基础,因为我们现代人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的祖师那样一门深入地来参究一个话头、一个公案,我们往往是在比较繁忙的环境中有阶段性地来修,所以次第禅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修行基础。次第禅中最基础的功夫,就是天台宗根据一些经论总结出来的所谓调五事,这是修次第禅甚至是修一切禅的一个最开始的方便。
调五事就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是调整,就是把这五件事调整到一个适合修习禅定的状态,这样修行就容易进步,容易取得效果。所谓“五事不调,善根难发”。
(一)调饮食。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吃什么、吃到一个什么度数才适合修定。按照书上的说法和人们在修行当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吃饭最好是不饥不饱,打坐就能坐得住,身心就能协调,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假使吃得太饱,我想打过坐的人一定有体会,坐在那里就极不舒服;假设肚子饿了,也坐不住,精力不够。所以打坐从饮食的量来讲,要做到不饥不饱。那么从食物的对象来讲,就是要吃适合打坐的饮食,比如说不吃太油腻的东西,不吃辛辣的东西,不吃和自己的肠胃不相适应的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以后,打坐的时候很可能你的肠胃会不舒服。所以调饮食是打坐、修禅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重视。若不重视这一条,你就不能够真正地进入禅定的状态。
(二)调睡眠。睡眠要掌握在一个适合“精进”这两个字的前提下。睡眠多了,你就没有时间打坐;睡眠少了,你打坐的时候老是在睡觉。有的人好象尽量地要少睡眠,晚上看书看得很晚,看完了还要打一会儿坐,坐在那里就睡着了。根据打坐的要求,必须做到端身正坐,如果你的身体不能够端身正坐,就一定会有某一个部位神经受到压迫,这样对自己的身心会有很大的损坏,久了就会致病。当然,打坐也不能贪睡,一贪睡打坐时间也就没有了。禅堂里现在规定的这样几枝香,如果真正按照这个作息时间来做,应该能够保证每一天都有非常充沛的精力来打坐。打坐一定要在身心稳定、精力充沛的时候来进行,不能搞疲劳战术。我们这里过去有一位老参师父,他只要一上座,不到5分钟就睡了,没有一枝香他不睡觉,而且这位老菩萨还是过午不食,因为他吃饭太少,热量不够,他的精神根本提不起来,总是昏昏沉沉的。所以要注意既不可贪睡,又不可不睡。我们年轻人每天能够保证8小时的睡眠、年纪老一点的人能够保证6小时的睡眠,这应该说是适合修定的。
(三)调身。调身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实际上却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有的人一辈子打坐也不见得把身体调好了。调身就是把身体的各个部位调整到适合修定需要的那一种非常正确的姿势。我觉得年轻的师父们,还有在家的居士们,要特别留心在调身这个问题上下工夫。初学的人,十个人就有九个人坐得姿势不对,不是腿子盘得不对,就是身体的姿势不对,或者头部、手的位置不符合修定的要求。
调身的第一步要从选择适当的座垫开始。垫子要有足够的宽度,要松软,冬天还要很暖和。后边还要有一个窄一点的垫子,臀部就坐在后边的垫子上。后边的垫子究竟多高、多宽,各有不同说法。日本曹洞宗流行的是一个圆垫子,很硬很厚。中国禅宗寺院流行的就像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垫子,坐在上面很稳,不会摇晃,高度也适中。高度究竟是多少,每个人的习惯不同,要达到使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一点,后边的垫子就要高一点,坐实下去,不能低于一寸五到两寸。后边垫子稍高一点,前面两个膝盖才能落实,身体才能坐得平稳,舒服,才能达到打坐的要求。
其次是盘腿。盘腿有所谓双跏趺、单跏趺和散盘。我们要求年轻人一定要练双跏趺,年纪大一点的要练单跏趺,在家居士们可以先从散盘开始,慢慢地再进入单跏趺、双跏趺。我们出家人绝对不允许散盘,因为这是我们的本行,这是我们的专业,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一定要练习盘腿。
盘腿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是左腿压右腿,有的是右腿压左腿,都有道理。但是,以左腿压右腿最普遍。据说人的四肢是右边主动,左边主静,右边是动区,左边是静区,所以要把左脚压在右脚上,这样能够动静结合。我没有学过生理学和心理学,只是在书上看到有这种说法。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腿子究竟要盘多宽?过去说,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金山的腿子盘一尺二寸。我觉得没有必要盘得那么窄,一切顺其自然,不要使自己非常难受,因为腿盘得越窄就越难受。我们打坐一方面要练腿子,但没有必要在打坐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想着腿子疼,那样还怎么入静、修行呢?所以不妨稍微宽松一点,要知道盘腿不是目的,盘腿是要有利于身体的平稳,身体平稳了,才能有利于入静。
腿盘好后,要使鼻子和肚脐成一条直线,头要靠住衣领,两肩齐平,两手放在腿上。究竟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呢?两种都可以。我跟一个道教的人交流过,这是一位非常有修行的老道士。他说左手在下更好,因为左手是阴,右手是阳;阴是地,阳是天;天在上,地在下,这样容易安定。我反复试验,觉得这样蛮好,所以我提倡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手放好后,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但不要太用劲。我们修行是和整个宇宙息息相关的,这样的姿势符合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的修行取得效果。
坐的时候,两只眼睛不要完全合拢,也不要睁得大大的,更不要东张西望。东张西望,心就静不下来。眼帘下垂,不一定要看什么具体目标,只要毫无目的地看着眼前的三块砖就可以了。如果集中精力去看它,就可能会产生其它负作用。眼帘下垂,既不容易掉举,也不容易昏沉。万一昏沉来了,眼皮稍微抬一下,身子向前倾斜一下,昏沉就过去了。调身的要求大体如此。
(四)调息。调息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数息,一种叫随息。息有四相,所谓风、喘、气、息。调息时,既不能守风,也不能守喘、守气,应该调到息的程度。什么叫做息呢?就是我们在一吸一呼之间,绵绵密密,若存若亡,根本听不到自己呼吸的声音,这才是息。要从风、喘、气逐步来调,达到息相出现,才可以数,才可以随。如果随了风,妄想就多;随喘,心就不安定;随气,也同样如此,心很浮。只有随息,心才能真正稳定、安定下来。这里面有很多内容,一个晚上全讲这个问题也讲不完。
(五)调心。调心和调息这两者不能绝对地割裂开来。调心,就是要使心和息密切地协调起来,就是要让心安住在息上面,使心随着息不昏不散,处于同步协调的状态。
关于调五事,各位可以自己找一些书来看。这是打坐最基础的东西。下个学期,等我们的学生都稳定以后,我们可以请一位老师,或者我自己,专门就修禅定给大家开一门课。今天晚上,仅仅给大家初步介绍一些方法。
最后,要提醒各位,腰千万不要靠后边的墙壁,不要觉得现在靠着很舒服,将来你就会靠出毛病来了,那就是你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念头一样,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念头孤立起来,打坐也要让身体孤立起来,不依不靠,这样它才能够正常运动。你有依靠,身体不能正常运动,血脉不能正常运行,一定会出毛病。你们年轻人一定记住这个道理。你如果不听,到时候吃亏了,后悔也来不及。你们不要把它当成儿戏,以为这个老和尚这么厉害,我们靠一下他也不让。这不是老和尚厉害,这是经验之谈,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经验。记住这些经验,就容易进步。不记住这些经验,修行不能进步还是小事,身体出了毛病,那就贻误终生。
修定三要(1999年1月3日)
昨天讲了调五事的问题,讲得很粗,今天我想就其中调息的问题,再作一些补充。
修定有多种方法,其中,把心和息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一个根本方法。达摩祖师有四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实际上他讲的这四句话,也可以跟调心、调息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内心无喘”,这是一种心、息非常协调的状态。息有四相,其中风、喘、气三相是不调相,只有息才是调相。“内心无喘”,就是说修行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所以才能“心如墙壁”,才能入道。大家不要以为在息上用功夫,就不是禅宗的功夫,就不能明心见性。在息上用功夫,同样能够明心见性,因为明心见性的前一个阶段,是要使我们的心力高度集中。
究竟应该怎样调息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数息,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一心专注。开始数的时候,可以数呼和吸,吸进一口气数一,呼出一口气数二,然后三、四…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