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15

  ..续本文上一页下,次第而来。

  当今时代,佛教要发展不可没有禅,亦不可没有教。禅是中国佛教的优势和精神所在,教是整个佛法的基础所在。没有禅宗,中国佛教的精神就没有了;没有教,广大的中下根众生就无法接引。 宗与教两者不可偏废。何况今天,具有宗眼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修行既要把宗下的见地弄明白,也要根据教下所指示的次第去修行。这样才不至于出偏差。所以我主张,既要重视佛祖的言教,也要重视中国佛教所独有的心地法门。忘记了这个心地法门,中国佛教就成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奴才而已。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 研究教下思想的佛教学者很多。但是在禅宗这一领域,相对说来,从事研究的人却少得多。因为一般人下不了这个功夫,他们做不到象老和尚一样无挂无碍,昼参夜参。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也下不了这个苦心。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条件而且也应当继承禅宗的精神。

  说到禅宗,社会上也有不少的学者在研究。一位大学教授讲,我们学禅,不是要学几句口头禅,而是要学习禅宗的精神。我们可以不信佛,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禅宗的精神。还有一位学者讲,现代社会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之下。二元就是心与物、事与理、生与死,等等,他说,这些二元的东西,不能够安顿人们的身心性命,只有用禅来统一这种二元对立的精神状态,人类的生命才能够得到安顿。太虚法师曾经指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他曾以此为题,做过一次讲演。后人把他的讲演记录成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在大家的心目中,太虚大师主要是一个教下的人, 是一位弘扬佛教文化、创办僧伽教育、主张佛教革新的大师。实际上,他同时也是一位宗下功夫很深的高僧。

  现在,我们拥有禅宗这个无价的珍宝,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可惜,它暂时还被埋没在垃圾之中。这些垃圾是什么呢? 就是种种错误的偏见、种种执著、种种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做法。只有把这些垃圾处理干净了,珍宝才会显露出来。一旦我们把这些珍宝发掘出来了,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那时我们才变得真正的富有。到那个时候,不仅世界佛教要对中国佛教刮目相看,甚至全人类的文化都要对中国佛教刮目相看。现在我们正在做清除垃圾的工作。各位好好珍重!

  无字公案(1999年1月19日)

  经过这么多天的修行,不少人在功夫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基本上可以收住自己的心。 从今天开始,我们功夫将转到参无字公案。无字公案是赵州禅的特色,也是禅的核心。大家既然来赵州古道场打七,就不要空过,希望能从无字中找个入处。希望大家从今天起开始参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这个无字公案在中国参了上千年,不知道有多少禅和子、多少文人士夫由此得到了受用,证得了解脱。直现在,无字公案依然被海内外学禅的人所重视和参究。

  无字公案,是禅宗诸用功方法中最直接了当的一个法门。它的特征就是要把我们的一切杂念、思量、分别、知见,彻底斩断,寸草不留。历来的大禅师重视无字公案绝对不是偶然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东西方的禅人和禅学家,如日本的禅文化学者铃木大拙和柳田圣三,都以其敏锐的笔调来阐述赵州禅师无字公案的意义。

  宋朝著名的大慧宗杲禅师,他一生接引禅人、士夫,用的就是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他在云居山主持禅七,引导五十三个人参无字公,几天下来,有十三个人彻了。什么叫彻了呢?彻了就是彻底地悟了。佛陀在世时,闻佛说法,当下证果,并不少见。佛教传入中国来,能在一期禅修中有这么多的人开悟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宗杲禅师的师父是圆悟克勤禅师,他在金山主七,一个晚上就逼得十八个人开悟了。一个晚上!那是什么手段!可见,禅门这一法,若能活学活用,马上就立竿见影, 得到受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参好这个无字话头并进入无的境界呢? 大慧宗杲禅师讲,“须得这一念子(当下这一念)▲ 地一破。”就是说,要前后际断,中间一片空白,一念不生,把命根打断了。 ▲地一破了,“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如果“存心待破,则永劫无有破时”。将心待悟就永远没有悟的时候,因为你还在以妄心在求,没有进入无念的状态。要把当下这一念破掉,须去掉五个方面的心: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和欣静厌闹的心,都要把它一时按下,统统放下,一念不生,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然后就是在这个按下的当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大慧禅师说,只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的器杖也!就这一个无字,把许多的恶知恶见摧得个落花流水。这是一把金刚王宝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在这个无字上,宗杲一共说了八个“不得”: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话语上作活计;也不得▲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就是要把你逼得无路可走,无处藏身,然后你就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一切的退路、一切你觉得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都是错的。只有在万丈悬崖处找一个进步的地方,才是功夫得力处。

  说了八个“不得”以后,大慧禅师接着说:“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日用试如此做功夫看。”这是他写给在家弟子的一封信。这个在家弟子是个作官的人。作官的人,在社会生活复杂的情况下,还能够看这个无字公案,我们出家人生活这么简单,没有干扰、没有牵挂,清净自在,从因缘上来看,我们参无字公案更有优势。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下这个决心,能不能把这个没有任何味道的东西死死地咬定。古人把这个话头比作棘藜蓬。棘藜蓬就是一团刺。你必须守住这个棘藜蓬,宝贝就在其中。禅宗用功夫,就是要在这个没有入处的棘藜蓬中找到一个入处。

  我们现在既然有缘有份,能够得到这个无字法门,我们就要横下一条心,把这个法门继承下来,不是停在嘴皮上,不是呆在文字堆里,而是要在修证上把它继承下来。这是我们的使命。作为修禅的人,不管是有知识还是没有知识,也不管年龄大小和贫富贵贱,要敢于去碰这个铜墙铁壁。敢去碰这个铜墙铁壁,就会有个入处;不敢碰这个铜墙铁壁,你永远都是个门外汉。

  见地与功夫(1999年1月20日)

  今天给大家谈一下功夫与见地的问题。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说,功夫偏重在定学方面;见地偏重在慧学方面。禅宗特别重视见地。有一句话,师父传徒弟,要“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历史上特别是唐代,有很多祖师,都特别强调“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践履”,说明了禅宗对见地的重视。断烦恼要靠见地,断生死要靠功夫。生死到来的时候,当然也有个见地问题,但功夫应该是第一位的。

  当然,见地和功夫不可以截然地分开,只是在用功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开始用功的时候,先要树立正见。树立了正见之后,要有正行。正见是见地,正行是功夫。禅宗在破初关之前特别重视见地。只有你见地明白,对所走的路途才会明白,才不致于走弯路。禅宗讲,见道就像破石头一样,砸一锤子下去,石头两半,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而功夫则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在断思惑的时候,如同断藕,藕断了,丝还在连着。 只有功夫和见地到了纯熟的时候,两者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无门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上讲:“参禅要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透祖关、绝心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功夫与见地的问题。透祖关就是见地,绝心路就是功夫。心路怎么绝呢?烦恼不起,心路就绝了。烦恼在这个地方没有进路、止步了,心路就绝了。他说,参禅一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否则就是依草附木精灵。什么叫依草附木呢?就是说,自己还没有证悟到那个境界,没有开悟,自己不能作主,没有自己的见地和功夫,只是依他作解,扶墙摸壁,还不能够像一个健康人一样站立起来。

  无门慧开禅师提倡看“无”字公案,要我们在这个“无”字上下功夫。他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就在这个地方,将360根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结成一个疑团,好像生铁一块,就要死死地咬住这一块生铁——这块生铁一点味道也没有,既不甜,也不咸,又不酸,又不辣--这样你才能够无分别。咬住这个没滋味的话头,咬来咬去,嚼来嚼去,忽然有一天,触着碰着,心路断了,有好消息了。那时,“祖关不透而自透,心路不绝而自绝”。那时就好像奋迅的狮子,谁也不敢触其威猛,好像太阿宝剑在握,任何东西也不敢当其锋芒。奋迅的狮子就是功夫,太阿剑就是见地。临济祖师说:“吹毛用了急须磨。”禅宗的整个精神集中在两点上:就是功夫与见地。我们从此处把握禅宗的思路,对于我们用功,是非常有用的。现举赵州和尚的几段语录为例。

  赵州和尚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就是他的见地。在见地上,是不增不减的,不能多一法,也不能少一法,不能有任何对立、任何情执。见地上有情执,在做扫荡的功夫上就会不干净,就会吃亏上当。《楞严经》里讲五十种阴魔,魔有时也会变现佛的样子来到你跟前。如果你这时还存着佛的知见,魔就得其便,把你引入它的圈套。修行要掌握定盘星,这个定盘星就是不要有任何执着。赵州和尚的语录共有538条,他的见地就集中反映在“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句话上。

  那么,赵州和尚又是怎样用功夫的呢?他说,我在南方行脚二十年,除了吃饭的时候是杂用心,此外没有杂用心的时间。这就是他的功夫。他说,你们“一天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我们凡夫一天十二个时辰里,一点作不得主,所以说被十二时使。而他完全…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