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16

  ..续本文上一页能够做得了主,所以说使得十二时。赵州和尚年纪很大,到了晚年,牙齿掉得只剩一颗。他说,我天天吃饭,从来没有咬到一颗米。不是说他没有牙,所以没有咬到一颗米,而是说他已经达到了无分别的境界,不被外在的六尘所转,所以说,天天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有人问他,老和尚,你只剩一颗牙,你吃饭的时候怎么办呢?老和尚却说:“我下下咬着。”这不是矛盾吗?实际这是功夫。他时时刻刻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微细的烦恼,所以说“下下咬着”。老和尚说,你们向衣钵下坐二三十年(在禅堂,我们的衣钵放在座位上面),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截取老僧头去”!

  由此可见,见地和功夫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从知道有这件事开始,要朝于斯,夕于斯,紧紧咬住不放。有的人,学佛一辈子还不知道有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这件事。经过这三个七,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既知道了,那就要在这件事上横下一条心,这一辈子非要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你弄出了一个水落石出,结果就像无门慧开禅师所说的“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解脱门。无生死可了,无三界可出”。那才是真自由、真自在。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说的是见地。尽大地是解脱门指的是功夫。到那时,没有东西能迷惑得了你。

  功夫与见地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我们讲这部经、那部经,讲来讲去,不就是为了这件事嘛。我们一天到晚,说来说去,做来做去,都是为这件事。这是我们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经教是用很规范的语言来讲的,比如,信解行证、行解相应,讲的就是功夫与见地的问题。而禅宗则把它完全生活化了,中国化了。中国人之所以看到禅宗的字眼觉得非常亲切,愿意接受,愿意照着做,根源就在这里。

  太虚大师讲,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作为我们河北的佛教来说,其优势也在禅,因为我们依托了赵州、临济这两大禅宗祖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除了南华寺、少林寺等少数寺院以外,其它的禅宗祖庭都无法和这两个祖庭相比。因为这两位禅师的功夫与见地都是顶级,都是大解脱人。他们的思想影响后人一千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非常恳切地希望,我们佛学院的法师、同学发一个誓愿,要坐破蒲团,在功夫和见地上有所造诣,把中国佛教的这一精华发扬光大,普利人天。

  日本禅是从中国传去的,日本人在国际上讲禅法的时候说,值得我们日本人引为骄傲的是,我们日本人有了以无字为核心的禅。这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中国佛教之所以衰败,说来说去是因为我们丢掉了唐宋时期的优良传统。唐宋时期佛教的传统是,各宗各派,井水不犯河水,或者说,分河引水,各灌一方。禅,净土,律,天台,都分得很清楚,各有各的道场,各有各的门风。各自都想把本宗本派的东西,极广大、极深微地研究并弘扬开来。后来情况变了,寺院的学风开始杂了,既念阿弥陀佛,也有禅堂,还办学、打水陆、放焰口,样样都来。这么一来,看起来红红火火的,实际上这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骨子里贫乏得很。中国佛教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水陆道场。几个老和尚带几个小和尚,念一通、唱一通。当然水陆道场不能没有。但是如果只有这一点,再没有别的东西,那佛教就太悲惨了。讲老实话,打水陆那一点东西,集中时间,两三天就全会了,不一定非要和尚,找个戏班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这样说,好象是对做水陆的法师有一点不恭。绝不是这个意思。我对水陆法会也重视,因为它也是接引众生的一个方便法门。但是佛教不可局限于此。弘扬佛法一定要把佛教的精华拿出来。否则佛教怎么能流传下去。希望我们年轻有志的僧俗弟子,要多为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着想。如果老像这样下去的话,尽管有国家宗教政策的保护,中国佛教的前途还是不乐观的。我每次想到这些,就想讲一点,传到外边去,人家就会骂我。但是话总是要有人说,骂总是要有人挨。挨了骂,算什么!只要有人听了这些话能反思一下,那么挨点骂也值得。

  自行与化他(1999年1月21日)

  各位善知识,这是本次禅七最后一支养息香,我想趁此机会跟大家谈谈“自行与化他”的问题。这和上一个题目有联系。我们学习佛法,有功夫,有见地,一方面是自受用,一方面是他受用。虽然我们还不是证果的人,但是只要提到把佛法与大众分享,这必然牵到一个化他的问题。

  在自行方面,出家人要注意四点,在家居士也可以参考。第一点,要持戒律;第二点,要明因果;第三点,要修禅观;第四点,要通教理。能从这四个方面来要求自己,就是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修行人。在化他方面,也有四点要注意:一要观机,二要平等,三要肯切,四要随缘。在化他的时候能够做到这四点,就会得心应手,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化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来分享佛法,并取得好的效果。光有好的动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善巧方便。

  先从自行方面谈谈持戒的问题。戒律是佛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对戒律的态度也就是对佛法的态度。尽管祖师们讲过,戒律是从外边打进来,是治标,不是治本,但是,作为一个出家人,要标本兼治,标本同时治。如果内心有好的心态,行为上符合佛教的戒律威仪,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和自己的身心,另外一方面,在社会大众面前,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形象是弘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上的人对佛教的要求与从前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希望你当和尚就要像个和尚,不希望你随随便便,与世俗的人没有什么分别。我们要做到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戒律是一个根本的保证。我们要在戒律清规的引导下来修养和调治身心,这样我们的僧团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形象。

  第二点明因果。佛教的千经万论,讲来讲去,都不离因果二字。因果分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两种。世出世间的因果都明白了,佛教也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其原因就在世间出世间因果之中。如果没有因果,我们也就不用修行了,因为一切修行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明因果、深信因果,是学佛的一个根本。这也是佛教能够对人类社会做出不朽贡献的一个最关键之点。中国佛教对社会影响最广泛、最深入的有四件事情:烧香,拜佛,吃斋,做好事。这跟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深入人心大有关系。佛教的因果观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几年,我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佛教在今天对社会究竟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如何给它定位。后来,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佛教信仰是人类良心的保证。佛教不保证别的东西,佛教只能保证大家有良心。这个良心是以因果为基础的。作为佛教徒,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首先就要把因果这个道理弄明白,要深信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仅仅从道理上弄明白了还不够,还必须相信因果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依因果的法则去行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无因无果的。佛教是站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因果的。一方面人受因果的制约,另外一方面,人又能够依因果法则去利用因果、改造因果。改造因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第三点是修禅观。禅观是一个比较大的修行概念。禅观不仅仅是指参禅,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都是建立在禅观的基础上,其中心内容和最后要达到的目的都体现在禅观上面。念佛、持咒、诵经、参禅,都以禅观为基础。这里所讲的禅观包括定和慧两个方面。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最后都要把所学的道理落实在禅观上面。这样,所学的东西才会有一个归宿,才会真正地给我们带来受用。在自行方面,如果没有功夫、没有受用,其信仰就不会牢固,好比“墙上一根草,风吹两面倒”。所以一定要打好禅观的基础,基础牢固了,我们的信心和道心才能够坚固起来。

  第四点是通教理。通了教理,持戒律、明因果、修禅观,才有理路可循,才不致于盲修瞎练,开口乱道。教理是佛陀的言教,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和落实修行的方法。佛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佛教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要解决人生问题,就必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弄个明白。只有教理弄明白了,才能够真正地自利利他,佛教的真精神和佛陀的正法才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以上是自行方面的四点意见。

  化他方面也要注意四点。一是要观机,所谓观机逗教。不信教的人走到你面前来了,你要看他对佛教有没有向往之心。若有向往之心,可以浅显地向介绍一些通俗的佛理,不要讲得太深奥了,太深了,他接受不了,消化不了,先要浅一点、淡一点,然后慢慢地增加浓度,慢慢地引导他。开始讲得太深了,他一下子就吓跑了。比如说,来了一个小伙子,想了解佛法,你跟他说:“你来吧,到庙里来当和尚好了。”他肯定会吓得再也不敢来了。或者有个小伙子来了,你一定要他吃斋,一定要他如何如何的严守戒律,他也会害怕。他肉还没有吃够呢,怎么会吃斋呢?所以,你得先要让他懂一点道理,慢慢地他就有自觉性了,就会照着佛说的去做。这就是观机。观机就是要看看对方学佛的因缘是否成熟,以及他适合于何种修行方法。你不能见到一个人就叫他参无字公案,或者念阿弥陀佛。那肯定行不通。要慢慢地引导。不要一开始就叫他要念多少声佛、持多少遍咒,或参什么话头。那是后话。当然也有利根性的人,在学佛之前就对佛法的道理有所涉猎,并且有比较深的体会,这样的人来了,你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来引导。

  老太婆来了怎么办呢?也要好好地引导。对于老太婆的问题,你们要重视。我们要看到老太婆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她代表了她一家几代人,群众基础最深厚。她是代表她的一家人来的。…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