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16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做得了主,所以說使得十二時。趙州和尚年紀很大,到了晚年,牙齒掉得只剩一顆。他說,我天天吃飯,從來沒有咬到一顆米。不是說他沒有牙,所以沒有咬到一顆米,而是說他已經達到了無分別的境界,不被外在的六塵所轉,所以說,天天吃飯,沒有咬到一粒米。有人問他,老和尚,你只剩一顆牙,你吃飯的時候怎麼辦呢?老和尚卻說:“我下下咬著。”這不是矛盾嗎?實際這是功夫。他時時刻刻都不放過任何一個微細的煩惱,所以說“下下咬著”。老和尚說,你們向衣缽下坐二叁十年(在禅堂,我們的衣缽放在座位上面),如果還不明白的話,“截取老僧頭去”!

  由此可見,見地和功夫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這是一輩子的大事。從知道有這件事開始,要朝于斯,夕于斯,緊緊咬住不放。有的人,學佛一輩子還不知道有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了生脫死這件事。經過這叁個七,我想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既知道了,那就要在這件事上橫下一條心,這一輩子非要把它弄個水落石出不可。你弄出了一個水落石出,結果就像無門慧開禅師所說的“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盡大地是解脫門。無生死可了,無叁界可出”。那才是真自由、真自在。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說的是見地。盡大地是解脫門指的是功夫。到那時,沒有東西能迷惑得了你。

  功夫與見地是整個佛教的中心問題。我們講這部經、那部經,講來講去,不就是爲了這件事嘛。我們一天到晚,說來說去,做來做去,都是爲這件事。這是我們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們的根本任務。經教是用很規範的語言來講的,比如,信解行證、行解相應,講的就是功夫與見地的問題。而禅宗則把它完全生活化了,中國化了。中國人之所以看到禅宗的字眼覺得非常親切,願意接受,願意照著做,根源就在這裏。

  太虛大師講,我們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作爲我們河北的佛教來說,其優勢也在禅,因爲我們依托了趙州、臨濟這兩大禅宗祖庭。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除了南華寺、少林寺等少數寺院以外,其它的禅宗祖庭都無法和這兩個祖庭相比。因爲這兩位禅師的功夫與見地都是頂級,都是大解脫人。他們的思想影響後人一千多年,從來沒有間斷過。我非常懇切地希望,我們佛學院的法師、同學發一個誓願,要坐破蒲團,在功夫和見地上有所造詣,把中國佛教的這一精華發揚光大,普利人天。

  日本禅是從中國傳去的,日本人在國際上講禅法的時候說,值得我們日本人引爲驕傲的是,我們日本人有了以無字爲核心的禅。這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中國佛教之所以衰敗,說來說去是因爲我們丟掉了唐宋時期的優良傳統。唐宋時期佛教的傳統是,各宗各派,井水不犯河水,或者說,分河引水,各灌一方。禅,淨土,律,天臺,都分得很清楚,各有各的道場,各有各的門風。各自都想把本宗本派的東西,極廣大、極深微地研究並弘揚開來。後來情況變了,寺院的學風開始雜了,既念阿彌陀佛,也有禅堂,還辦學、打水陸、放焰口,樣樣都來。這麼一來,看起來紅紅火火的,實際上這不過是表面文章而已,骨子裏貧乏得很。中國佛教拿出來的是什麼呢?是水陸道場。幾個老和尚帶幾個小和尚,念一通、唱一通。當然水陸道場不能沒有。但是如果只有這一點,再沒有別的東西,那佛教就太悲慘了。講老實話,打水陸那一點東西,集中時間,兩叁天就全會了,不一定非要和尚,找個戲班子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這樣說,好象是對做水陸的法師有一點不恭。絕不是這個意思。我對水陸法會也重視,因爲它也是接引衆生的一個方便法門。但是佛教不可局限于此。弘揚佛法一定要把佛教的精華拿出來。否則佛教怎麼能流傳下去。希望我們年輕有志的僧俗弟子,要多爲中國佛教的今天和明天著想。如果老像這樣下去的話,盡管有國家宗教政策的保護,中國佛教的前途還是不樂觀的。我每次想到這些,就想講一點,傳到外邊去,人家就會罵我。但是話總是要有人說,罵總是要有人挨。挨了罵,算什麼!只要有人聽了這些話能反思一下,那麼挨點罵也值得。

  自行與化他(1999年1月21日)

  各位善知識,這是本次禅七最後一支養息香,我想趁此機會跟大家談談“自行與化他”的問題。這和上一個題目有聯系。我們學習佛法,有功夫,有見地,一方面是自受用,一方面是他受用。雖然我們還不是證果的人,但是只要提到把佛法與大衆分享,這必然牽到一個化他的問題。

  在自行方面,出家人要注意四點,在家居士也可以參考。第一點,要持戒律;第二點,要明因果;第叁點,要修禅觀;第四點,要通教理。能從這四個方面來要求自己,就是一個具有較高素質的修行人。在化他方面,也有四點要注意:一要觀機,二要平等,叁要肯切,四要隨緣。在化他的時候能夠做到這四點,就會得心應手,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化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來分享佛法,並取得好的效果。光有好的動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善巧方便。

  先從自行方面談談持戒的問題。戒律是佛法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對戒律的態度也就是對佛法的態度。盡管祖師們講過,戒律是從外邊打進來,是治標,不是治本,但是,作爲一個出家人,要標本兼治,標本同時治。如果內心有好的心態,行爲上符合佛教的戒律威儀,這樣,一方面能夠調和自己的身心,另外一方面,在社會大衆面前,能夠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形象是弘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上的人對佛教的要求與從前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希望你當和尚就要像個和尚,不希望你隨隨便便,與世俗的人沒有什麼分別。我們要做到與世俗人有所不同,戒律是一個根本的保證。我們要在戒律清規的引導下來修養和調治身心,這樣我們的僧團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形象。

  第二點明因果。佛教的千經萬論,講來講去,都不離因果二字。因果分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兩種。世出世間的因果都明白了,佛教也就明白了。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其原因就在世間出世間因果之中。如果沒有因果,我們也就不用修行了,因爲一切修行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明因果、深信因果,是學佛的一個根本。這也是佛教能夠對人類社會做出不朽貢獻的一個最關鍵之點。中國佛教對社會影響最廣泛、最深入的有四件事情:燒香,拜佛,吃齋,做好事。這跟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深入人心大有關系。佛教的因果觀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夠爲社會提供一種良好的道德環境,人與人之間就會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幾年,我經常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佛教在今天對社會究竟能夠起什麼樣的作用,應該如何給它定位。後來,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佛教信仰是人類良心的保證。佛教不保證別的東西,佛教只能保證大家有良心。這個良心是以因果爲基礎的。作爲佛教徒,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首先就要把因果這個道理弄明白,要深信因果是毫厘不爽的。僅僅從道理上弄明白了還不夠,還必須相信因果的事實,在現實生活中依因果的法則去行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無因無果的。佛教是站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角度來講因果的。一方面人受因果的製約,另外一方面,人又能夠依因果法則去利用因果、改造因果。改造因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要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第叁點是修禅觀。禅觀是一個比較大的修行概念。禅觀不僅僅是指參禅,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門,都是建立在禅觀的基礎上,其中心內容和最後要達到的目的都體現在禅觀上面。念佛、持咒、誦經、參禅,都以禅觀爲基礎。這裏所講的禅觀包括定和慧兩個方面。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最後都要把所學的道理落實在禅觀上面。這樣,所學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歸宿,才會真正地給我們帶來受用。在自行方面,如果沒有功夫、沒有受用,其信仰就不會牢固,好比“牆上一根草,風吹兩面倒”。所以一定要打好禅觀的基礎,基礎牢固了,我們的信心和道心才能夠堅固起來。

  第四點是通教理。通了教理,持戒律、明因果、修禅觀,才有理路可循,才不致于盲修瞎練,開口亂道。教理是佛陀的言教,是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和落實修行的方法。佛教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實踐問題。佛教主要是爲了解決人生問題。要解決人生問題,就必須把佛教的基本教義弄個明白。只有教理弄明白了,才能夠真正地自利利他,佛教的真精神和佛陀的正法才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以上是自行方面的四點意見。

  化他方面也要注意四點。一是要觀機,所謂觀機逗教。不信教的人走到你面前來了,你要看他對佛教有沒有向往之心。若有向往之心,可以淺顯地向介紹一些通俗的佛理,不要講得太深奧了,太深了,他接受不了,消化不了,先要淺一點、淡一點,然後慢慢地增加濃度,慢慢地引導他。開始講得太深了,他一下子就嚇跑了。比如說,來了一個小夥子,想了解佛法,你跟他說:“你來吧,到廟裏來當和尚好了。”他肯定會嚇得再也不敢來了。或者有個小夥子來了,你一定要他吃齋,一定要他如何如何的嚴守戒律,他也會害怕。他肉還沒有吃夠呢,怎麼會吃齋呢?所以,你得先要讓他懂一點道理,慢慢地他就有自覺性了,就會照著佛說的去做。這就是觀機。觀機就是要看看對方學佛的因緣是否成熟,以及他適合于何種修行方法。你不能見到一個人就叫他參無字公案,或者念阿彌陀佛。那肯定行不通。要慢慢地引導。不要一開始就叫他要念多少聲佛、持多少遍咒,或參什麼話頭。那是後話。當然也有利根性的人,在學佛之前就對佛法的道理有所涉獵,並且有比較深的體會,這樣的人來了,你就可以單刀直入地來引導。

  老太婆來了怎麼辦呢?也要好好地引導。對于老太婆的問題,你們要重視。我們要看到老太婆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她代表了她一家幾代人,群衆基礎最深厚。她是代表她的一家人來的。…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