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

  淨 慧

  (1999年12月22日-2000年1月11日)

  起七法語(1999年12月22日)

  正是人間新世紀,趙州結七啓禅軒。

  盡抛身外千般事,究取寰中萬物元。

  七尺單前調意馬,叁條椽下製心猿。

  脊梁豎起參將去,水盡山窮悟本源。

  今天是趙州祖庭柏林禅寺第八屆禅七法會起七之日。常住成就大衆,于叁七日中,放下萬緣,結七參禅,專究己躬大事。在此期間,禁語專修,心不隨緣,意不染塵,識不著境,心心念念,咬住一句話頭,不起第二念。晝參夜參,一定要在此叁七日中,見個分曉!雖然如是,即今起七一句,應如何薦取呢?

  舉起吹毛劍,群魔徹骨寒。

  一念萬年去,要透趙州關。

  起!

  信“自性即佛”是參禅的首要前提(1999年12月22日)

  這次禅七法會,剛好在千年世紀之交,可以說是一次跨世紀的禅七法會。我們大家有幸在祖師身邊、在這個古老的禅宗道場參加禅七,這因緣真是千生難遇,萬劫難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發起精進勇猛之心,珍惜這難得的時節因緣,不要辜負祖師的教誨。趙州和尚留給我們的財富,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他老人家留下的深刻思想和禅的意境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

  前幾天,我們接待了越南佛教代表團。當他們走到趙州塔前,知道這座塔就是趙州和尚的舍利塔時,他們說他們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裏一樣!趙州和尚對他們來說,太親切了!他們中有位居士,是位佛學專家,他曾經把有關趙州和尚思想的《無門關》這本書譯成越南文。對外國人來說,趙州和尚真是高深莫測,仰之彌高,贊之彌堅;而我們天天住在祖師身邊,如果感受不到這種希有難得的因緣,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在佛教界,趙州和尚是一位萬衆仰望的大禅師。趙州和尚留給我們的財富,就是禅,就是他的無字公案。我們要參禅,就必須根據趙州和尚的開示去做,遵行不渝。趙州和尚強調,我們每一個人要相信自己就是佛,不要心外求佛,也不要心外求法。因爲心外無別佛,心外無別法,心外了無一物。我們參禅首先要相信這個道理,相信這個事實。趙州和尚是過來人,他是在親自走過一遍之後才把他所經曆的和所證得的和盤托出,點點滴滴告訴我們。

  現在的人參禅,有一個大的障礙,就是不能相信自己是佛,不肯承當自己就是佛;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肯認真地反省自己,不肯按佛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知道也不敢去面對自己生命中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敢于承當的話,就像佛那樣來要求自己,就像趙州和尚那樣來正視自己,請問,生活中還有什麼事情我們不能辦好,還有什麼問題我們不能解決,還有什麼無明煩惱我們不能放下?

  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自己的本心當下就是佛這個道理,是我們學佛參禅的人最關鍵的一點。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惜,我們不能自覺自肯,不肯真正承當。假如我們能夠自覺自肯,那就是大事了畢。在不能自覺自肯的情況下,古人別開一面,給後人很多方法,比如叫我們提起一個話頭,用來對付昏沈掉舉、無明煩惱、妄想雜念。如果能夠做到在二六時中,點點滴滴,直提正念,再沒有第二念,也沒有要參禅、要了生死、要開悟、要成佛作祖這樣的念頭,那必定能夠打破生死。

  爲什麼連要參禅、要了生死、要開悟、要成佛作祖這樣的念頭也不能有呢?因爲你悟的是“無所得”,而不是重新得到什麼,因此你沒有必要將心求悟、將心待悟;你只須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地做去,不生第二念,自然有歸家的一天。好比回家,你只要不停地向著家鄉邁步就可以了,你不用再想我要回家這件事情,想了也只會分散我們的精力,妄上加妄,無助于我們純一不二地用功。

  古來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參公案,或者參“無”字,或者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或者參“念佛的是誰”,要抱定一個話頭,死死地咬住不放。古人有一個比喻,參話頭到了純熟階段,好比狗子咬到了熱糍粑,想吐舍不得吐,想咽咽不下去。那是個什麼滋味?在這個時候,還有沒有第二個念頭?不可能有第二個念頭。它只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吃掉這個熱糍粑。參話頭也要這樣,死死咬住它,不要讓任何私心雜念、無明煩惱介入其中。這就是我平常所說的“專注”。不專注,工夫就不能上路,就不能做到“清明”;沒有清明,也就沒有“綿密”了。我曾反複講過,“專注、清明、綿密”是我們用功的訣竅。這是用功的要領。掌握了這個要領,你看任何話頭,包括數息、觀心、持咒,統統都用得上。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也具足像釋迦牟尼佛和曆代祖師大德那樣的智慧和功德。在見地上能夠和佛祖看齊,在工夫上逐步達到專注、清明、綿密,這樣開悟才有希望。

  如何對治修定過程中的基本障礙(1999年12月23日)

  初習定者必須過好“叁關”:一是腿子關,二是散亂關,叁是昏沈關。這裏的叁關與開悟中的叁關相比,是最起碼的基本功,所以稱之爲“小叁關”。

  了生死的第一步就是要修定,而盤腿子又是修定的第一步,腿子盤好了才有機會入定。學佛的人既要能講,又要能坐。如果光能講,卻坐不得,或者剛上坐不久,就不停地換腿子,那樣說得再多也不能服人。所以要學以致用,說到做到。這二十一天,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想盡辦法過好腿子關。大家可以從數呼吸開始。數呼吸既能幫助我們調柔身體,又能幫助我們比較容易地入定。這個方法很好,以往講得很多,這裏就不多講了。

  腿子這一關,年輕的出家人要下苦功夫練,一定得過。如果出家幾年了,剛上坐不久,腿子就像煎燒餅一樣,翻來覆去地來回擺弄,僧相全無,那就不好看了。要想到你自已以後也要管理寺院,也要做一方化主,也要帶領大衆參禅打坐,如果現在不下苦功,將來後悔恐怕來不及了。現在有人管著你,尚且不肯吃苦,將來沒有人管你的時候,你就成了“老油條”一個。現在有人管,如果你服管,願意跟常住配合,紮紮實實地做功夫,將來就可以成爲一個法器;那個時候,因爲你僧相具足、有學有修,能爲人做表率,不管你走到哪個寺廟,都會有人擁護你、支持你。如果你只是會雙片嘴皮,腿子盤不起來,“寫不出來、唱不出來、說不出來、做不出來”,你就沒有威信可言。所以剛出家的師父一定要在這個禅七期間,自己給自己提出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主動,不放逸。

  在這個五濁惡世,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時代,我們還能夠有這樣一塊安靜的地方打坐,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

  在修定的時候,除了過好腿子這一關外,還有兩關需要過,那就是要對治昏沈和掉舉。關于這個問題,講得最清楚、最具體的,莫過于永嘉大師。他用了四個字來說明如何對治昏沈和掉舉,那就是“寂寂惺惺”,或者說“惺惺寂寂”。所謂寂寂,就是天臺宗講的“止”;所謂惺惺,就是天臺宗講的“觀”。也就是說,要用止、觀二門來對治昏沈和掉舉。

  用惺惺寂寂來說明止觀,很形象、很生動,也很容易把握。寂寂對治緣慮。寂寂就是止,就是定,緣慮就是妄想,因爲有妄想,就有思慮。惺惺對治昏沈。惺惺就是觀,就是慧。惺惺寂寂,實際就是六祖大師講的定慧等持、定慧不二。

  要做到惺惺寂寂,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可用。其中,曆代大德用得最多、講得最多、也是最容易把握的,莫過于數息。數息二字,包括了惺惺和寂寂。息的作用偏重在寂,數的功效偏重在惺。我們把惺惺寂寂用在數息上,就可以既能對治昏沈,又能對治散亂(緣慮)。數息這個法門,是諸佛菩薩、曆代祖師都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方便,可以說是世出世間修一切禅定所必須使用的一個共同法門。世間的四禅八定,開始也以數息作爲基礎。大家不要小看數息這件事,真正把它運用好了,功效大得很。

  數息就是從一數到十,讓數字數得清清楚楚,讓息的出入也都清清楚楚,一點也不模糊。如果模糊了,數到中間數不清楚了,不知道是數到五還是六,這個時候,你不妨又從一開始數,一定要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數息可以順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逆數:十、九、八、七、六、五、四、叁、二、一。順數比較容易,逆數卻比較難。年輕的人用逆數可能見效快些,而上了年紀的人順數可能更適合一些。

  當然,數息的方法有很多,並且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的說,開始可以出、入息都數;有的說,出、入息只要數其中的一項就可以了,或只數出息,或只數入息。從大多數著作以及個人的一點體會來看,我覺得,在心亂或剛開始打坐的時候,不妨出、入息都數,這樣強化訓練自己的念力,意念就能夠比較容易分明。如果你妄想比較少,心已經純熟了,這個時候,爲了使心不致于太勞累,那就只數出入息中的一種就可以了。

  數出息和入息,究竟哪種更好呢?一般以數出息爲好。無論從我們的習慣,還是從對身體的幫助來說,數出息的功效比較顯著,它可以把我們身內的許多疾病帶出來。在數呼吸的時候,不要讓呼吸太急促,好像扯風箱一樣,那樣會越數越累。要做到深、細、長。深,就是氣要深到丹田;長,就是出入息之間的時間距離要長,也就是要緩慢;細,就是要柔和,沒有聲音。息有四種相:風、喘、氣、息。前叁者是不調相,只有後者才是調相。不能數風,不能數喘,不能數氣,必須數息。

  數息既然是修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的共同方法,那麼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有什麼區別呢?主要是看發心,看你發的是人天心,還是二乘心,或者是大乘心,以發心來區別有漏無漏、世出世間禅定。

  修定就是修對治。修對治要掌握一個適當的方法。如若不然,坐在那兒一點用也沒有。如果坐在那裏,老是想著腿子疼,或者聽外邊工地上的…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