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字記錄下來的東西,是很不可靠的,因爲文字記錄下來的東西並不是禅本身,在只是對禅宗境界的一種大概描述而已。禅本身就象前天我所說的,是啞子做夢,只有自己知道。這種境界是無法描述的。禅宗裏面的師師相傳的東西,文字是無法傳遞的,對于跟隨禅師的人來說,他們所親自接受的那種影響,外人也是無法窺其堂奧的。你沒有那種親身經曆,沒有那種真實的感受,你也就不可能從文字中感受到那種真實性的存在。
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在研究佛教曆史的時候,要樹立信仰第一、傳承第一的觀念,千萬不要被社會上那些無聊俗漢所寫的那些東本所迷惑。一旦被它們迷惑了,我們自身的信仰就會發生動搖。因此,我常勸那些初入佛門的人,沒有樹立起牢固的信仰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去看社會上一些學者所寫的那些關于佛教的書,看了就會中毒。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現在,不但是社會上的學者這麼做,就是在佛教內部,也有些人專門搞學術、搞考據。這就叫自掘墳墓。我們穿了佛的衣,吃了佛的飯,又來做破壞佛法的事情,其因果責任太大了!所以,我主張,弘揚佛教文化以信仰爲核心。沒有信仰的佛教文化又有什麼用呢?只有信仰才能改變一個人,只有信仰才能夠提升一個人,只有信仰才能夠幫助人斷惑證真。我們在家衆也好,出家衆也好,特別是出家衆,今後,千萬不能夠脫離信仰來研究和傳播佛教文化,那樣對佛教固然不利,對社會也無所裨益。我們不能把寶貝丟掉了卻去撿那些磚頭瓦塊。
八正道、四宏誓願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2000年1月10日)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個題目,是我在1993年提出來的。雖然是八個字,但是要把這個題目講透,不是一件容易事。叁藏十二部可以說都是這個題目的注腳。今天,我想從八正道的角度,談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具體內容。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兩句話的出發點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別想覺悟人生,更別想奉獻人生了。只有發起了菩提心,才有可能以般若見來覺悟人生,以大悲心來奉獻人生。覺悟人生,首先要有人生的奉獻;奉獻人生,首先要有人生的覺悟,這兩者互爲因果、互相增上。
覺悟人生的具體內容就是八正道。換句話來說,我們應該用八正道來指導我們完成人生的覺悟。
八正道,是佛教裏面最原始、最古老的修行法門之一。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無一不把八正道作爲修行的主要法門。何謂八正道?正者不邪,道乃通達,經由這八條途經可以通向涅磐,故稱八正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實際上是對戒定慧叁學的一種具體展開。
一、正見。就是智慧,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正確認識和判斷。佛教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是十二因緣和四聖谛上面。四谛和十二因緣是小乘(聲聞乘)觀察和認識世間、人生的一種方法。四谛是講人生的迷、悟,即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要真正地認識緣起和四谛的道理,必須在見道之後。在見道之前,我們只能通過信仰和人生的反省來把握它們。只要相信這些道理,就算有了正見。信佛法僧叁寶,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脫,這就是正見——由信仰而産生的一種正確的知見。在入道之初,我們要以信仰來判斷正見和邪見,等到我們真正見道了,我們就可以用無漏慧來判斷正見和邪見。
二、正思惟。就是依據四谛和十二因緣的道理進行正確的思維。在語言、行爲之前,我們先要進行抉擇,凡是正確的我就去做,凡是不正確的我就不去做。這種根據因果和善惡的道理進行思惟和判斷的過程,就是正思維。
叁、正語。就是以真正的智慧來修口業。修口業,就是要避免口業方面的四惡: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而說真實語、柔軟語、愛語,來宣揚佛法,教導一切衆生。
四、正業。就是以正確的智慧來來指導我們的身體去行動,不去造惡。惡業包括殺、盜、淫。正業就是要遠離惡行,不殺、不盜、不淫。
五、正命。以清淨叁業,依于正法而生活。也就是要遠離種種不正當的謀生方式,如屠宰、漁獵、占蔔、算命,等等。凡是對自他之今世利、後世利有益的謀生方式就是正命,否則就是邪命。作爲在家信徒,就是要求以正當的手段、誠實的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六、正精進。在清淨智慧的指導下,努力、勤奮地用功修行,以求得自他的利樂和解脫。
七、正念。用正確的智慧去觀照自己當下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並對它們了了分明,使之遠離諸虛妄、邪惡。
八、正定。就是正確的禅定。禅定有有漏無漏、世出世間、正邪等等之分。這裏就不深入地講了。
上述八個方面,如果我們能夠嚴格地按照它們去做,並把它們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一種覺悟的人生。這樣的人生,由于它遠離諸惡,具足智慧,合乎因果,所以它必定是幸福的人生,快樂的人生。
那麼奉獻人生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發四宏誓願。四宏誓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上早晚課的時候,大家天天都要念到這四句話。念是一方面,關鍵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它。落實四宏誓願就是奉獻人生。果真能按照四宏誓願去做,那麼,你的人生就是最徹底究竟圓滿的人生。
我們所提倡的生活禅,之所以要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爲口號,就是爲了突出四宏誓願和八正道。四宏誓願和八正道最能體現佛法的真精神。按四宏誓願和八正道去做,那就是正信正行。偏離了它們,就是邪信邪行。
解七(2000年1月11日)
這次禅七今天就要結束了。但是,作爲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行,卻並沒有結束,相反,它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散七後,大家要繼續修行,繼續學習,不可松懈。禅堂固然是修行的地方,可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道場。我們要學會在生活這個大道場中來磨練自己的心性。
學佛,或者說修生活禅,沒有別的訣竅,就是要時時刻刻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生活。觀,就是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如果能夠用它來觀照生活,那麼生活就是修行。相反,如果在生活當中不能起覺照,那麼學佛就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學佛不僅是在大殿裏唱唱念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在在處處體現佛法的精神。“觀照生活”這四個字是修行的要訣。
時光過得非常地快。轉眼間二十一天就已經過去了。大家回去以後,要把這次打七所長養的一點點道心、一點點正念保持住。解七只是一種形式,我們的內心永遠不要解七,永遠要全副武裝。否則的話,打七又有什麼用!
在起七的時候,我曾經說道:“七尺單前調意馬,叁條椽下製心猿”。七尺單前,就是我們睡覺的地方,就是那張床;叁條椽下,就是我們的這個禅座。不管是行住坐臥,還是吃飯,或者是生活的其它方面,我們都不忘了調伏自己的心猿意馬。生死的根子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就象猴子,總是在上竄下跳的,引著我們胡思亂想,胡作非爲。打七就是爲了集中一段時間專門對治它。會用功夫的人,往往在打七期間會有一個飛躍。但這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能夠定叁分鍾、五分鍾,不起妄想,就很不錯了。等到時間久了,能夠做到一枝香下來,中間沒有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這個不能急。要心平氣和地去做功夫。功到自然成,一點都不假。
有個居士給我寫條子說:二十一天的禅七過去了,回家以後,我們怎麼修行?我想有四個字:“觀照生活”。你就老老實實地按照這四個字去做。生活是什麼呢?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都是生活。二六時中,吃飯穿衣、動作營爲都是生活。修行就是要在這些地方去起觀照,去對治我們的妄想和貪嗔癡。這就是我常講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淨化身口意”。八正道的意義主要也是如此,修行的最根本的目標也是如此。所以“觀照生活”這個方法,僧俗二衆都可以運用。能夠在生活中不放逸,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心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就真修行。
當然,修行也要有一定的量化。作爲出家衆,每天要參加早晚殿和坐禅。作爲在家居士,早晚也應該有一個固定的功課才好。關于這個,我講了好多次。早上誦《普賢菩薩行願品》,發大菩提心,發四弘誓願,按照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來奉獻我們的人生;晚上誦《金剛經》,樹立般若見這種真正的無漏慧,以般若見來覺悟我們的人生,然後再在二六時中,努力落實觀照的功夫。怎麼落實呢?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善用其心,遠離惡念,保持正念,破除對諸法和自我的執著。不執著本身就是覺悟,只有做到了不執著,我們才能夠做到無私無畏地奉獻。
在這二十一天當中,兩堂的僧俗二衆都非常精進,也非常辛苦,外面的護七居士爲維持這個道場,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這裏,我代表常住,對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們一起來解七。
解七法語
彈指光陰去,刹那歲月遷。
堂中叁七日,世上二千年。
佛性時時現,禅心處處圓。
更參末後句,莫負草鞋錢。
諸上座!且道如何是柏林末後句?
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
寂寂惺惺地,在塵不染塵。
各宜珍重。
解!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