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因果,一切事情都无从说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果是一切社会道德、伦理、人性的基础。没有因果,这一切东西都无从建立,或者都将土崩瓦解。知因果虽属于信仰层面的事情,但它却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就个人而言,没有因果信仰,人生就无法圆满,断恶修善、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就失去了动力。就社会而言,没有因果信仰,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等等就失去了维系。一个社会,只有具足健康的宗教精神,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才有保障。这是一条为古今中外一切国家、社会和民族所证明了的真理。任何一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如果忽视了这一条,他的思想就无法圆满。当然,因果的道理很复杂。一般人也承认因果,但只限于一世因果,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而三世因果恰恰是因果信仰的核心。要让社会上的大众接受三世因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工作。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知恩报恩”。要报四重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这四个方面的恩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四恩当中。即使我们死了,把骨头烧掉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四恩。为什么呢?你还要占一块地方装骨灰盒!就算你把骨灰洒掉进了大江大河里,那也是国家的呀!所以说,我们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国家的恩德。其它的恩德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要以良心来对待这四恩,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关怀过、养育过我们的人,他们都对我有恩。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我也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呢?佛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非人类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所以对一切众生,不管是恩人还是仇人,我们都要存有报恩的心,一律要以良心来对待。我曾经讲过多次,良心说到极处、究竟处,要以宗教来做保证,否则的话,这个良心是空洞的。良心可以说是人生的根本,人性的内涵,没有良心,人性就不圆满。
第三要守道德。从社会角度来说,遵纪守法是道德;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遵守清规戒律也是道德。我们既受四恩而活,因此,我们反过来应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起各种责任和义务。这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和义务是守道德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四要立志向。立志向在佛教里叫做“发愿”。前几天,我讲了“四弘誓愿”,讲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毕生的精力朝着这个方向奋斗,这是我们立世和做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目标,有了这个人生的目标,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出偏差,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目标不清楚或不正确,走上了与社会相对立的道路,他们的行为不但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做一个好人首先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一个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第五要养识见——要培养自己的识见。识见不仅仅是知识,它比知识更实在。识见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发愿中来,从学佛中来。有些人很有能力,但是识见不够:他们的心胸不够宽阔,做事不大度,待人没有气量,小家子气。识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省,跟自己的我执习气作斗争。识见是后天修持的结果。只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一种好的识见。
第六要“充才干”——充实自己的才干。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属于能力方面。它需要我们在实际事务中去磨练自己。一个人没有才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有才干,又有识见,又肯奉献,这样的人才是圆满的人,才是堪当大任的人,才是一个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人。
以上我提出的这六条,不一定很全面,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一个参考。万一你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第一条你做不到,按照下面的五条去做,也同样可以称做一个好人,但是,它不稳定,因为它没有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向善、向上的人,就一定按照这六条准则来完成我们人生的修养。
从禅宗的起源问题看信仰与学问的关系(2000年1月9日)
说到禅宗的起源,大家自然会想到“拈花示笑”的公案:世尊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人天大众,拈起一朵花,默不作声,当时,“万人天罔措”(即百万人天都莫名其妙。罔措就是不知所措),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时,释迦牟尼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希望他善自护持,传之未来。这个公案被公认为是禅宗的起源。
关于这个公案,宋朝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这个公案不见经传,到底是哪个经典上有记载呢?后来就有人说:皇宫里面有一本经,叫做《大梵天王问决疑经》。上面果然有这段记载。不过,又有人对这本经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现在的学术界,不小人认为,这个公案是中国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历史真实性。这种观点实际上从根本上否认了禅宗起源的历史真实性,从面还否认了禅宗代代相传的历史事实。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呢?我们知道,古代印度人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记忆力特别好。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唯独印度人的记忆力特别好。印度人的各种学术文化,全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的。特别是一些古老的文化,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口头传播,最后才记录成文字保存到现在。佛教在印度的古老文化里面,还不算是最古老的,但是在记录在文字之前,也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口头传播。如果有人要对拈花公案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佛经口头传播了五六百年,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是不是说所有佛经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呢?显然不能这样。
再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是在一时一地说的,而是象我们今天一样,这里说一段,那里讲一段,今天说一段,明天说一段,佛所讲的,不见得都被记载下来了。即使是经过口头的传播,也会有一些变化。我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现在所记录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他说法的主要部分,或者说只是其中的很少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东西没有记载流传下来。
第三,佛经上讲,“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释迦牟尼佛说法也是这种情形。当时之所以分成好几个僧团,跟这种说法的方式是有关系的。每个僧团里面,由几位长老比丘负责。这些长老比丘曾经都亲自从佛陀那儿听闻佛法,但是,由于每个长老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文化背景,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同一句经义,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不同,传播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差异。比如说戒律,现在传下来的就有五部戒律。这五部戒律的内容,大体上是一样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时五个僧团的比丘们对戒律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他们代代相传,所传下来的戒律的具体规定和具体条文各有出入。现存的五部律典,汉文大藏经里面基本上都有。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也有很多原则的区别。
律藏如此,经藏也是这种情形。有人说《华严经》最先讲,有人则认为《阿含经》最初说。且不管哪部经是佛最先说,我想,所记录下来的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佛陀说法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有的只是口头流传,并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有的只是在少数人里面师师相传,比如象禅宗的拈花公案很可就是这样。既然它是教外别传,那它就是一种单传,或者只在很少的一部分人中流传。它只能在那些真正得到心法的人里边师师相传。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到达摩祖师;再从达摩祖师传到中国,单传了五代,一直到六祖。六祖下面才是一花开五叶,不再单传,而是多传,一个老师有多个弟子,分宗别派,于是形成了中国禅宗的繁荣局面。
这样来看,禅宗的祖祖相传的历史也必定是在少数人中流传。可以肯定的是,六祖从五祖那里也得到了关于禅宗流传的口头传授。因为,作为老师,当他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交付给弟子的时候,他不可能不把传承交代得清清楚楚。每一代人,每一代的师生相传,肯定都是采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从上诸祖的来历都一一地交待清楚。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就有了西天七佛二十八祖这样一个文献资料。而现在有的人却说,这不是《六祖坛经》原有的东西,是后人加上去的。这样一来,历史的记载和真正的禅宗师徒之间的传承并产生了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究竟应该尊重历史记载,还是尊重师师传承呢?我觉得,这是我们佛教内部的事情,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祖师、我们的祖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祖先所传承下来的东西都不相信了,那我们怎么修行啊?怎么传法呢?修行的根据又在哪里呢?有些学者为了标新立异,到处钻牛角尖。他们懂得一点文化,懂得一点历史考据,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写几篇文章,出几本书,弄碗饭吃,或者评个职称什么的。我觉得这是很无聊的事情。教内的人士不要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我们是要尊重历史,但更要尊重传承,更要尊重信仰,, 更要尊重天下禅人的思想感情。铃木大拙先生可以说是现代最伟大的禅师,也是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他并没有在公案上提出个什么不同的看法。研究佛教的人,如果不以信仰为前提,一味地讲学术、讲历史,那样对佛法不会有什么好的作用,只会破坏佛教,断送众生的慧命。这个罪责太大了。要知道,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它的历史事实总是极其丰富、极其具体的,而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总是很简单、很抽象的。如果我们非要事事弄出一个文字考据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传统习俗呢?难道传统习俗就成了假的不成?因此,关于禅宗的法脉,也就是正法眼藏,我们应该绝对相信历代祖师,那是一种不公开的秘传。如果没有秘传的话,光靠这点…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