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9

  ..續本文上一頁。當你觀察滅谛的時候,要發起無上佛道誓願成的誓願。如果我們用四弘誓願這種心量來修習息道觀,那麼息道觀就是菩薩道的有機組成部分。

  什麼叫般若見呢?般若見就是真空見。可以歸結爲四個方面:一是要不執二邊。所謂兩邊就是有無、自他、生滅,等等一切對立的東西。般若見本質上就是中道觀,即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第二是不住叁際。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般若見不能停留在叁際的某一點上,它是非常靈活、生動、活潑的,超越了時間的製約。第叁是不廢事業。就是不壞一切世間事業。這就是《法華經》上面所講的“一切世間資生事業,皆順佛法”。不是去破壞世間的一切事情,而是要想辦法去淨化它,這才是般若見的任務。第四是不壞世間。我們說空,並不是要把這個房子砸掉,並不是要毀掉世間法。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運動,空就是無我。一個人只有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導之下,他才有可能平等地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事業,利樂一切有情。

  如果我們以這種般若見去指導自己修息道觀,那麼息道觀就是我們成佛的一個方便法門。所以說,在菩提心和般若見的指導之下來修習息道觀,它不僅不背離禅宗,相反與禅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通過修習息道觀,我們就可以比較順利地進一步去修趙州老和尚的“無字訣”。

  漫談無門關(2000年1月5日)

  “無”字訣,可以說是柏林寺的禅風所在。關于這一點我曾經講過多次。今天再講,也不過是舊話重提,因爲這是修禅的一個必然次第,如果不講,就顯得夠不圓滿。

  關于無字訣的來曆,《趙州禅師語錄》中記載得很清楚。有一位僧人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和尚回答說:“無!”。後來,宋朝有個叫做無門慧開的禅師,他把禅門裏的48個公案編在一起,把趙州和尚的“狗子無佛性”這個公案放在第一條,並把這本書叫做《無門關》。無門關就是這麼來的。

  無門慧開禅師是南宋時候的人,在禅學上很有見地,是一位大禅師。他的這本書出來以後,一直到今流傳不絕,在日本,幾乎可以說所有的禅宗寺院都是把它奉爲必修課。日本人對這本書作過36種以上的注解。可是,我們國家到目前爲止,尚沒有一本注解。

  無門慧開禅師在《無門關》中講:“參禅要透祖師關,妙悟要求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這“無”字,乃宗門一關也。試目之雲:禅宗“無門關””。祖師關就是無門關,無門關就是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要絕,這就是透關的先決條件,否則的話,盡是些依草附木精靈。什麼叫做依草附木精靈呢?有一種精靈,它需要依附在草木上才能生存,這裏用來比喻那些修行還沒有開悟見性、尚不能自主生命的人,因爲功夫不夠,不可能去投胎做人,所以只好附在草木上,以草木爲依托,這樣就可以繼續修行,可以想見,這不是正道,如同野狐之類的東西。如果能夠透得這個無字關,“非但親見趙州,”並且可以與曆代祖師,“把手共行,眉毛厮結,同一眼見,同一耳聞,豈不慶快?”意思是說,透得了無門關,你就與佛祖平等無二了。

  那麼如何才能透得這一無門關呢?要想透這一關,就應該“將叁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就是說,要用整個生命來參這個無字。怎麼參呢?就是要“晝夜提厮,不要作有無會,也不要作虛無會”。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不是虛無的無。有無的無是與有相對待的,虛無的無則是什麼也沒有。無字訣的“無”字,是超越了有無對待的絕對的無,它是無,可是它同時也是有。所以不能把無門關的“無”當作有無的無來理解,也不能把它當作虛無的無來理解。這正是做工夫的地方。在這個平常意識不得力的地方用功,才是個入處。無門禅師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如吞著熱鐵丸相似”,想吐又吐不出來。一個熱鐵丸吞到喉嚨裏邊去了,你說那有多難受呢?參禅正得力的時候,就是這種情形,在這個時刻心無二用,心無一念,平常的惡知惡見,一下了被掃蕩得幹幹淨淨的。所謂的惡知惡見就是指貪嗔癡和妄想分別。

  等到功夫“久久純熟,自然打成一片”了,這個時候,就象“啞巴做夢”一樣。啞巴做夢,“只許自知。”只有自己知道是怎麼回事,是什麼滋味。這個比喻太好了!就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蓦然打發”,突然一下子把這個熱鐵丸子吐出來了,疑團打破了,也就明心見性了,生死之事也就打發了。

  這個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就是“驚天動地”。有一個公案中講,有一位祖師開悟了,當天晚上天人互相地告知,說:“某某禅師今天晚上成佛了!”這可不是驚天動地嗎?在這裏,無門禅師又打了一個比喻:好比奪得了“關將軍的大刀”(關將軍就是關老爺。關公的那把大刀,“威力無比”,比喻我們得到了根本的智慧如同得到了吹毛劍),“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把一切佛見法見都掃蕩幹淨)。爲什麼要把佛見法見都掃蕩幹淨呢?因爲心裏不能起念,一有念就是錯的。所以要一法不立,要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到了這個時候,你的任務才真正完成了,你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就象奪得了關將軍的大刀,“所向無敵”,“生死岸頭,得大自在,向四生六道之中,作遊戲叁昧”!

  這段話中有叁個比喻:一個在用功的時候,就象吞下一個熱鐵丸,二是用功將要打成一片的時候,如啞巴做夢,叁是在你要打破疑團的時候,象奪得關將軍的大刀一樣,所向無敵。這叁個比喻極好、極妙,把整個做工夫的過程都描繪得淋漓盡致。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要“盡平生氣力,舉個無字,”不能間斷,好象點著一盞佛法的無盡燈一樣,要讓這盞燈明明亮亮的,不得片刻熄滅,只有這樣才有希望透得祖師關,得到妙悟。

  最後,無門禅師總結狗子無佛性這個公案的要領所在,他說:

  狗子佛性,全提正令,

  若涉有無,喪身失命。

  狗子無佛性這個公案,把宗門的正令(正令就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最關鍵、最關鍵的地方)指出來了。你不要在有無上面兜圈,如果你在有無上面做工夫,那就會喪身失命。你要離開有無,離開這個二元對立,單刀直入提起這個無字,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其中的消息。 

  在做工夫的時候,要防止出現下列禅病。因爲它是一個無字公案,人們很容易把這個無字當作有無去領會,或者當作虛無去蔔度。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師就參無字公案指出了十種必須防止的偏差:

  第一,“不得作有無會”。狗子無佛性,大概狗子就是沒有佛性吧?這是有無的無。把它當成有無的無去理解。

  第二,“不得作真無之無來蔔度”。狗子是真的沒有佛性吧?象這樣去考慮、蔔度,這就是那個虛無的無。

  第叁,“不得作道理會”。不要把它當作一個道理來推究。它是一個法門,一個公案,一個疑團,而不是一個道理。

  第四,“不得向意根下思量蔔度”。對于這個疑團,你不要在意根(就是第七識)上面去思量、去蔔度,想找出一個道理來。

  第五,“不得向揚眉瞬目處垛根”。不要向揚眉瞬目等日常行爲中去尋找答案。

  第六,“不得向話語上作活計”。不要從語言上去解釋它。

  第七,“不得飏在無事甲裏”。就是打坐的時候,要參這個無字,不要落入頑空,無所事事。要把叁百六十個骨節、八萬四千毛孔通身地起個疑團,不要坐在無事甲子裏頭,飄飄然。

  第八呢,“不得向舉起處承當”。舉起就是提起這個話頭:“州雲:無!”或者“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不要念這個話頭,念話頭不是參話頭。要把它當作一個疑問、當作一個疑團來參。

  第九,“不得向文字中引證”。不要從經教中去找道理。在經教中,佛有沒有說過狗子有佛性還是沒有佛性?有佛性是怎麼回事?沒有佛性又是怎麼回事?在什麼情況下說有佛性?在什麼情況下說沒有佛性?這些就是在文字當中求引證。

  第十,就是“不得將迷待悟”。做工夫的時候,你不要等待開悟,而是要直接地投入進去,直接地去參與,也就是只問耕耘莫問收獲。你只要肯做工夫,終有一天會桶底脫落,終有一天會祖關齊透,與曆代祖師把手共行。

  今天給大家講這些的目的,是爲了方便那些久用功的人,息道觀純熟之後,可以進一步地來參這個無字公案。這才是我們打七的本意。初發心的人,就別參它了,你還是數你的息,只把這個當作一顆金剛種子種在你的心田中,日後會用得上它的。另外,聽聽祖師是如何觀注我們的生命這件事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有所作爲、無所求(2000年1月6日)

  既出家了,就必須身心進入角色,知道自己是出家人,所言、所想、所行都必須符合出家人的標准。出家人和在家人根本不同的一點就是,出家人的行爲必須是不講無條件、不計回報、自覺自願的。

  有些人剛出家,不懂得這一點,來到廟裏,好象是打工似的,凡事不積極主動,要人安排,計得計失的。他不知道抓緊時間和機會來學習佛法、做功德、修福慧。出家人生活在叁寶門中,隨時隨地可以求得福報,隨時隨地也可以折掉很多福報。如果一天到晚坐享其成,什麼服務的工作都不想做,那就叫折福報,連一點老底子都折掉了,以後的處境肯定會越來越艱難。福報雖然看不見,但實際上它是存在的,而且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兌現。有一種肯修行的人,他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培福修德,什麼重活、苦活、髒活都肯幹,默默無聞的。這樣的人修行進步特別快。他成倍成倍地增長自己的福報,以後他做一切事情肯定都很順利,不費什麼力氣就能夠有成就。所以,出家人要有這種發心,隨時隨地地積累功德,積累福報,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或許有人反問,你不是說出家人無所求嗎?怎麼還求福報?不錯,出家人是無所求,學佛也是無所求,但是,無所求並不等于就是無所作爲。…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