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你观察灭谛的时候,要发起无上佛道誓愿成的誓愿。如果我们用四弘誓愿这种心量来修习息道观,那么息道观就是菩萨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什么叫般若见呢?般若见就是真空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要不执二边。所谓两边就是有无、自他、生灭,等等一切对立的东西。般若见本质上就是中道观,即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第二是不住三际。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般若见不能停留在三际的某一点上,它是非常灵活、生动、活泼的,超越了时间的制约。第三是不废事业。就是不坏一切世间事业。这就是《法华经》上面所讲的“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皆顺佛法”。不是去破坏世间的一切事情,而是要想办法去净化它,这才是般若见的任务。第四是不坏世间。我们说空,并不是要把这个房子砸掉,并不是要毁掉世间法。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运动,空就是无我。一个人只有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才有可能平等地成就一切世出世间事业,利乐一切有情。
如果我们以这种般若见去指导自己修息道观,那么息道观就是我们成佛的一个方便法门。所以说,在菩提心和般若见的指导之下来修习息道观,它不仅不背离禅宗,相反与禅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通过修习息道观,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一步去修赵州老和尚的“无字诀”。
漫谈无门关(2000年1月5日)
“无”字诀,可以说是柏林寺的禅风所在。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讲过多次。今天再讲,也不过是旧话重提,因为这是修禅的一个必然次第,如果不讲,就显得够不圆满。
关于无字诀的来历,《赵州禅师语录》中记载得很清楚。有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回答说:“无!”。后来,宋朝有个叫做无门慧开的禅师,他把禅门里的48个公案编在一起,把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放在第一条,并把这本书叫做《无门关》。无门关就是这么来的。
无门慧开禅师是南宋时候的人,在禅学上很有见地,是一位大禅师。他的这本书出来以后,一直到今流传不绝,在日本,几乎可以说所有的禅宗寺院都是把它奉为必修课。日本人对这本书作过36种以上的注解。可是,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本注解。
无门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中讲:“参禅要透祖师关,妙悟要求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这“无”字,乃宗门一关也。试目之云:禅宗“无门关””。祖师关就是无门关,无门关就是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要绝,这就是透关的先决条件,否则的话,尽是些依草附木精灵。什么叫做依草附木精灵呢?有一种精灵,它需要依附在草木上才能生存,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修行还没有开悟见性、尚不能自主生命的人,因为功夫不够,不可能去投胎做人,所以只好附在草木上,以草木为依托,这样就可以继续修行,可以想见,这不是正道,如同野狐之类的东西。如果能够透得这个无字关,“非但亲见赵州,”并且可以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意思是说,透得了无门关,你就与佛祖平等无二了。
那么如何才能透得这一无门关呢?要想透这一关,就应该“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就是说,要用整个生命来参这个无字。怎么参呢?就是要“昼夜提厮,不要作有无会,也不要作虚无会”。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不是虚无的无。有无的无是与有相对待的,虚无的无则是什么也没有。无字诀的“无”字,是超越了有无对待的绝对的无,它是无,可是它同时也是有。所以不能把无门关的“无”当作有无的无来理解,也不能把它当作虚无的无来理解。这正是做工夫的地方。在这个平常意识不得力的地方用功,才是个入处。无门禅师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如吞着热铁丸相似”,想吐又吐不出来。一个热铁丸吞到喉咙里边去了,你说那有多难受呢?参禅正得力的时候,就是这种情形,在这个时刻心无二用,心无一念,平常的恶知恶见,一下了被扫荡得干干净净的。所谓的恶知恶见就是指贪嗔痴和妄想分别。
等到功夫“久久纯熟,自然打成一片”了,这个时候,就象“哑巴做梦”一样。哑巴做梦,“只许自知。”只有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滋味。这个比喻太好了!就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蓦然打发”,突然一下子把这个热铁丸子吐出来了,疑团打破了,也就明心见性了,生死之事也就打发了。
这个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惊天动地”。有一个公案中讲,有一位祖师开悟了,当天晚上天人互相地告知,说:“某某禅师今天晚上成佛了!”这可不是惊天动地吗?在这里,无门禅师又打了一个比喻:好比夺得了“关将军的大刀”(关将军就是关老爷。关公的那把大刀,“威力无比”,比喻我们得到了根本的智慧如同得到了吹毛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把一切佛见法见都扫荡干净)。为什么要把佛见法见都扫荡干净呢?因为心里不能起念,一有念就是错的。所以要一法不立,要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到了这个时候,你的任务才真正完成了,你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就象夺得了关将军的大刀,“所向无敌”,“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四生六道之中,作游戏三昧”!
这段话中有三个比喻:一个在用功的时候,就象吞下一个热铁丸,二是用功将要打成一片的时候,如哑巴做梦,三是在你要打破疑团的时候,象夺得关将军的大刀一样,所向无敌。这三个比喻极好、极妙,把整个做工夫的过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整个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不能间断,好象点着一盏佛法的无尽灯一样,要让这盏灯明明亮亮的,不得片刻熄灭,只有这样才有希望透得祖师关,得到妙悟。
最后,无门禅师总结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的要领所在,他说:
狗子佛性,全提正令,
若涉有无,丧身失命。
狗子无佛性这个公案,把宗门的正令(正令就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最关键、最关键的地方)指出来了。你不要在有无上面兜圈,如果你在有无上面做工夫,那就会丧身失命。你要离开有无,离开这个二元对立,单刀直入提起这个无字,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其中的消息。
在做工夫的时候,要防止出现下列禅病。因为它是一个无字公案,人们很容易把这个无字当作有无去领会,或者当作虚无去卜度。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就参无字公案指出了十种必须防止的偏差:
第一,“不得作有无会”。狗子无佛性,大概狗子就是没有佛性吧?这是有无的无。把它当成有无的无去理解。
第二,“不得作真无之无来卜度”。狗子是真的没有佛性吧?象这样去考虑、卜度,这就是那个虚无的无。
第三,“不得作道理会”。不要把它当作一个道理来推究。它是一个法门,一个公案,一个疑团,而不是一个道理。
第四,“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对于这个疑团,你不要在意根(就是第七识)上面去思量、去卜度,想找出一个道理来。
第五,“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要向扬眉瞬目等日常行为中去寻找答案。
第六,“不得向话语上作活计”。不要从语言上去解释它。
第七,“不得飏在无事甲里”。就是打坐的时候,要参这个无字,不要落入顽空,无所事事。要把三百六十个骨节、八万四千毛孔通身地起个疑团,不要坐在无事甲子里头,飘飘然。
第八呢,“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举起就是提起这个话头:“州云:无!”或者“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不要念这个话头,念话头不是参话头。要把它当作一个疑问、当作一个疑团来参。
第九,“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不要从经教中去找道理。在经教中,佛有没有说过狗子有佛性还是没有佛性?有佛性是怎么回事?没有佛性又是怎么回事?在什么情况下说有佛性?在什么情况下说没有佛性?这些就是在文字当中求引证。
第十,就是“不得将迷待悟”。做工夫的时候,你不要等待开悟,而是要直接地投入进去,直接地去参与,也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你只要肯做工夫,终有一天会桶底脱落,终有一天会祖关齐透,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
今天给大家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那些久用功的人,息道观纯熟之后,可以进一步地来参这个无字公案。这才是我们打七的本意。初发心的人,就别参它了,你还是数你的息,只把这个当作一颗金刚种子种在你的心田中,日后会用得上它的。另外,听听祖师是如何观注我们的生命这件事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有所作为、无所求(2000年1月6日)
既出家了,就必须身心进入角色,知道自己是出家人,所言、所想、所行都必须符合出家人的标准。出家人和在家人根本不同的一点就是,出家人的行为必须是不讲无条件、不计回报、自觉自愿的。
有些人刚出家,不懂得这一点,来到庙里,好象是打工似的,凡事不积极主动,要人安排,计得计失的。他不知道抓紧时间和机会来学习佛法、做功德、修福慧。出家人生活在三宝门中,随时随地可以求得福报,随时随地也可以折掉很多福报。如果一天到晚坐享其成,什么服务的工作都不想做,那就叫折福报,连一点老底子都折掉了,以后的处境肯定会越来越艰难。福报虽然看不见,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兑现。有一种肯修行的人,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培福修德,什么重活、苦活、脏活都肯干,默默无闻的。这样的人修行进步特别快。他成倍成倍地增长自己的福报,以后他做一切事情肯定都很顺利,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够有成就。所以,出家人要有这种发心,随时随地地积累功德,积累福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或许有人反问,你不是说出家人无所求吗?怎么还求福报?不错,出家人是无所求,学佛也是无所求,但是,无所求并不等于就是无所作为。…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