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8

  ..续本文上一页

  佛教能够维持并发展开来,在家居士修布施这一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佛陀在世时的竹林精舍、祇园精舍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动场所,都是由大长者供养布施的。如果没有这些场所,佛陀就得老是在露天里说法,印度的雨水多,这样到了雨季就没法讲法了。所以,大长者布施精舍,对当时佛教的传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历代的帝王、护法长者、居士,修了很多的布施,建了很多的寺院。如首先来中国传法的是迦叶摩腾、竺法兰,汉明帝把他们安排在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宾招待所,后来那个地方改成了寺院,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历史传说是这样的。中国有很多的寺院都是由大富长者舍宅而成的,如大家都熟悉的正定临济寺,它是由有一个叫墨之和的长者,把家里的住宅供养给临济禅师的,北京的雍和宫原本是雍正皇帝的东宫,后来才把它改为一个喇嘛寺院。象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可以说多得很。比如,曹溪南华寺,原是曹褚良家的墓地,六祖向他化缘,化了这块基地才建起了这座寺院,当时叫做宝林寺。去过南华寺的人都知道,曹家的坟墓现在还在六祖大师塔的后面,一直保留在那里。所以说,三宝的财物,实际就是历代的居士们、大富长者们布施的。这些财布施,对于佛教的存在和弘扬,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柏林寺也是如此。我初到河北来,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穷和尚一个。来到这里,承蒙十方护法的护持,才逐步地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如果没有十方护法长者的护持,我们今天哪有这样一个清净的修行环境呢?所以说,财布施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财布施之外,法布施也很重要。法布施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法身慧命,它是其它诸布施的核心。财布施的目的是为了法布施。财布施本身不是目的,修福修慧才是目的。通过财布施,我们一方面可以去掉自己的贪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个人的福报。成佛需要福慧具足,福慧不具足是成不了佛的。福报的具足要通过财布施来实现。而智慧的具足则要通过法布施来实现。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可见法布施的核心地位。什么叫法供养呢?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就是法供养。法供养就包括这七个方面。

  首先要如说修行。光是口头上说一大套,实际上却一点也做不到,不能以身作则,不能为他人做出榜样来,这样的法供养是偏面的。其次就是要以法来利益众生,让众生身心安稳,无病无恼,以法来摄受众生,使众生能归依三宝。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一个寺院如果只是几间殿堂,没有人说法,没有人修行,有谁会来呢?最多来一些参观游览的人而已。修行的人、想学法的人是不会来的。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等等,都是讲要最彻底地发菩提心,众生有苦难,我们要能够代他受若。这些都是最究竟的供养。

  财施和法施是我们因地修福修慧的两个最主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在家居士一定要懂得修福修慧,要随份随力地去支持、护持、供养和布施那些清净的道场。比如说,打七是寺院修行的一种强化训练,在这个时候去修布施,一是增加自己的福德,第二对那里的修行人,不管是僧还是俗,都是一种鼓励、一种推动。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修布施比平常修布施更加重要。总之,居士修行要始终把修福放在第一位。

  发惭愧心(2000年1月3日)

  要发道心,有两条是不可缺少的,一是惭二是愧。要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修行就不可能进步。药师忏上讲“世间有二健儿”,“一惭二愧”。什么叫做惭呢?一切坏事不去做。什么叫做愧?万一因失去了觉照,做了什么不符合佛法的事情,要赶快忏悔,下次再不做。儒家讲“知耻而后能勇。”你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你就会有勇敢气来面对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并不断地进步。

  要发惭愧心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现在人,整个社会环境变坏了,道德水平下降了,是非观念颠倒的现象很严重,过去认为错的、丑恶的东西,现在堂而皇之地成了大家的家常便饭。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要发起真正的惭愧心,确实比较困难。

  大家都看过印光法师的文章,印光法师常常自称“常惭愧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是提醒自己,二是提醒学人,要经常保持一种惭愧的心态。他老人家那么高的道德,那么好的修行,几十年如一日,尚且不忘惭愧二字,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惭愧才是。忘记了惭愧心,就会不知道自己是何许人也,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

  虚云老和尚经常讲:“唉,我惭愧得很!”,“我在佛门几十年,骗了老佛爷的饭吃,没有给老佛爷撑门面,没有给三宝做什么事情、做什么贡献,所以感到惭愧!”这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话。他经常感到自己对三宝的恩德报答得不够。有时候,他老人家也说:“我虚受国恩。”国家的恩德,我们也要报,虚受了国恩,也应该感到惭愧。

  想想这两位老人家,经常把惭愧二字放在心头上,时时刻刻生活在一种惭愧的心态之下。无怪乎他们有感召力,无怪乎他们成为一代的大师。反观我们自己,却做得很差。有时候,有一点点惭愧心,但更多的时候,把惭愧心丢得一干二净。所享有的一切,不知道得来不易,不知道感恩,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认为我有这个福报得到它们——没有一点惭愧的表现。

  说到到修行:不是腿子疼,就是有病,这事那事,不肯精进,虚度光阴,空受信施供养。对佛教的前头和命运,对常住的兴衰和信众的疾若,麻木不仁。责任心和义务感不强,好象这一切和他无关似的。象这样的人,没有自知之明。这样下去,对自己是极不利的。因为三途苦重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那么,怎样才能生起惭愧心呢?就是要“畏因果、知罪福”;要在信仰上、道心上狠下功夫。要晓得三宝门中,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椽一瓦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既然我们有缘走到一起来了,就要经常相互勉励,发起道心,知道惭愧。这个惭愧心,对于出家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在家居士也同样如此。

  没有惭愧心,道心也就发不起来,也就不可能够真正地明因果、知罪福。不明因果、不知罪福,谈修行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不是修福,而是在折福。所以大家都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知惭愧,是否知因果,是否明罪福。要经常想到自己做得很不够。要时时刻刻来反省自己。所以惭愧二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要心心念念地把它放在心上,要象印光法师那样,常怀惭愧心,要象虚云老和尚那样总觉得自己对不起三宝、对不起众生、对不起所有的护法居士。如果能够象这样地发心,我们自然就会精进求道,精进求学。

  所以奉劝各位,要经常知惭知愧、知因知果、知罪知福。能够把这些经常放在心头,你就自自然然地不放逸,自自然然地精进勇猛地修道。

  菩提心、般若见与息道观(2000年1月4日)

  这次禅七主要以初学众为主,所以开示的时候,数息入门等方面的东西讲得比较多一点。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咱们是打禅七,应以禅宗为主,赵州祖庭柏林禅寺以无门关、无字公案而著名,老是讲数息,是不是和祖庭的禅风无门关相抵触?

  我想,这两者并不矛盾。第一天开示的时候,我就说过,安那般那是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既然是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我想,它也应该是我们四众的入道之初门。安那般那是一个古老的法门,佛典中把它称作是“古仙人之道”。它是过去诸佛已经走过、现在诸佛正在走、未来诸佛必定走的道路。这个法门,小乘也可以修,大乘也可以修,外道也可以修,区别在于发心。以大乘菩提心来修它,它就是大乘法门。以追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发心来修它,它就是小乘法门。以追求人天福报来发心,它就是人天法门。所以,发心才是最主要的。修行境界的高低最终是由发心和见地决定的。

  我们现在所提倡修的数息观,包括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段,又叫“六妙门”。数息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它是六妙门最基础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功夫用好了,换句话来说,当我们数息数到呼吸不涩不滑、若存若亡、绵绵密密的时候,你就不用再着意去数呼吸了,你可以随息,即让你的意念,随着呼吸的出入,保持了了分明就可以了。

  随息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念与息完全调顺,紧密相连,心更加深静,息更加微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止。所谓止,就是你的心更加明净,更加专注,妄想更少了,粗念头的生灭已经没有了,只有微细念头的生灭,这个时候,你已经忘了呼吸。

  达到了止的程度,接着你就可以修观了。观就是在止的基础上更加精微地观察自己心念的微细生灭。在修观的时候,如果觉得妄想又多起来了,散心慢慢地又重了,你就用“还”来对治。“还”就是回归到数息上面来。通过数息,又使你的心重新达到一种轻安明净的状态,这就是所说的“净”。

  数、随、止、观、还、净,可以同时参杂着用,也可以是阶段性的运用。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把握它。当然六妙门还有更复杂的讲法。这里只是作一些粗浅的解释。

  数息可以和禅宗的见地和用功方法结合起来。第一是要发菩提心,第二是要树立般若正见。有了菩提心和般若见作基础,数息观就可以成为禅宗的入道初门。

  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观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进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大乘圣人以利他度他为目标的一种广大修行法门。当你观察苦谛的时候,要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当你观察集谛的时候,要发起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当观察道谛的时候,要发起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誓愿…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