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8

  ..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能夠維持並發展開來,在家居士修布施這一條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佛陀在世時的竹林精舍、祇園精舍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活動場所,都是由大長者供養布施的。如果沒有這些場所,佛陀就得老是在露天裏說法,印度的雨水多,這樣到了雨季就沒法講法了。所以,大長者布施精舍,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曆代的帝王、護法長者、居士,修了很多的布施,建了很多的寺院。如首先來中國傳法的是迦葉摩騰、竺法蘭,漢明帝把他們安排在鴻胪寺,相當于現在的外賓招待所,後來那個地方改成了寺院,就是現在的白馬寺。曆史傳說是這樣的。中國有很多的寺院都是由大富長者舍宅而成的,如大家都熟悉的正定臨濟寺,它是由有一個叫墨之和的長者,把家裏的住宅供養給臨濟禅師的,北京的雍和宮原本是雍正皇帝的東宮,後來才把它改爲一個喇嘛寺院。象這樣的事情,在全國各地可以說多得很。比如,曹溪南華寺,原是曹褚良家的墓地,六祖向他化緣,化了這塊基地才建起了這座寺院,當時叫做寶林寺。去過南華寺的人都知道,曹家的墳墓現在還在六祖大師塔的後面,一直保留在那裏。所以說,叁寶的財物,實際就是曆代的居士們、大富長者們布施的。這些財布施,對于佛教的存在和弘揚,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柏林寺也是如此。我初到河北來,兩手空空,什麼也沒有,窮和尚一個。來到這裏,承蒙十方護法的護持,才逐步地有了今天的這個樣子。如果沒有十方護法長者的護持,我們今天哪有這樣一個清淨的修行環境呢?所以說,財布施對于佛教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財布施之外,法布施也很重要。法布施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法身慧命,它是其它諸布施的核心。財布施的目的是爲了法布施。財布施本身不是目的,修福修慧才是目的。通過財布施,我們一方面可以去掉自己的貪心,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個人的福報。成佛需要福慧具足,福慧不具足是成不了佛的。福報的具足要通過財布施來實現。而智慧的具足則要通過法布施來實現。佛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可見法布施的核心地位。什麼叫法供養呢?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就是法供養。法供養就包括這七個方面。

  首先要如說修行。光是口頭上說一大套,實際上卻一點也做不到,不能以身作則,不能爲他人做出榜樣來,這樣的法供養是偏面的。其次就是要以法來利益衆生,讓衆生身心安穩,無病無惱,以法來攝受衆生,使衆生能歸依叁寶。這就是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一個寺院如果只是幾間殿堂,沒有人說法,沒有人修行,有誰會來呢?最多來一些參觀遊覽的人而已。修行的人、想學法的人是不會來的。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等等,都是講要最徹底地發菩提心,衆生有苦難,我們要能夠代他受若。這些都是最究竟的供養。

  財施和法施是我們因地修福修慧的兩個最主要途徑,二者缺一不可。在家居士一定要懂得修福修慧,要隨份隨力地去支持、護持、供養和布施那些清淨的道場。比如說,打七是寺院修行的一種強化訓練,在這個時候去修布施,一是增加自己的福德,第二對那裏的修行人,不管是僧還是俗,都是一種鼓勵、一種推動。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修布施比平常修布施更加重要。總之,居士修行要始終把修福放在第一位。

  發慚愧心(2000年1月3日)

  要發道心,有兩條是不可缺少的,一是慚二是愧。要有慚愧心。沒有慚愧心,修行就不可能進步。藥師忏上講“世間有二健兒”,“一慚二愧”。什麼叫做慚呢?一切壞事不去做。什麼叫做愧?萬一因失去了覺照,做了什麼不符合佛法的事情,要趕快忏悔,下次再不做。儒家講“知恥而後能勇。”你知道了什麼叫做恥辱,你就會有勇敢氣來面對自己的弱點,克服自己的弱點,並不斷地進步。

  要發慚愧心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現在人,整個社會環境變壞了,道德水平下降了,是非觀念顛倒的現象很嚴重,過去認爲錯的、醜惡的東西,現在堂而皇之地成了大家的家常便飯。在這種大氣候的影響下,要發起真正的慚愧心,確實比較困難。

  大家都看過印光法師的文章,印光法師常常自稱“常慚愧僧”。他爲什麼要這樣做?一是提醒自己,二是提醒學人,要經常保持一種慚愧的心態。他老人家那麼高的道德,那麼好的修行,幾十年如一日,尚且不忘慚愧二字,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慚愧才是。忘記了慚愧心,就會不知道自己是何許人也,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不知自己有幾斤幾兩。

  虛雲老和尚經常講:“唉,我慚愧得很!”,“我在佛門幾十年,騙了老佛爺的飯吃,沒有給老佛爺撐門面,沒有給叁寶做什麼事情、做什麼貢獻,所以感到慚愧!”這是老和尚經常講的話。他經常感到自己對叁寶的恩德報答得不夠。有時候,他老人家也說:“我虛受國恩。”國家的恩德,我們也要報,虛受了國恩,也應該感到慚愧。

  想想這兩位老人家,經常把慚愧二字放在心頭上,時時刻刻生活在一種慚愧的心態之下。無怪乎他們有感召力,無怪乎他們成爲一代的大師。反觀我們自己,卻做得很差。有時候,有一點點慚愧心,但更多的時候,把慚愧心丟得一幹二淨。所享有的一切,不知道得來不易,不知道感恩,反而認爲這一切都是應該的,認爲我有這個福報得到它們——沒有一點慚愧的表現。

  說到到修行:不是腿子疼,就是有病,這事那事,不肯精進,虛度光陰,空受信施供養。對佛教的前頭和命運,對常住的興衰和信衆的疾若,麻木不仁。責任心和義務感不強,好象這一切和他無關似的。象這樣的人,沒有自知之明。這樣下去,對自己是極不利的。因爲叁途苦重啊!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那麼,怎樣才能生起慚愧心呢?就是要“畏因果、知罪福”;要在信仰上、道心上狠下功夫。要曉得叁寶門中,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椽一瓦來之不易,一絲一縷來之不易。既然我們有緣走到一起來了,就要經常相互勉勵,發起道心,知道慚愧。這個慚愧心,對于出家人來說是極爲重要的,對在家居士也同樣如此。

  沒有慚愧心,道心也就發不起來,也就不可能夠真正地明因果、知罪福。不明因果、不知罪福,談修行就成了一句空話,那不是修福,而是在折福。所以大家都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知慚愧,是否知因果,是否明罪福。要經常想到自己做得很不夠。要時時刻刻來反省自己。所以慚愧二字,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要心心念念地把它放在心上,要象印光法師那樣,常懷慚愧心,要象虛雲老和尚那樣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叁寶、對不起衆生、對不起所有的護法居士。如果能夠象這樣地發心,我們自然就會精進求道,精進求學。

  所以奉勸各位,要經常知慚知愧、知因知果、知罪知福。能夠把這些經常放在心頭,你就自自然然地不放逸,自自然然地精進勇猛地修道。

  菩提心、般若見與息道觀(2000年1月4日)

  這次禅七主要以初學衆爲主,所以開示的時候,數息入門等方面的東西講得比較多一點。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咱們是打禅七,應以禅宗爲主,趙州祖庭柏林禅寺以無門關、無字公案而著名,老是講數息,是不是和祖庭的禅風無門關相抵觸?

  我想,這兩者並不矛盾。第一天開示的時候,我就說過,安那般那是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既然是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我想,它也應該是我們四衆的入道之初門。安那般那是一個古老的法門,佛典中把它稱作是“古仙人之道”。它是過去諸佛已經走過、現在諸佛正在走、未來諸佛必定走的道路。這個法門,小乘也可以修,大乘也可以修,外道也可以修,區別在于發心。以大乘菩提心來修它,它就是大乘法門。以追求自我解脫的小乘發心來修它,它就是小乘法門。以追求人天福報來發心,它就是人天法門。所以,發心才是最主要的。修行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發心和見地決定的。

  我們現在所提倡修的數息觀,包括數、隨、止、觀、還、淨六個階段,又叫“六妙門”。數息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它是六妙門最基礎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功夫用好了,換句話來說,當我們數息數到呼吸不澀不滑、若存若亡、綿綿密密的時候,你就不用再著意去數呼吸了,你可以隨息,即讓你的意念,隨著呼吸的出入,保持了了分明就可以了。

  隨息達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後,念與息完全調順,緊密相連,心更加深靜,息更加微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用止。所謂止,就是你的心更加明淨,更加專注,妄想更少了,粗念頭的生滅已經沒有了,只有微細念頭的生滅,這個時候,你已經忘了呼吸。

  達到了止的程度,接著你就可以修觀了。觀就是在止的基礎上更加精微地觀察自己心念的微細生滅。在修觀的時候,如果覺得妄想又多起來了,散心慢慢地又重了,你就用“還”來對治。“還”就是回歸到數息上面來。通過數息,又使你的心重新達到一種輕安明淨的狀態,這就是所說的“淨”。

  數、隨、止、觀、還、淨,可以同時參雜著用,也可以是階段性的運用。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靈活把握它。當然六妙門還有更複雜的講法。這裏只是作一些粗淺的解釋。

  數息可以和禅宗的見地和用功方法結合起來。第一是要發菩提心,第二是要樹立般若正見。有了菩提心和般若見作基礎,數息觀就可以成爲禅宗的入道初門。

  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要從觀察四谛入手,由自救自度而進入到度他利他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大乘聖人以利他度他爲目標的一種廣大修行法門。當你觀察苦谛的時候,要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當你觀察集谛的時候,要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當觀察道谛的時候,要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誓願…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