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逼惱著我們,你才有可能真正地發起出離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希望各位同參道友,要趁著年富力強,把生死這件事情打發掉。把這件事打發了,你就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你當下就證得了涅槃。我們每個人一定要認真地觀照自己當下的心態是什麼,是正念作主還是妄念作主。我們現在還談不上絕對待,談不上“不二”,還要在“二”當中過,所以開始時,我們要分清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妄念。所謂“二”就是正念和妄念。要練習用正念代替妄念,用正念克服妄念,用一念正念來代替一切妄念,天長日久,我們的正念就能夠作主。

  禅觀十善(1999年12月25日)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禅觀十善”。我們平常所說的十善法,是指止絕十惡業、勤行十善業、以期人天福果的十種世間善法,即身叁、口四、意叁,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禅觀也有十善,通于有漏無漏、世出世間以及大乘與小乘。禅觀十善分爲內五善和外五善。內五善是正修,外五善是助行。

  先說外五善。1、廣行布施;2、嚴持戒律;3、恭敬叁寶;4、孝敬父母;5、讀誦聽學。外五善是修禅觀的基礎,是修道的資糧。修禅觀的人,一定要在外五善的前提下,才可以進入禅觀的正修。外五善的內容一聽就明白,這裏就不仔細講了。

  次說內五善。內五善,有的地方又叫“五停心觀”,有的地方又叫“五門禅”,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1、安那般那,即數息觀;2、不淨觀;3、慈悲觀;4、因緣觀;5、有的說是念佛觀,有的說是界分別觀,說法不完全一致。修這五觀,可以使散亂的心停止下來而趨向善淨,故稱五停心觀。

  (一)、安那般那,就是數息觀。安那是呼,般那就是吸。這是一個古老的法門。佛教傳入中國,最早譯出的經典,就是修習禅觀方面的《安般守意經》,以及像《四十二章經》這樣一些教導弟子如何做一名佛弟子、如何修習禅觀等具有實用價值的譯典。安那般那就是早期所譯經典《安般守意經》上所講的法門。《安般守意經》又叫《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是東漢末年安世高(安清)所譯。由于當時經典翻譯的名詞法相尚未統一,六根雖也譯作眼、耳、鼻、舌、身、意,但六塵卻譯作色、聲、香、味、細滑、邪行。“觸”譯作細滑,“法塵”譯作邪行。他是根據名相的實際內容來定名的。《安般守意經》上講,佛陀每年結夏安居期間,都要領導徒衆修習安般守意,也就是數息觀,因爲修這個法門最容易入定。經上講,佛陀修數息觀時,一修就是九十天。所謂九十天,實際上就是指叁個月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主要就修習安般。可見佛陀成道之後是把數息觀作爲修習禅定的基礎來加以弘揚的。數息觀的確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的法門。

  康僧會是叁國時的高僧。他給《安般守意經》寫了一篇序。這篇序上講:修習安般守意,只需從一數到十,對這十個數字經常保持清清楚楚,不相錯亂,就可以入定。他說:小定叁日,大定七日。康僧會講,我們的心在一刹那之間,有960個念頭浮起來,一日一夜則有13億個念頭生起。這些都是雜念,就是它們使我們的心不能定下來。修數息觀就是要把這些雜念都澄清下去,這樣,你才有可能入定。可見修行的難度是非常之大。修安那般那主要就是對治我們的散亂心。

  (二)、不淨觀。修不淨觀,就是觀察我們這個身體完完全全地是個汙穢不淨的東西。能夠對這個身體生起汙垢不淨的觀念,那麼,這個身體就沒有什麼再值得貪戀愛惜的了。人們貪戀、愛惜的只不過是外表那點東西,皮囊和骨子裏邊盡是百孔千瘡,穢臭不淨。貪心特別重的人,可以修不淨觀來對治。貪有多種多樣,如貪吃、貪睡、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修不淨觀的時候,你可以把你的四肢百骸仔細觀察一下:原來竟沒有一處是幹淨的!這樣,你的貪心就會逐步地淡化,最後完全沒有了。作爲年輕的出家人,修不淨觀特別重要。別看你現在二十幾歲,照照鏡子,自己覺得還長得挺俊的,但是,如果用X光照一下,你會嚇一大跳——原來我的本來面目就這個骷髅殼兒!經常修不淨觀,你的貪心、欲火就會慢慢地熄滅掉。佛陀教導比丘要修不淨觀,以對治貪心,原因就在這裏。

  (叁)、慈悲觀。就是在所緣境上,對一切有情修觀,以生起憐愍之心、同情之心、平等無私之心。怎樣才能生起慈悲觀呢?觀想一切有情,無一不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們能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生嗔恨心嗎?我想沒有人願意這樣做,即便偶爾控製不住,生起了嗔恨心,也不會那麼大。盡管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世上有孝敬父母的人,也有殺害父母的人,但從普遍的角度講,一般人都有孝親的本性。修慈悲觀就是要把我們孝親的本性擴大到一切有情身上,對它們普遍地生起慈悲心,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嗔心重的人要用慈悲觀來對治。

  (四)、因緣觀。又叫作緣起觀。就是通過順觀、逆觀十二因緣,真正認識到叁世因果相推相續的實際情況,從而覺悟出生死流轉和解脫之理。修因緣觀可以幫助我們對治愚癡。

  (五)、念佛觀。這裏所說的念佛觀和淨土宗所倡導的念佛稍有不同。這裏的念是指憶念。憶念佛的相好,憶念佛的功德,並時刻把心念系在佛的相好和佛的功德上面,讓佛的相好和佛的功德占領我們的整個思想陣地,念念相續,毫不間斷,從而達到對治煩惱、消除業障的目的。

  修習內五善,可選擇其中一項爲主,比如以數息觀爲主。貪心起來的時候,可以附帶修不淨觀;嗔恨心起來的時候,可以修慈悲觀;愚癡心起來的時候,可以修因緣觀;業障起來的時候,可以修念佛觀。作爲出家衆,先修數息觀,然後經常運用不淨觀來觀察周圍的事物,這樣,道心才會堅固,貪欲才會淡化。貪欲最難對治,它象火一樣,此火不熄,修行就沒法進步。所以,一定要想辦法使這盆欲火熄滅掉。怎麼熄滅?就是修不淨觀。如果你修不淨觀修不起來,我建議你到醫院拍個X光片子,拿回來,放在桌子上,天天觀察它,看看你的本來面目究竟是什麼?

  說禅病(1999年12月26日)

  坐禅的時候,因爲身體和業障的原因,常常會出現種種病相,于擾我們的修行。這就禅病。禅病有多種多樣,有屬于身體方面的,也有屬于精神方面的。

  按禅經上的講法,禅病的産生主要有叁方面的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每一大都會産生101種病,共有“四百四病”。比如水大不調,它本身就是一種病,再加上它連帶可能引起的100種病象,共有101種病,象脬腫、燥熱等等,就屬于這101種病相之一。

  第二種原因是鬼神作用或者魔王幹擾。比如,在修禅定的時候,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回向心,只求個人福報,鬼神就不會擁護你,這時,魔王就會來幹擾你。因爲,如果你修禅定修成了功,出離了叁界,就不再是魔王的眷屬了,所以魔王要來幹擾你。爲避免鬼神的作用和魔王的幹擾,發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叁種原因是自已的業報所感,也就是“業障”或“業障病”。因爲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過去種下的苦因所感的苦果。

  一切禅病的原因,都不外乎這叁種。

  與此相應,病相也有叁種:四大不調的病相,五髒的病相,五根的病相。其中,四大不調是引起五髒、五根生病的原因。四大不調必然會有病相表現在五根和五髒上面,這個懂一點醫學的人都知道。

  首先、四大之病相。地水火風四大關系失調,失去了平衡,就會引起疾病。所謂失調就是指某一大的力量過盛,或者不足。地大增盛就會引起身體枯瘠(枯瘠就是瘦),沒有色澤和光彩。水大失調就會引起身體浮腫。火大失調就會引起身體寒熱無度、口幹舌燥、大小行不利(大小行就是大便、小便)。風大不調就會引起身體行走不穩,虛懸不定,氣急不暢。實際上,如前面所說,每一大失調都會有101種病象,這裏只是對每一大的失調舉了幾個常見的典型病象罷了。在打坐的時候,如果身體不適,大家可以自己觀察、體會,看看自己身體不舒服究竟是由哪一大引起的。

  其次、五髒的病相。五髒就是心、肝、脾、肺、腎。心肝脾肺腎和五官有相對應的關系。心主口,肝主眼,脾主舌,肺主鼻,腎主耳。

  心髒不好的人,肯定吃飯沒有胃口,口幹,身體寒熱不調,口裏面好象經常缺水份。如果是肺有病,身體就會感到膨悶,如胸悶鼻塞,等等。如果是肝髒有病,就會常常愁憂不樂,悲思無度,或者嗔恨心比較重,頭暈眼疼。如果是脾髒有病,就會覺得身體表面好象有風在吹,通身不舒服,癢悶頭疼,吃飯沒有味道。因爲脾主舌,它與味覺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腎髒有病,就會出現咽喉噎塞、腹脹耳鳴、腰疼氣短。

  五根——眼、耳、鼻、舌、身的病相,與五髒大體差不多。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修行人只有當身體非常健康,五根、五髒、四大各方面都很協調的時候,用功才容易進步。出家人中當然也有身體非常好的,但是從我個人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來看,出家人身體不好的特別多。湖北歸元寺的方丈——昌明法師,我的同學,他曾對我說:“哎呀!你瞧當和尚的,不是四大有病,就是五根有病,要麼就是五髒有病,沒有幾個健全的人。”我說:“不會吧?”“唉!怎麼不會呀!你看我收的幾個徒弟,全是有病的。一年到頭都在吃藥,一年到頭住在醫院裏!”可見,出家人身體不好,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出家人容易生病,當然和他的生活習慣突然發生改變有關。剛進寺院裏來,集體關心不夠,加上自己又不會調理,自然容易生病。這是情理中的事。

  上面提到的這叁個方面的病相一般人都有,你就是不修禅也會有。爲什麼我們要把它們列爲禅病呢?因爲,在修禅的時候,如果用功不當,比如在數呼吸、看話頭、或者念佛的時侯,氣息運用得不當,也引起…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