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離縣城很遠,看病得走十五裏地。當時既沒有班車,也沒有自行車,上縣城全靠兩條腿走。所以有病了根本沒法看。于是,老和尚設了一個藥櫃,一格一格的,什麼藥都有。那些藥都是由廣州的居士送到雲門寺來的,由侍者保管。老和尚打聽到哪位師父有病,馬上就叫侍者把藥送到病人房間裏去。總是這個樣子,我那個時候在老和尚身邊,對這些事情見得多。
老和尚對僧衆的衣食住行、老病死苦,總是關懷備至。那個時候生活困難,穿衣服也困難。老和尚德高望重,有人供養。但他總是把別人供養他的衣服發給其他的出家人,誰沒有就送給誰。他自己永遠就是兩套衣服。他的床上有一個擱板,他的衣服就放在上面。身上穿一套,擱板上放一套,整整齊齊的。他只有一雙鞋子,兩雙襪子,再沒有多余的東西。他就是過著這樣艱苦樸素的生活。他的那雙鞋,如果你們要到雲居山去,還可以看到。那是一雙羅漢鞋,補了好幾塊。哪裏象我們現在這樣生活富裕,一個人有很多衣服、很多鞋襪!按說老和尚有很多衣服,因爲有很多人供養他,但是他自己沒有留,都布施出去了。我從來沒看到他穿什麼新的內衣,也沒有看見他穿過汗衫,他就只有那件滿大襟的短褂,那就是他的內衣。我也沒有看到他穿過底褲,就是一條長筒褲。他所過的完全是古人那種簡樸的生活。老和尚有很多錢,也有很多東西,但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歸常住,都歸大衆,不歸他個人所有。我想,老和尚的這種風範,正是我國當前進行僧團建設所急需的一種精神。
第五句“絕世風規承遠聖”,是講他老人家的風範、道德、人品和功德對後人的影響。老人家可以說是一位近幾百年來少有的高僧大德。
第六句“彌天願力啓時賢”,是講他老人家的願力——“蒼生苦、願無盡”。他解脫之後,不是說自己到一個淨土去享樂,而是要繼續度衆生,把衆生的苦難當作自己的苦難,衆生有多少苦難,他就有多大的願力。他生前表示,要生生世世來苦海救度衆生。我們當代的僧人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有兩種毛病:要麼放逸,要麼逃避。不修行就放逸,一修行就想逃避。逃避什麼呢?逃避這個人間的苦難,對人間的現實苦難缺乏一種社會關懷和責任感。我就是根據虛雲老和尚這一精神,提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一口號的。這實在是我們當前佛教界應該大力提倡的一種精神。只有我們有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種胸懷、這樣一種願力,佛教的形象才能夠樹立起來,佛教在社會上的作用才能夠顯示出來。
在老和尚走後四十年的“幻海浮雲”,世界上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的這一支法脈依然是一燈點燃百千燈、燈燈無盡地還在傳播著。“幻海浮雲”這四個字,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感慨,要寫一尺多厚的書才能說清楚,所以只好用“幻海浮雲”四個字把它一筆帶過。
我曾經說過,現代要建設僧團,重振佛教,必須按照兩個人的思想去走,一個是太虛大師,他給我們指出了佛教發展的方向;一位是虛雲老和尚,他給我們指明了哪些東西需要保留,哪些東西可以放棄。這兩位老和尚的風範和思想,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佛教必須時刻把握的精神財富。
出家就要割愛辭親(1999年12月31日)
日本有位禅師說過一句話:“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你要是有道心,認真修行,護法龍天就會來擁護你,就會有人來供養你。如果你僅僅是爲了追求衣食豐滿,那麼,出家就成了一種罪過。
蓮池大師的《七筆勾》,很多僧人看了以後,很有感觸。既出家當了和尚,就要割愛辭親,認真修行。這樣才能報叁寶恩,報父母恩。如果出家以後,沒有道心,世俗的享受也想要,出家的清淨也想要,那他就成了一個雙重身份的人了。要知道,出家當和尚與過世俗的生活這兩者是不能兼得的。你必須放棄一面,獲取另一面。如果你貪圖世俗的享受,那你就肯定無法獲得清淨的禅悅法喜。出家人對這一點要有足夠的准備,不要心存幻想。
這是一個最嚴肅的問題,它涉及到僧團的形象。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佛教就沒有什麼希望。對這個問題,希望所有的出家人好好地深刻反省一下。出家了,就不要再貪求名聞利養和世間欲樂,不要有任何牽挂,而要一門心思地修行。在這方面如果還有妄想,那肯定會影響自己的出家生活和道心。
要知道,僧團的形象要依靠每一個出家人來維持,只有出家人心穩定了,道心堅固了,僧團的形象才會有保障。僧團的形象好了,整個佛教的形象才會好。僧團是核心,是領頭人,佛陀把住持正法的責任交給僧團,原因就在這裏。所以這是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或者弄顛倒了,老是想著家裏,老是想著自己的父母,老是想著自己的哥哥弟弟,老是想著要回家去,老是想過世俗的生活,……做不到割愛辭親,那就會有損佛教僧團的形象。
當然,年輕人剛出家,心裏有所牽挂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要明白一個道理,你只有努力修行和學習,才能夠真正地寬慰父母,報父母的恩。
回答問題(下)(2000年1月1日)
問:您多次講到要提高佛教的整體素質,請問如何提高?
答:有了好的僧團,就一定會有好的居士。反過來,有了好的居士,並且有居士願意發心出家,那也會産生好的僧團。因爲出家人有很多就是從做居士開始的。居士好比是僧源。這兩方面是互相促進、互爲增上的。所以提高居士的素質很重要,它可以促進僧團素質的提高。
但是,從根本意義上來講,有好的僧團是關鍵。我曾經講過,要提高四衆弟子的整體素質,提高僧尼的素質是關鍵;要提高僧尼的素質,提高僧團的職事班子等負責人的素質是關鍵;要提高僧團職事班子的素質,提高僧團的主要帶頭人的素質,又是一個關鍵。這是一環套一環的,只有這樣,佛教的整體素質才有可能會提高。
問:請問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答:居士是僧源,又是僧團的護法。因此,居士應該從護法的角度來落實自己的修行,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一個方面,居士跟出家人不一樣,他還必須盡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因此,他必須把修行同盡職盡責、做好家庭和社會工作等融通起來。這是對居士修行的兩個基本要求。
在家居士學佛,要先從做人開始。首先要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人,要教育好孩子,孝順好父母,夫妻之間要有良好的關系,在社會上要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本分工作,要在衆人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如果連普通人的標准都達不到,學佛也就不可能有成效。這些話也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鮮的,但是要做好卻不容易。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落實。光挂在口頭上,是不起作用的。
問:我現在已經達到了清明、綿密的階段,往後如何前進?
答:在坐上能夠做到清明、綿密,這說明你的修行有了進步。下一步你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來繼續檢查和磨練自己。光是在打坐的這一刻做到清明、綿密,這畢竟是短暫的,只是昙花一現。關鍵是離開了禅堂後怎麼樣?吃飯的時候怎麼樣?睡覺的時候怎麼樣?回到家裏還能不能保持這種清明、綿密?
我們多生多劫以來養成了很重的習氣,總是在無明煩惱和妄想中打轉。在打坐的短時間內出現一點定的境界,不是很難;難的是把這個定境在二六時中打成一片。古人講:要在二六時中時時處處都能夠打成一片,需要十年八年的功夫。雲門祖師說:他用功二十年才使“心猿罷跳,意馬休馳”。可見調服心之猿、意之馬,讓它不跳躍、不奔騰,有多麼難。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就道業,除非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否則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如果暫時出現了一點靜的境界,千萬不要高興,不要以爲到家了,只管把這一念清淨的心保持下去,一念萬年地護念下去。這是最要緊的。時間到了,自然歸家穩坐。
問:我只要眼睛一閉,就有佛像出現,就有光明出現,這種情形是好還是壞?
答:有兩種可能:一種情況是你的工夫真正有了長進,心光透露,會出現這種境界;還一種情況,你打坐的時間長了,身心沒有調好,上火了,出現了幻覺。不管是心光透露也好,還是幻覺也好,你都要等閑視之,不要執著。執著就會成病。不執著反而有助于你修行的進步。
問:念佛能不能開悟?
答:念佛和參禅,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成佛做祖,但是路徑不同。念佛主要是爲了往生西方淨土,爲達此目的,你必須厭離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而欣求西方極樂世界,要以這種欣厭之心來修,你才能達到一心不亂。但是,往生了淨土之後,並不就是萬事大吉了,還要接著修,很多經論上說,要“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這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你還須開悟。
有的人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是留學。既然是留學,那就是說,還沒有究竟成功,開悟的時間還沒有到。有一個流行的禅淨四料簡,說是永明延壽禅師作的;但是我的老師——周叔迦老居士,他是學天臺的,也學禅和淨土,他說:我在永明延壽禅師的著作裏,找不到這個偈子,“禅淨四料簡”這個偈子只是到了元朝才有人提出來。現在我們不管它是不是永明延壽禅師說的,但其中有四句話:無禅有淨土,萬修人去。得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也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必定會開悟的。作爲淨土法門,念佛的目的主要不是求開悟,而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有人借念佛而開悟的。
問:能不能帶業往生?
答:這個問題不成其爲問題。爲什麼呢?你並是已經成了佛,才到極樂世界去。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爲了留學,可見你的學業還沒有完成,還有迷惑的地方,還有無明沒有斷盡。如果你的無明已經斷盡了,你就不用到極樂世界去了。既然還有去極樂世界進修的任務,可見你還有業,這是毫無疑問的。肯定是帶業往生。
這個問題,前幾年在佛教界,…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