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难,离县城很远,看病得走十五里地。当时既没有班车,也没有自行车,上县城全靠两条腿走。所以有病了根本没法看。于是,老和尚设了一个药柜,一格一格的,什么药都有。那些药都是由广州的居士送到云门寺来的,由侍者保管。老和尚打听到哪位师父有病,马上就叫侍者把药送到病人房间里去。总是这个样子,我那个时候在老和尚身边,对这些事情见得多。
老和尚对僧众的衣食住行、老病死苦,总是关怀备至。那个时候生活困难,穿衣服也困难。老和尚德高望重,有人供养。但他总是把别人供养他的衣服发给其他的出家人,谁没有就送给谁。他自己永远就是两套衣服。他的床上有一个搁板,他的衣服就放在上面。身上穿一套,搁板上放一套,整整齐齐的。他只有一双鞋子,两双袜子,再没有多余的东西。他就是过着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他的那双鞋,如果你们要到云居山去,还可以看到。那是一双罗汉鞋,补了好几块。哪里象我们现在这样生活富裕,一个人有很多衣服、很多鞋袜!按说老和尚有很多衣服,因为有很多人供养他,但是他自己没有留,都布施出去了。我从来没看到他穿什么新的内衣,也没有看见他穿过汗衫,他就只有那件满大襟的短褂,那就是他的内衣。我也没有看到他穿过底裤,就是一条长筒裤。他所过的完全是古人那种简朴的生活。老和尚有很多钱,也有很多东西,但是他所有的东西都归常住,都归大众,不归他个人所有。我想,老和尚的这种风范,正是我国当前进行僧团建设所急需的一种精神。
第五句“绝世风规承远圣”,是讲他老人家的风范、道德、人品和功德对后人的影响。老人家可以说是一位近几百年来少有的高僧大德。
第六句“弥天愿力启时贤”,是讲他老人家的愿力——“苍生苦、愿无尽”。他解脱之后,不是说自己到一个净土去享乐,而是要继续度众生,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众生有多少苦难,他就有多大的愿力。他生前表示,要生生世世来苦海救度众生。我们当代的僧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有两种毛病:要么放逸,要么逃避。不修行就放逸,一修行就想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这个人间的苦难,对人间的现实苦难缺乏一种社会关怀和责任感。我就是根据虚云老和尚这一精神,提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口号的。这实在是我们当前佛教界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精神。只有我们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种胸怀、这样一种愿力,佛教的形象才能够树立起来,佛教在社会上的作用才能够显示出来。
在老和尚走后四十年的“幻海浮云”,世界上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的这一支法脉依然是一灯点燃百千灯、灯灯无尽地还在传播着。“幻海浮云”这四个字,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感慨,要写一尺多厚的书才能说清楚,所以只好用“幻海浮云”四个字把它一笔带过。
我曾经说过,现代要建设僧团,重振佛教,必须按照两个人的思想去走,一个是太虚大师,他给我们指出了佛教发展的方向;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他给我们指明了哪些东西需要保留,哪些东西可以放弃。这两位老和尚的风范和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佛教必须时刻把握的精神财富。
出家就要割爱辞亲(1999年12月31日)
日本有位禅师说过一句话:“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你要是有道心,认真修行,护法龙天就会来拥护你,就会有人来供养你。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追求衣食丰满,那么,出家就成了一种罪过。
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很多僧人看了以后,很有感触。既出家当了和尚,就要割爱辞亲,认真修行。这样才能报三宝恩,报父母恩。如果出家以后,没有道心,世俗的享受也想要,出家的清净也想要,那他就成了一个双重身份的人了。要知道,出家当和尚与过世俗的生活这两者是不能兼得的。你必须放弃一面,获取另一面。如果你贪图世俗的享受,那你就肯定无法获得清净的禅悦法喜。出家人对这一点要有足够的准备,不要心存幻想。
这是一个最严肃的问题,它涉及到僧团的形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就没有什么希望。对这个问题,希望所有的出家人好好地深刻反省一下。出家了,就不要再贪求名闻利养和世间欲乐,不要有任何牵挂,而要一门心思地修行。在这方面如果还有妄想,那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出家生活和道心。
要知道,僧团的形象要依靠每一个出家人来维持,只有出家人心稳定了,道心坚固了,僧团的形象才会有保障。僧团的形象好了,整个佛教的形象才会好。僧团是核心,是领头人,佛陀把住持正法的责任交给僧团,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或者弄颠倒了,老是想着家里,老是想着自己的父母,老是想着自己的哥哥弟弟,老是想着要回家去,老是想过世俗的生活,……做不到割爱辞亲,那就会有损佛教僧团的形象。
当然,年轻人刚出家,心里有所牵挂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要明白一个道理,你只有努力修行和学习,才能够真正地宽慰父母,报父母的恩。
回答问题(下)(2000年1月1日)
问:您多次讲到要提高佛教的整体素质,请问如何提高?
答:有了好的僧团,就一定会有好的居士。反过来,有了好的居士,并且有居士愿意发心出家,那也会产生好的僧团。因为出家人有很多就是从做居士开始的。居士好比是僧源。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互为增上的。所以提高居士的素质很重要,它可以促进僧团素质的提高。
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有好的僧团是关键。我曾经讲过,要提高四众弟子的整体素质,提高僧尼的素质是关键;要提高僧尼的素质,提高僧团的职事班子等负责人的素质是关键;要提高僧团职事班子的素质,提高僧团的主要带头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关键。这是一环套一环的,只有这样,佛教的整体素质才有可能会提高。
问:请问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答:居士是僧源,又是僧团的护法。因此,居士应该从护法的角度来落实自己的修行,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一个方面,居士跟出家人不一样,他还必须尽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他必须把修行同尽职尽责、做好家庭和社会工作等融通起来。这是对居士修行的两个基本要求。
在家居士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首先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人,要教育好孩子,孝顺好父母,夫妻之间要有良好的关系,在社会上要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分工作,要在众人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如果连普通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学佛也就不可能有成效。这些话也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要做好却不容易。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落实。光挂在口头上,是不起作用的。
问:我现在已经达到了清明、绵密的阶段,往后如何前进?
答:在坐上能够做到清明、绵密,这说明你的修行有了进步。下一步你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来继续检查和磨练自己。光是在打坐的这一刻做到清明、绵密,这毕竟是短暂的,只是昙花一现。关键是离开了禅堂后怎么样?吃饭的时候怎么样?睡觉的时候怎么样?回到家里还能不能保持这种清明、绵密?
我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很重的习气,总是在无明烦恼和妄想中打转。在打坐的短时间内出现一点定的境界,不是很难;难的是把这个定境在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古人讲:要在二六时中时时处处都能够打成一片,需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云门祖师说:他用功二十年才使“心猿罢跳,意马休驰”。可见调服心之猿、意之马,让它不跳跃、不奔腾,有多么难。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就道业,除非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如果暂时出现了一点静的境界,千万不要高兴,不要以为到家了,只管把这一念清净的心保持下去,一念万年地护念下去。这是最要紧的。时间到了,自然归家稳坐。
问:我只要眼睛一闭,就有佛像出现,就有光明出现,这种情形是好还是坏?
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你的工夫真正有了长进,心光透露,会出现这种境界;还一种情况,你打坐的时间长了,身心没有调好,上火了,出现了幻觉。不管是心光透露也好,还是幻觉也好,你都要等闲视之,不要执着。执着就会成病。不执着反而有助于你修行的进步。
问:念佛能不能开悟?
答:念佛和参禅,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成佛做祖,但是路径不同。念佛主要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为达此目的,你必须厌离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娑婆世界,而欣求西方极乐世界,要以这种欣厌之心来修,你才能达到一心不乱。但是,往生了净土之后,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要接着修,很多经论上说,要“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你还须开悟。
有的人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是留学。既然是留学,那就是说,还没有究竟成功,开悟的时间还没有到。有一个流行的禅净四料简,说是永明延寿禅师作的;但是我的老师——周叔迦老居士,他是学天台的,也学禅和净土,他说:我在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里,找不到这个偈子,“禅净四料简”这个偈子只是到了元朝才有人提出来。现在我们不管它是不是永明延寿禅师说的,但其中有四句话:无禅有净土,万修人去。得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必定会开悟的。作为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主要不是求开悟,而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人借念佛而开悟的。
问:能不能带业往生?
答: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为什么呢?你并是已经成了佛,才到极乐世界去。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为了留学,可见你的学业还没有完成,还有迷惑的地方,还有无明没有断尽。如果你的无明已经断尽了,你就不用到极乐世界去了。既然还有去极乐世界进修的任务,可见你还有业,这是毫无疑问的。肯定是带业往生。
这个问题,前几年在佛教界,…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