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人所说的改革,恰好是针对这三条而来的,至少是针对僧装、素食而来的。不少人觉得穿僧服不方便。为什么呢?走到外面吃饭引人注目!这身衣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使他们不能胡来。
中国佛教协会要求出家人穿僧衣,我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是我们教职人员的传统服装,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僧团,防范一些不利于佛教自身建设的情况的发生。其实,早在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刚在成立的时候,就为这件事情进行过非常激烈的辩论。那时以虚云老和尚为首的老一辈出家人,就主张要坚持僧衣的传统。当然也有一些法师们主张改革僧衣。
实际上,现在的和尚衣服并不是出家人专有的,早在汉唐时期,普通老百姓都穿这种衣服。作为和尚最明显的标志,在当时来说,不是僧衣,而是剃头,即所谓剃发、剃度。后来,普通老百姓没有人穿这种衣服了,这种衣服就成了出家人的专用,一种标志。我认为,穿僧衣有利于修行,有利于保持一个出家人的僧相,有利于众生种福田。因此,僧衣应该保留,不要再改。一改就会面目全非,那时我们每一个出家人都会成为佛教的边缘人物。在来河北来以前,我也是一个佛教的边缘人物,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不上殿,不坐禅,一天到晚跟一般工作人员一样。因为处在僧团外边,所以那几年,我很清净,住在那里从来没有人找我。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我处在僧团里边,是一名真正的出家人,所以人家有问题就来找你请教,那是必然的。
佛学院主要是要培养教职人员。教职人员就是有僧格的出家人。他出来以后可以在教会工作,但是不能长期在教会工作。长期在教会工作,那样会造成他脱离僧团。从当沙弥时就开始学的五堂功课,经过几年的在教会工作,什么都忘了,那是很惨的。所以,在教会工作的人要经常和在僧团里工作的人轮换。在僧团里工作一段时间,再在教会里工作一段时间。最好是教会和佛学院都不要脱离僧团。这样有利于保持僧团的纯净,有助于僧团树立良好的形象。生活在僧团里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处在大众的摄受之下,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僧团。
总之,每一个出家人都应该自觉地奉行僧衣、素食、独身这样一个传统,自觉地融入僧团。这样,佛教的自身建设就有了保证。
制戒十利(1999年12月29日)
昨天我们讲到,佛法的住世要依靠僧团,依靠一个清净的僧团。而僧团的清净又是依靠戒律来维持的。佛陀刚建僧团的头十二年,僧团基本上是清净的,只有一个总的原则,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没有其它的具体条文。十二年以后,僧团内部的人员复杂了,情况也复杂了,于是就不断地有了各种过失的发生。正因为僧团内出现了犯戒行为,所以佛陀才决定制戒。
佛陀制戒有十大原则,也就是说制戒有十种好处,称之为制戒十利。这十条原则是:
第一条是“摄取于僧”。制戒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一个出家人都能处在佛陀和大众的摄受之下,同时相互摄受,于僧团中和合共住。所以叫摄取于僧。
第二条是“令僧欢喜”。制戒不是为了约束大家,而是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遵循,从而能够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地住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所以大家都欢喜。守戒不是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叫令僧欢喜。
第三条是“令僧安乐住”。 僧团有了戒律,一切都按照戒律来做,衣食住行都有了保证,大家都依戒而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和谐了,不会产生矛盾,相互之间不会有什么干扰,所以能够安乐共住。比如,戒律中讲,僧团要“有食有法”,才能安乐住,无食无法,就不可能安乐住。肚子饿了要吃饭,没有饭吃怎么能安乐呢?吃饱了饭,光是饱食终日,没有佛法的利益,也不能安乐。所以还必须有佛法的利益。如果没有佛法的利益,没有法乐,出家人就跟世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第四条是“难调者令调”。有一些人不好管教,佛陀时代也有这种现象。佛陀制戒有一条原则,就是为了借大众的力量来调服那些难调的人。你既然做了比丘,你就得遵行作为一个比丘的行为准则。有了戒律,大家都按戒律来办事,你也必须按戒律行事,这样难调伏的人也就调伏了。
第五条是“惭愧者得安乐”。那些难调伏的人肯定是在身、口、意三业方面有过失。有了过失怎么办呢?如果你犯的是可忏悔罪,你可以通过忏悔重新获得安乐。如果犯的是不可悔罪——四根本罪,那就只好把你摈出僧团,以保持僧团的清净。
第六条是“未信者信”。前面几条,都是针对僧团本身来讲的,从第六条开始,讲僧团怎样才能起到教化作用。僧团清净了,有了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些没有接受过佛教教化的人、对佛教没有信仰的人,就有可能因为看到僧团的庄严形象,从而归信佛教。这就叫未信者信。
第七条是“己信者令增长”。对佛教已经产生信仰的人,因为僧团清净,能够摄受大众,他们的信仰就会因此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僧团有了良好的形象,对社会、对信众,就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两条是作为一个僧团、寺院,对外弘法的一个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佛教对社会产生教化作用的中心任务所在。佛教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要“净化人心,提升道德”,使社会能够安定团结,使每一个人能够在道德的原则下生活。如果你是一个具备了信仰的人,你肯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能安分守己的人。所以说,“令未信者信,令己信者增长”,是寺院对外弘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八“断现在有漏”、第九“断未来有漏”,这两条是讲我们僧人通过自行化他所获得的果证。断现在有漏,就是“现证涅槃”。我们修行,不是要等到遥远的未来才得到受用;而是在修行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都得到受用,这就叫断现在有漏。就是说,我们的心心念念不要漏失在生死苦海中,不要漏失在三界之内。所谓“断未来有漏”,是说一期生命终结之后,你能够有把握“不受后有”。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极果。如果从菩萨的精神来讲,就是你证得了涅槃,又不住涅槃,能够分身百界,教化众生。这是讲修行所得的结果。
最后一条是“令正法久住”。这是一个总纲,也是最终目标。有了前面九个方面的功德利益,才有最后的所谓“令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包含了上面的那些内容。能够根据上面的那些内容使僧团如法如律的运作,这本身就是正法住世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这十条,佛陀把自己制定戒律的苦衷和盘托出来了。我们今天的人要好好地接受佛陀的谆谆教诲,根据戒律的精神,把僧团建设好。制戒十利虽然主要是针对出家的比丘而言,但其精神对于在家众也适用。制戒十利提示了佛陀制戒的目的,这对我们明白戒律的精神、准确地把握戒律是非常有帮助的。理解了十利,我们就不会再嫌戒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束缚。佛陀制戒约束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烦恼,而是要我们欢喜,要我们安乐,要我们能够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要使正法久住,从而教化一切众生。这也是僧团运作的一个基本目标。
回答问题(上)(1999年12月30日)
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
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不免生死呢?因为你还是在有心用功,还没达到无心用功的境地。因为有心用功,所以不免有失去觉照的时候。失去觉照的那一刻,就是生死。生死是念念进行的,并不只是一期生命终了之后才有生死。
为什么说无觉无照落在空亡呢?无觉无照,是说你坐在那个地方空心静坐,心中虽不起念头,但是心里却并不清楚明白,而是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宗门中把这种无觉无照的状态叫做“无事甲子”。处在无事甲子里边,好象是轻轻安安地坐在那里,但是,心里不是历历孤明的,所以它是一种空亡。
不仅参禅要避免这种状态,念佛也是如此。念佛的时候,如果提不起觉照,黑漆漆的,没有光明,虽然佛号不停,但做不到历历孤明。那就是在空亡。空亡既不同于昏沉,又不同于定境。它是那一种蒙蒙昧昧、没有觉照的状态,似乎是很轻安,但实实在在地是处在一种黑窟窿里面、暗室里面,这里面没有光明,没有智慧,没有觉照,只有顽空之定。
问:请讲一讲老和尚的行化事迹。
答:和老和尚一生教化众生的事迹很多,要在这样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讲清楚确实很难。去年禅七我专门讲过一次,也是大略而已。
今天年刚好是老和尚圆寂四十周年。江西有位姓何的先生,写了一本《虚云和尚传记》,准备出版,要求我给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我一再推辞,还是推不掉,最后我只好勉强凑了几句话,一来对传记的出版表示祝贺,二来也算是对虚云老和尚圆寂四十周年的一个纪念吧。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是歌颂老和尚的人格和功德。
幻海浮云四十年,丛林犹见一灯传。
铮铮铁骨中流柱,霭霭慈容苦海船。
绝世风规承往圣,弥天愿力起时贤。
春秋百年无究事,字满虚空未足宣。
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他的功德可以说是无量无边。你就是把字写满虚空,也不足以把他的功德说完。老和尚的为人,是铮铮铁骨,象钢铁样硬梆梆的。说话、做事一个钉子一眼。不会说那些不负责任的话,不会做不负责任的事,不会出卖佛教的利益去逢迎世俗。所以说他是铮铮铁骨,是我们教团里的中流砥柱。他一生所经历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他这样一种伟大的人格。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他就象苦海中的舟航,对众生充满了无限地慈悲,所以说他“霭霭慈容苦海船”。
我想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老和尚在云门寺的时候,那时的生活特别困…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