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5

  ..續本文上一頁些人所說的改革,恰好是針對這叁條而來的,至少是針對僧裝、素食而來的。不少人覺得穿僧服不方便。爲什麼呢?走到外面吃飯引人注目!這身衣服限製了他們的自由,使他們不能胡來。

  中國佛教協會要求出家人穿僧衣,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我們一定要堅持。這是我們教職人員的傳統服裝,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融入僧團,防範一些不利于佛教自身建設的情況的發生。其實,早在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剛在成立的時候,就爲這件事情進行過非常激烈的辯論。那時以虛雲老和尚爲首的老一輩出家人,就主張要堅持僧衣的傳統。當然也有一些法師們主張改革僧衣。

  實際上,現在的和尚衣服並不是出家人專有的,早在漢唐時期,普通老百姓都穿這種衣服。作爲和尚最明顯的標志,在當時來說,不是僧衣,而是剃頭,即所謂剃發、剃度。後來,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穿這種衣服了,這種衣服就成了出家人的專用,一種標志。我認爲,穿僧衣有利于修行,有利于保持一個出家人的僧相,有利于衆生種福田。因此,僧衣應該保留,不要再改。一改就會面目全非,那時我們每一個出家人都會成爲佛教的邊緣人物。在來河北來以前,我也是一個佛教的邊緣人物,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不上殿,不坐禅,一天到晚跟一般工作人員一樣。因爲處在僧團外邊,所以那幾年,我很清淨,住在那裏從來沒有人找我。現在不行了,因爲現在我處在僧團裏邊,是一名真正的出家人,所以人家有問題就來找你請教,那是必然的。

  佛學院主要是要培養教職人員。教職人員就是有僧格的出家人。他出來以後可以在教會工作,但是不能長期在教會工作。長期在教會工作,那樣會造成他脫離僧團。從當沙彌時就開始學的五堂功課,經過幾年的在教會工作,什麼都忘了,那是很慘的。所以,在教會工作的人要經常和在僧團裏工作的人輪換。在僧團裏工作一段時間,再在教會裏工作一段時間。最好是教會和佛學院都不要脫離僧團。這樣有利于保持僧團的純淨,有助于僧團樹立良好的形象。生活在僧團裏的每一個成員,時時刻刻都處在大衆的攝受之下,這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僧團。

  總之,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自覺地奉行僧衣、素食、獨身這樣一個傳統,自覺地融入僧團。這樣,佛教的自身建設就有了保證。

  製戒十利(1999年12月29日)

  昨天我們講到,佛法的住世要依靠僧團,依靠一個清淨的僧團。而僧團的清淨又是依靠戒律來維持的。佛陀剛建僧團的頭十二年,僧團基本上是清淨的,只有一個總的原則,叫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並沒有其它的具體條文。十二年以後,僧團內部的人員複雜了,情況也複雜了,于是就不斷地有了各種過失的發生。正因爲僧團內出現了犯戒行爲,所以佛陀才決定製戒。

  佛陀製戒有十大原則,也就是說製戒有十種好處,稱之爲製戒十利。這十條原則是:

  第一條是“攝取于僧”。製戒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爲了使每一個出家人都能處在佛陀和大衆的攝受之下,同時相互攝受,于僧團中和合共住。所以叫攝取于僧。

  第二條是“令僧歡喜”。製戒不是爲了約束大家,而是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遵循,從而能夠歡歡喜喜、高高興興地住在一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章可循,所以大家都歡喜。守戒不是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叫令僧歡喜。

  第叁條是“令僧安樂住”。 僧團有了戒律,一切都按照戒律來做,衣食住行都有了保證,大家都依戒而行,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就和諧了,不會産生矛盾,相互之間不會有什麼幹擾,所以能夠安樂共住。比如,戒律中講,僧團要“有食有法”,才能安樂住,無食無法,就不可能安樂住。肚子餓了要吃飯,沒有飯吃怎麼能安樂呢?吃飽了飯,光是飽食終日,沒有佛法的利益,也不能安樂。所以還必須有佛法的利益。如果沒有佛法的利益,沒有法樂,出家人就跟世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第四條是“難調者令調”。有一些人不好管教,佛陀時代也有這種現象。佛陀製戒有一條原則,就是爲了借大衆的力量來調服那些難調的人。你既然做了比丘,你就得遵行作爲一個比丘的行爲准則。有了戒律,大家都按戒律來辦事,你也必須按戒律行事,這樣難調伏的人也就調伏了。

  第五條是“慚愧者得安樂”。那些難調伏的人肯定是在身、口、意叁業方面有過失。有了過失怎麼辦呢?如果你犯的是可忏悔罪,你可以通過忏悔重新獲得安樂。如果犯的是不可悔罪——四根本罪,那就只好把你擯出僧團,以保持僧團的清淨。

  第六條是“未信者信”。前面幾條,都是針對僧團本身來講的,從第六條開始,講僧團怎樣才能起到教化作用。僧團清淨了,有了一個良好的形象,那些沒有接受過佛教教化的人、對佛教沒有信仰的人,就有可能因爲看到僧團的莊嚴形象,從而歸信佛教。這就叫未信者信。

  第七條是“己信者令增長”。對佛教已經産生信仰的人,因爲僧團清淨,能夠攝受大衆,他們的信仰就會因此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提高。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僧團有了良好的形象,對社會、對信衆,就會産生良好的影響。這兩條是作爲一個僧團、寺院,對外弘法的一個根本目的,也是我們佛教對社會産生教化作用的中心任務所在。佛教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要“淨化人心,提升道德”,使社會能夠安定團結,使每一個人能夠在道德的原則下生活。如果你是一個具備了信仰的人,你肯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能安分守己的人。所以說,“令未信者信,令己信者增長”,是寺院對外弘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八“斷現在有漏”、第九“斷未來有漏”,這兩條是講我們僧人通過自行化他所獲得的果證。斷現在有漏,就是“現證涅槃”。我們修行,不是要等到遙遠的未來才得到受用;而是在修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當下都得到受用,這就叫斷現在有漏。就是說,我們的心心念念不要漏失在生死苦海中,不要漏失在叁界之內。所謂“斷未來有漏”,是說一期生命終結之後,你能夠有把握“不受後有”。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極果。如果從菩薩的精神來講,就是你證得了涅槃,又不住涅槃,能夠分身百界,教化衆生。這是講修行所得的結果。

  最後一條是“令正法久住”。這是一個總綱,也是最終目標。有了前面九個方面的功德利益,才有最後的所謂“令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包含了上面的那些內容。能夠根據上面的那些內容使僧團如法如律的運作,這本身就是正法住世的表現。

  通過上面的這十條,佛陀把自己製定戒律的苦衷和盤托出來了。我們今天的人要好好地接受佛陀的諄諄教誨,根據戒律的精神,把僧團建設好。製戒十利雖然主要是針對出家的比丘而言,但其精神對于在家衆也適用。製戒十利提示了佛陀製戒的目的,這對我們明白戒律的精神、准確地把握戒律是非常有幫助的。理解了十利,我們就不會再嫌戒律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束縛。佛陀製戒約束我們的目的不是爲了增加我們的煩惱,而是要我們歡喜,要我們安樂,要我們能夠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要使正法久住,從而教化一切衆生。這也是僧團運作的一個基本目標。

  回答問題(上)(1999年12月30日)

  問: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裏面提到,老和尚在談到老參用功的難處時說,“有覺有照,不免生死;無覺無照,又落在空亡”,這句怎麼理解?

  答:這個完全是功夫上的話。覺好比是一盞燈。照好比是那盞燈發出來的光。覺是體、照是用。有覺有照,爲什麼不免生死呢?因爲你還是在有心用功,還沒達到無心用功的境地。因爲有心用功,所以不免有失去覺照的時候。失去覺照的那一刻,就是生死。生死是念念進行的,並不只是一期生命終了之後才有生死。

  爲什麼說無覺無照落在空亡呢?無覺無照,是說你坐在那個地方空心靜坐,心中雖不起念頭,但是心裏卻並不清楚明白,而是處于一種渾沌的狀態。宗門中把這種無覺無照的狀態叫做“無事甲子”。處在無事甲子裏邊,好象是輕輕安安地坐在那裏,但是,心裏不是曆曆孤明的,所以它是一種空亡。

  不僅參禅要避免這種狀態,念佛也是如此。念佛的時候,如果提不起覺照,黑漆漆的,沒有光明,雖然佛號不停,但做不到曆曆孤明。那就是在空亡。空亡既不同于昏沈,又不同于定境。它是那一種蒙蒙昧昧、沒有覺照的狀態,似乎是很輕安,但實實在在地是處在一種黑窟窿裏面、暗室裏面,這裏面沒有光明,沒有智慧,沒有覺照,只有頑空之定。

  問:請講一講老和尚的行化事迹。

  答:和老和尚一生教化衆生的事迹很多,要在這樣一個很短的時間裏講清楚確實很難。去年禅七我專門講過一次,也是大略而已。

  今天年剛好是老和尚圓寂四十周年。江西有位姓何的先生,寫了一本《虛雲和尚傳記》,准備出版,要求我給這本書寫一篇序言,我一再推辭,還是推不掉,最後我只好勉強湊了幾句話,一來對傳記的出版表示祝賀,二來也算是對虛雲老和尚圓寂四十周年的一個紀念吧。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主要是歌頌老和尚的人格和功德。

  幻海浮雲四十年,叢林猶見一燈傳。

  铮铮鐵骨中流柱,霭霭慈容苦海船。

  絕世風規承往聖,彌天願力起時賢。

  春秋百年無究事,字滿虛空未足宣。

  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他的功德可以說是無量無邊。你就是把字寫滿虛空,也不足以把他的功德說完。老和尚的爲人,是铮铮鐵骨,象鋼鐵樣硬梆梆的。說話、做事一個釘子一眼。不會說那些不負責任的話,不會做不負責任的事,不會出賣佛教的利益去逢迎世俗。所以說他是铮铮鐵骨,是我們教團裏的中流砥柱。他一生所經曆的這些事情,都體現了他這樣一種偉大的人格。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非常慈悲的人,他就象苦海中的舟航,對衆生充滿了無限地慈悲,所以說他“霭霭慈容苦海船”。

  我想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老和尚在雲門寺的時候,那時的生活特別困…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