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 慧

  (1999年12月22日-2000年1月11日)

  起七法语(1999年12月22日)

  正是人间新世纪,赵州结七启禅轩。

  尽抛身外千般事,究取寰中万物元。

  七尺单前调意马,三条椽下制心猿。

  脊梁竖起参将去,水尽山穷悟本源。

  今天是赵州祖庭柏林禅寺第八届禅七法会起七之日。常住成就大众,于三七日中,放下万缘,结七参禅,专究己躬大事。在此期间,禁语专修,心不随缘,意不染尘,识不著境,心心念念,咬住一句话头,不起第二念。昼参夜参,一定要在此三七日中,见个分晓!虽然如是,即今起七一句,应如何荐取呢?

  举起吹毛剑,群魔彻骨寒。

  一念万年去,要透赵州关。

  起!

  信“自性即佛”是参禅的首要前提(1999年12月22日)

  这次禅七法会,刚好在千年世纪之交,可以说是一次跨世纪的禅七法会。我们大家有幸在祖师身边、在这个古老的禅宗道场参加禅七,这因缘真是千生难遇,万劫难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起精进勇猛之心,珍惜这难得的时节因缘,不要辜负祖师的教诲。赵州和尚留给我们的财富,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他老人家留下的深刻思想和禅的意境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前几天,我们接待了越南佛教代表团。当他们走到赵州塔前,知道这座塔就是赵州和尚的舍利塔时,他们说他们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赵州和尚对他们来说,太亲切了!他们中有位居士,是位佛学专家,他曾经把有关赵州和尚思想的《无门关》这本书译成越南文。对外国人来说,赵州和尚真是高深莫测,仰之弥高,赞之弥坚;而我们天天住在祖师身边,如果感受不到这种希有难得的因缘,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在佛教界,赵州和尚是一位万众仰望的大禅师。赵州和尚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禅,就是他的无字公案。我们要参禅,就必须根据赵州和尚的开示去做,遵行不渝。赵州和尚强调,我们每一个人要相信自己就是佛,不要心外求佛,也不要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无别佛,心外无别法,心外了无一物。我们参禅首先要相信这个道理,相信这个事实。赵州和尚是过来人,他是在亲自走过一遍之后才把他所经历的和所证得的和盘托出,点点滴滴告诉我们。

  现在的人参禅,有一个大的障碍,就是不能相信自己是佛,不肯承当自己就是佛;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肯认真地反省自己,不肯按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知道也不敢去面对自己生命中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敢于承当的话,就像佛那样来要求自己,就像赵州和尚那样来正视自己,请问,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办好,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不能解决,还有什么无明烦恼我们不能放下?

  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自己的本心当下就是佛这个道理,是我们学佛参禅的人最关键的一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惜,我们不能自觉自肯,不肯真正承当。假如我们能够自觉自肯,那就是大事了毕。在不能自觉自肯的情况下,古人别开一面,给后人很多方法,比如叫我们提起一个话头,用来对付昏沉掉举、无明烦恼、妄想杂念。如果能够做到在二六时中,点点滴滴,直提正念,再没有第二念,也没有要参禅、要了生死、要开悟、要成佛作祖这样的念头,那必定能够打破生死。

  为什么连要参禅、要了生死、要开悟、要成佛作祖这样的念头也不能有呢?因为你悟的是“无所得”,而不是重新得到什么,因此你没有必要将心求悟、将心待悟;你只须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去,不生第二念,自然有归家的一天。好比回家,你只要不停地向着家乡迈步就可以了,你不用再想我要回家这件事情,想了也只会分散我们的精力,妄上加妄,无助于我们纯一不二地用功。

  古来的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参公案,或者参“无”字,或者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者参“念佛的是谁”,要抱定一个话头,死死地咬住不放。古人有一个比喻,参话头到了纯熟阶段,好比狗子咬到了热糍粑,想吐舍不得吐,想咽咽不下去。那是个什么滋味?在这个时候,还有没有第二个念头?不可能有第二个念头。它只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吃掉这个热糍粑。参话头也要这样,死死咬住它,不要让任何私心杂念、无明烦恼介入其中。这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专注”。不专注,工夫就不能上路,就不能做到“清明”;没有清明,也就没有“绵密”了。我曾反复讲过,“专注、清明、绵密”是我们用功的诀窍。这是用功的要领。掌握了这个要领,你看任何话头,包括数息、观心、持咒,统统都用得上。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也具足像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大德那样的智慧和功德。在见地上能够和佛祖看齐,在工夫上逐步达到专注、清明、绵密,这样开悟才有希望。

  如何对治修定过程中的基本障碍(1999年12月23日)

  初习定者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关与开悟中的三关相比,是最起码的基本功,所以称之为“小三关”。

  了生死的第一步就是要修定,而盘腿子又是修定的第一步,腿子盘好了才有机会入定。学佛的人既要能讲,又要能坐。如果光能讲,却坐不得,或者刚上坐不久,就不停地换腿子,那样说得再多也不能服人。所以要学以致用,说到做到。这二十一天,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想尽办法过好腿子关。大家可以从数呼吸开始。数呼吸既能帮助我们调柔身体,又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入定。这个方法很好,以往讲得很多,这里就不多讲了。

  腿子这一关,年轻的出家人要下苦功夫练,一定得过。如果出家几年了,刚上坐不久,腿子就像煎烧饼一样,翻来覆去地来回摆弄,僧相全无,那就不好看了。要想到你自已以后也要管理寺院,也要做一方化主,也要带领大众参禅打坐,如果现在不下苦功,将来后悔恐怕来不及了。现在有人管着你,尚且不肯吃苦,将来没有人管你的时候,你就成了“老油条”一个。现在有人管,如果你服管,愿意跟常住配合,扎扎实实地做功夫,将来就可以成为一个法器;那个时候,因为你僧相具足、有学有修,能为人做表率,不管你走到哪个寺庙,都会有人拥护你、支持你。如果你只是会双片嘴皮,腿子盘不起来,“写不出来、唱不出来、说不出来、做不出来”,你就没有威信可言。所以刚出家的师父一定要在这个禅七期间,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不放逸。

  在这个五浊恶世,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我们还能够有这样一块安静的地方打坐,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

  在修定的时候,除了过好腿子这一关外,还有两关需要过,那就是要对治昏沉和掉举。关于这个问题,讲得最清楚、最具体的,莫过于永嘉大师。他用了四个字来说明如何对治昏沉和掉举,那就是“寂寂惺惺”,或者说“惺惺寂寂”。所谓寂寂,就是天台宗讲的“止”;所谓惺惺,就是天台宗讲的“观”。也就是说,要用止、观二门来对治昏沉和掉举。

  用惺惺寂寂来说明止观,很形象、很生动,也很容易把握。寂寂对治缘虑。寂寂就是止,就是定,缘虑就是妄想,因为有妄想,就有思虑。惺惺对治昏沉。惺惺就是观,就是慧。惺惺寂寂,实际就是六祖大师讲的定慧等持、定慧不二。

  要做到惺惺寂寂,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可用。其中,历代大德用得最多、讲得最多、也是最容易把握的,莫过于数息。数息二字,包括了惺惺和寂寂。息的作用偏重在寂,数的功效偏重在惺。我们把惺惺寂寂用在数息上,就可以既能对治昏沉,又能对治散乱(缘虑)。数息这个法门,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曾经使用过的一种方便,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修一切禅定所必须使用的一个共同法门。世间的四禅八定,开始也以数息作为基础。大家不要小看数息这件事,真正把它运用好了,功效大得很。

  数息就是从一数到十,让数字数得清清楚楚,让息的出入也都清清楚楚,一点也不模糊。如果模糊了,数到中间数不清楚了,不知道是数到五还是六,这个时候,你不妨又从一开始数,一定要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数息可以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逆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顺数比较容易,逆数却比较难。年轻的人用逆数可能见效快些,而上了年纪的人顺数可能更适合一些。

  当然,数息的方法有很多,并且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开始可以出、入息都数;有的说,出、入息只要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了,或只数出息,或只数入息。从大多数著作以及个人的一点体会来看,我觉得,在心乱或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不妨出、入息都数,这样强化训练自己的念力,意念就能够比较容易分明。如果你妄想比较少,心已经纯熟了,这个时候,为了使心不致于太劳累,那就只数出入息中的一种就可以了。

  数出息和入息,究竟哪种更好呢?一般以数出息为好。无论从我们的习惯,还是从对身体的帮助来说,数出息的功效比较显著,它可以把我们身内的许多疾病带出来。在数呼吸的时候,不要让呼吸太急促,好像扯风箱一样,那样会越数越累。要做到深、细、长。深,就是气要深到丹田;长,就是出入息之间的时间距离要长,也就是要缓慢;细,就是要柔和,没有声音。息有四种相:风、喘、气、息。前三者是不调相,只有后者才是调相。不能数风,不能数喘,不能数气,必须数息。

  数息既然是修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的共同方法,那么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有什么区别呢?主要是看发心,看你发的是人天心,还是二乘心,或者是大乘心,以发心来区别有漏无漏、世出世间禅定。

  修定就是修对治。修对治要掌握一个适当的方法。如若不然,坐在那儿一点用也没有。如果坐在那里,老是想着腿子疼,或者听外边工地上的…

《己卯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