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7

  ..续本文上一页思是说,无位真人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我们日常的一切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是这位无位真人的表现。这个无位真人是什么呢?如果勉强给它命名,那就是佛性。根据教下的讲法,我们要把我们每个人的众生性剥好多层皮,剥到最后,才能见到佛性。而临济禅师从不二出发,把佛性和众生性,把无位真人和有位凡夫看作是一回事。他认为离开了众生,也就没有佛可言。离开了众生的当下,佛在哪里呢?所以说,他更直截了当地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本源揭示出来了。

  自性佛的观念在《六祖坛经》里一再被提出来,而临济禅师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了。临济禅师还提出另外一个观念,就是“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什么叫立处呢?立处就是当下。就是说,离开了当下,没有真理可言。当下就是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或者说佛性,没有须臾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而不识,用而不知,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天天都在用,时时刻刻都在用,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它,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众生的迷惑。所以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就是要当下指示给你看,让你当下把它承担起来,这样你自己当下就是佛。你如果敢当下承担的话,那你的生命就升华了,你就会用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用佛的心怀来改变你个人的那种众生心怀。直指就是不偏不倚,就是一针见血。直指的目的就是要见性成佛。那么,什么是性?什么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是心。离心无性,离性无心。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立地成佛!你也许会怀疑,成佛就那么容易吗?成佛要说容易,容易到了极点,弹指之间就能进入极乐国土。要说不容易,那也是深不可测,不见浅深,让你摸不着头脑。 立处皆真或者说立处即真,这个道理是非常彻底的,也是非常透彻的,道出了禅宗的特色。几乎所有的祖师语录都是在发挥这个观点。禅宗的祖师在验证学人的时候,也是根据这个观点来设立机关。

  那么,是不是说临济祖师就认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立处见真,就了事了呢?是不是说你真正当下承担了,明白了,就完事了呢?就像临济禅师在大愚的指点下忽然说出:“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原来黄檗的佛法也就是如此呀),那么这以后怎么办呢?这就是我刚才给各位谈到的,要好好去保任。什么是保任呢?曹洞宗的曹山本寂禅师讲:“如经蛊毒之乡,不得沾着一滴水。”这种保任的功夫,可以说比二百五十条戒,比一千条、一万条戒,还要严肃得多。只此一句话,戒、定、慧三学全在其中矣!所以我们如果真能按照禅宗的办法去修、去证,那必定是戒、定、慧三学具足。有人问祖师:“如何是戒、定、慧?”祖师们大都说:“我这里无此闲家具。”为什么说无此闲家具呢?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戒、定、慧,因为他们不是按照这个次第去修,他们是一念具足戒、定、慧,他们的方法比次第去修更直接、更彻底。

  关于悟后起修的问题,临济祖师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偈子,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看过或读过它,但并不一定真正重视了它。这首偈子是:“临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四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临流不止”,是说我们在证悟以后,内心的微细念头,潜意识里面的那些善念、恶念和无记的念头不停地生起灭去。“问如何?”意思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它们呢?“真照无边”,就是说我们要用最坚锐、最彻底的智慧去观照它们。“说似他”,是说我就把这个方法告诉给你们。“离相离名人不禀”,自性是即没有“相”、也没有“名”的,所以人们很不容易把握它。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要千万注意啊,注意什么呢?他用了一个比喻,“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就是吹毛剑,把秋雁毛朝剑口上一吹,毛就断了,说明剑非常锋利。利剑好比我们的智慧,任何微细的念头只要一升起,我们就要用智慧毫不留情地去斩断它。即便剑非常锋利,用过之后还是要及时地去磨,比喻我们开悟以后,仍然要时时提起觉照,而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这就我们常说的保任。保任是修行的一个重要阶级。开悟之后,你还必须经常使用自己的智慧,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进行观照,不令间断,一定要让它打成一片。临济祖师虽然有时诃佛骂祖,但他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在对待自己内心世界的潜在意识方面,他是秋毫也不肯放过。 

  临济禅师这一支法脉之所以能够铺天盖地留传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它还是这样深入广大信众之心,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临济禅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禅宗所有祖师的重视,也一直受到学术界、文化界的重视。日本的一些学者说六祖以后,中国出了两位最有名的大禅师,一位是赵州和尚,一位是临济祖师。这二个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他们的禅风各不相不同,有学者研究说,赵州祖师是老婆心切(年长的老奶奶一般都对家里所有的人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和放心不下,这是一种我们经常可以体验到的慈悲的风格),而临济禅师就象是大将军冲锋陷阵一般,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法不立,充分体现了佛家的最高智慧境界。两位禅师,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共同形成了我们河北古代禅风的特色。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将来如果有兴趣,可以慢慢地读一读这两位祖师的语录,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地了解这两位祖师对我们中国佛教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可以了解我们修复兴柏林寺的真正用心所在。这两位祖师足以代表我国佛教的最高成就,因为他们把佛法人格化、生活化了。

  我今天收到人家寄给我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位荷兰学者写的。书的题目很具有挑战性,叫做《佛教征服中国》。内容写的是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中国佛教的状况(即庐山慧远大师以前的中国佛教)。为什么说是佛教征服了中国呢?实际上应该这样说,佛教在化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化了。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外国人会用题目,用了这个题目,这本书成了一本畅销书。翻译过来以后,在中国现在也成了畅销书。很厚的一本,大概有三十多万字。我不是向各位推荐这本书(当然这本书你们将来也可以看),我只是想借此提醒各位:佛教对于人间、对于人类、对于社会,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精神。现时代,要让佛教继续具有化中国的能力,就必须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我曾经在一次世界性宗教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佛教的现代化和化现代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因为中国当前至少有一亿人在信佛,佛教至少要教化这一亿人,要让这一亿人思想净化,心灵净化,真正具有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具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这对国家和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假如这一亿人都成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这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多么重大的作用呀!佛教是一种教化,是一种具有救世情怀的世界性的宗教。佛教所提出的庄严国土、利落有情的口号在今天仍然有用。作为一名正信的佛教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把佛教的这种活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四禅八定(1999年1月10号)

  我们曾经把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几种。这几种禅都离不开四禅四定。什么是四禅?四禅是怎么引发的?怎么才能到达四禅的境界?这些问题都应该弄清楚。进入四禅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诃五欲,弃五盖。所谓五欲,就是六尘中的前五尘,即色、身、香、味、触。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五欲是诱惑我们身心、使我们沉溺其中的一种障道力量,它使我们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来修定。修定之前,要深刻地认识到五欲对于修定所产生的危害,从而将它们彻底地排除掉。五盖也是我们修习禅定的一种障覆力量,好比我们呆在一个封闭的水泥屋子里,视线被遮住了,无法看到月亮,五盖就像这个水泥屋子,若不把它除掉,你的禅定、智慧就根本无法显露出来。

  大家都知道,欲界是没有禅定的,只有到了色界、无色界,才有禅定。欲界只有一种定,那就是要发初禅的时候,有一种未至定,或者叫未到定。未到定是进入四禅定的一个门,或者说是一个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很短。根据南传佛教的讲法,这个阶段最长只有三刹那,一般是一刹那。四禅的体是什么呢?就是心一境性,这是四禅所共有的。在进入四禅的时候,每一禅的开始都有一个未到定。正式进入四禅,那就叫根本定。经书上说:正受初禅的时候,言语止息;正受二禅的时候,觉观止息;正受三禅的时候,息心止息;正受四禅的时候,出入息止息。这四个止息就是我们验证自己是否进入了四禅的标志。以上是对四禅的概括说法,实际上,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一些特别的状态,在经书上被称作支分。刚才提到的心一境性,四禅中的每一禅都有这一支。初禅除了心一境性之外,还有四个支分:寻、伺、喜、乐。具备了这五个条件,就算进入了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就是远离五欲、五盖而生起喜乐。

  寻伺本来的意思是觉观。寻是心的粗分别,伺是心的细分别。寻就是找到处所,伺就是安住于所找到的那个处所。寻伺不是胡思乱想,它是善分别,不是恶分别;或者说它是善觉观,不是恶觉观。静虑以慧为体,让你的智慧安住在似出似进的善法因果上,这就是寻伺。喜乐是由于寻伺善法、安住善法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情。总的来说,初禅的境界有寻,有伺,有喜,有乐,还有禅定。刚才是说从欲界进入初禅,未到定是一个门。未到定的时间很短,未到定是欲界的定,是进入初禅的前阶段。进入了初禅,就进入了色界。

  二禅具备四个支分,也就是四个条件:内等净、喜、乐,再加上心一境性。内等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内心达到了一种平等清静的状态。正因为内心有一种平等…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