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得向思想意识处忖度,……一共讲了八个“不得”。总而言之,这个“无”字,就是要把所有的对立面全部抛开,一切的一切都不对,一切的一切都否定了,那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稍后,又有一位慧开禅师,他专门写了一本解释禅宗公案的书,叫做《无门关》。他以“无门关”作为题目,作为这本书的纲领,可见他对这个公案的重视。这本书收了四十八个公案,每个公案有一首偈子,用来评颂公案的要点。他颂“无门关” 这个公案的偈子,我们很多人都会念,那是一首最美妙的诗,叫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间的好时节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平常心。一年四季的美景收不尽,只是因为我们心闲不下来,闲事太多,所以我们无法享受这个美景,不能享受人间的好时节。我们总是累呀累!苦啊苦!在这当中度过一年365天,连片刻的好时光都没有享受过。为什么呢?心头的闲事太多!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我们参禅用功能够这样,有什么难呢?当下即是。所以古人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目标。关键是看我们心头的闲事能不能放得下。如果我们心头闲事放不下,人间就是苦难的人间,就不是好时节。所以禅宗的道理、禅宗的思想、禅宗的意境,你要是领会了一点点,你就能受用不尽!
今天,日本的和尚,韩国的和尚,还有欧美的和尚都知道“无门关”是什么。日本的那些禅宗寺院,总是在挂着一个牌子,每个星期有讲座,讲中国禅宗的语录,有的地方挂着“临济语录提唱”,有的地方挂着“无门关提唱”,也就是临济语录或“无门关”的讲座。现在,中国的和尚有的不知道临济语录、“无门关”,这是个问题。所以说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现在是禅风扫地。
前年,我到匈牙利,到他们自己办的一所佛教学校去参观,那是洋人办的一所佛教学校,少男少女都在那里学佛教,课桌上放着一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无门关”。课本是他们根据英文翻成匈牙利文的。我当时看到这本书后,真是感慨至极!我们中国谁把“无门关”作为课本?老早封尘在大藏经里,置之高阁无人理会了。
昨天,我说到日本禅宗无论是临济宗、黄檗宗,都推崇《无门关》这本书,都推崇赵州“狗子无佛性”这个“无”字公案。他们写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书,来研究这个“无”。因为只有赵州和尚用这个“无”字来概括了禅,把禅的思想推向了顶峰。目前我们中国佛教还有谁去理会这个呢?这都是日本有名的大禅师、大学者说的话。今年和去年两次到我们这里来的那位福岛庆道长老,他有一本开示录,题目叫《禅是无的宗教》。我们身在赵州,天天住在赵州,我们如何把赵州这一支佛法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实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调呼吸:专注、清明、绵密(1999年1月8日)
第一个七的时候,我曾经建议大家数呼吸的时候,数出入息,出息数一,入息数二,这样循环往复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从第二个七开始,我要求大家只数入息,这样会使我们数息的层次提高一步,我们的定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增长。在数息的时候,数入息可以,数出息也可以。按一般的经验,数入息比较容易,数出息比较难。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检验。为了便于大家能够真正掌握数息的要领,今天我想专门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前三相是息不调相,后一相是息调相。这四相都叫做息,因为层次不同,有调与不调的区别。风相就是息在鼻中出入有声;喘相就是息在鼻中出入结滞不顺畅;气相是说息在鼻中出入很粗,不那么微细;息相和前三种相反,它排除了守风之散、守喘之结、守气之劳,出入息的时候没有声音,顺畅不结滞,绵绵密密,若存若亡,不涩不滑,这就是息之调相。按天台止观的讲法,“守风则散”(我们的呼吸处在风相的时候,心是散乱的),“守喘则结”(呼吸处在喘的阶段,那么气息就会结滞不顺畅),“守气则劳”(守气容易疲劳,心神不能真正宁静下来),“守息则定”(呼吸调到了息相,我们就心神安定)。
在数息的时候,先要把息调整到息相,避免不调相。有时我们会昏沉,有时妄想会特别多。昏沉特别重的时候,或心里特别抑郁的时候,可以把意念稍微往上提一提,但绝不能提到头顶,只能提到鼻端而止,同时注意不能久住鼻端。久住鼻端,一是会上火,二是会引起心的浮动。假设我们心浮动起来,如同俗语所说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就叫掉举(所谓掉举,就是掉下去又拉起来,意思就是妄想特别多)。掉举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应该把守息的意念慢慢地转移到丹田,但不要再往下移。如果再往下移,又会出现昏沉。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心状态来调息、调心,或把意念专注在鼻端上,或放在丹田上,也可以在这个区域来回移动。当然,如果你的心定得很好,息也守得很好,这时可以把你的专注力长久地安住在一个地方。你的专注力如能长久地安住于一处,静而不乱,你的定力就能增强。
你们在学习打坐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讲的六个字:专注、清明、绵密(所谓绵密,就是打成一片)。我们要时时刻刻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功夫,观照自己的心态。专注的诀窍是什么呢?就是心一境性,就是把意念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而且要让这个目标完全独立起来;这就好像我们打坐的姿式,不靠左不靠右,不靠前不靠后,端端正正。我们的意念也是如此,也要端端正正地独立起来,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不续前,不望后,历历孤明,观照当下一念。”我们经常讲要忏悔,在教理上,忏悔就叫作“断相续心”。不续前,就是你的妄想打过以后,不要再去想它;不望后,就是要专注在当前一念,后一念就不要去管它。时时刻刻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能把心孤立起来;心孤立起来了,妄想就减少了。这是一种入门的方法。当然这还不是修行的究竟,不过第一步必须这样走,第一步走好了,第二步才有基础。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在你不思前也不思后的当下,这个时候你在何处?你的念头是什么?当下这个时候,当下这一念,就叫“正与么时”。你所要观照的就是当下这一念。
“正与么时”,这是唐代的一个土话,我以为可能是湖北的土话。六祖在黄梅得法,后来遇到惠明上座,他当时用了这句“正与么时”,以后这句话就用得特别多了。可见当下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刻,是真正能够找到你的生命在什么地方的唯一时刻。所以要做到专注,说说很容易,真做起来绝对不是简单的事,至少要用十年、八年的功夫。
能够专注,数呼吸就能数得很清楚,但这时可能会出现疲劳,一疲劳,数呼吸就会数得不那么清晰了:该数出息的时候,数了入息;该数入息的时候,数成了出息;该数一的时候,却跑到二上去了。这种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尽可能让自己保持专注、清明。在专注、清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是要达到绵密,也就是打成一片。功夫只有真正打成片了,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漫谈临济禅与保任(1999年1月9日)
学禅宗的一定要对禅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特别是对禅宗所说的禅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中国的禅宗和印度传来的佛教有联系,但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是把佛教的思想真正地落实到了平常日用当中。它不是一种理论,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我们人格的整体。这是禅宗的禅最主要的特征。禅是活泼泼的,不可以逻辑去推理它,也不可以用理论框架去架构它,这些对于禅宗的禅来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说中国的禅宗是一个崭新的东西,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发挥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主体性、自觉性。
禅处处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依赖他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改造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生命。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在内,禅宗觉得,一切文字执着对于真正发挥人类的主体精神来说都是一种障碍。我们把唐末一直到五代、北宋这个时期的禅宗语录打开来看看,或者把《景德传灯录》好好地咀嚼一番,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精神。为什么禅宗要呵佛骂祖呢?因为如果你过份地执着佛言祖语,它就会成为我们发挥主体精神的一种干扰、一种障碍。所以禅宗就是要把佛见、法见等都扫除干净,这样我们自己的主人翁才能够真正显露出来。这样的思想在临济禅师那里体现得最彻底、最突出。临济祖师的语录没有多少,但是他却把当时的佛教大骂一通。他以这种方式,就是要让我们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把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东西挖掘出来。所以他要痛打一切执着,把一切知见都扫除掉。
临济祖师在南方得法,但没有在南方弘法,而是到河北正定这个地方弘法。他的语录上讲:“有一废院,名临济院。”这个寺院是在东魏时期开创的。他老人家就捡了这么个地方住下来。住的时间不很长,接着发生了战乱,寺院就毁掉了。后来,有一位将军,把自己正定城里的旧宅布施给了临济禅师,临济禅师还是以临济院的名字命其所居,那就是现在临济寺这个地方。临济寺的旧院就在滹沱河的旁边。尽管我们现在还念禅偈“滹沱弟子,祖运真传,”但现在的临济寺离滹沱河还是相距很远的。
临济语录里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无位真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真正的人(而实际上我们现在都是虚假的人),那么这位真人究竟在那里呢?这个真人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你却一刻不曾离开过它;你可以接近他,可以和他融为一个整体,但你无法给它定位,所以说是无位真人。临济禅师经常在上堂的时候讲:“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面前放光动地!”这句话的意…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