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得向思想意識處忖度,……一共講了八個“不得”。總而言之,這個“無”字,就是要把所有的對立面全部抛開,一切的一切都不對,一切的一切都否定了,那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稍後,又有一位慧開禅師,他專門寫了一本解釋禅宗公案的書,叫做《無門關》。他以“無門關”作爲題目,作爲這本書的綱領,可見他對這個公案的重視。這本書收了四十八個公案,每個公案有一首偈子,用來評頌公案的要點。他頌“無門關” 這個公案的偈子,我們很多人都會念,那是一首最美妙的詩,叫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人間的好時節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平常心。一年四季的美景收不盡,只是因爲我們心閑不下來,閑事太多,所以我們無法享受這個美景,不能享受人間的好時節。我們總是累呀累!苦啊苦!在這當中度過一年365天,連片刻的好時光都沒有享受過。爲什麼呢?心頭的閑事太多!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果我們參禅用功能夠這樣,有什麼難呢?當下即是。所以古人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人人都可以實現的目標。關鍵是看我們心頭的閑事能不能放得下。如果我們心頭閑事放不下,人間就是苦難的人間,就不是好時節。所以禅宗的道理、禅宗的思想、禅宗的意境,你要是領會了一點點,你就能受用不盡!
今天,日本的和尚,韓國的和尚,還有歐美的和尚都知道“無門關”是什麼。日本的那些禅宗寺院,總是在挂著一個牌子,每個星期有講座,講中國禅宗的語錄,有的地方挂著“臨濟語錄提唱”,有的地方挂著“無門關提唱”,也就是臨濟語錄或“無門關”的講座。現在,中國的和尚有的不知道臨濟語錄、“無門關”,這是個問題。所以說牆裏開花牆外香,我們現在是禅風掃地。
前年,我到匈牙利,到他們自己辦的一所佛教學校去參觀,那是洋人辦的一所佛教學校,少男少女都在那裏學佛教,課桌上放著一本書,封面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無門關”。課本是他們根據英文翻成匈牙利文的。我當時看到這本書後,真是感慨至極!我們中國誰把“無門關”作爲課本?老早封塵在大藏經裏,置之高閣無人理會了。
昨天,我說到日本禅宗無論是臨濟宗、黃檗宗,都推崇《無門關》這本書,都推崇趙州“狗子無佛性”這個“無”字公案。他們寫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書,來研究這個“無”。因爲只有趙州和尚用這個“無”字來概括了禅,把禅的思想推向了頂峰。目前我們中國佛教還有誰去理會這個呢?這都是日本有名的大禅師、大學者說的話。今年和去年兩次到我們這裏來的那位福島慶道長老,他有一本開示錄,題目叫《禅是無的宗教》。我們身在趙州,天天住在趙州,我們如何把趙州這一支佛法很好地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實在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調呼吸:專注、清明、綿密(1999年1月8日)
第一個七的時候,我曾經建議大家數呼吸的時候,數出入息,出息數一,入息數二,這樣循環往複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從第二個七開始,我要求大家只數入息,這樣會使我們數息的層次提高一步,我們的定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增長。在數息的時候,數入息可以,數出息也可以。按一般的經驗,數入息比較容易,數出息比較難。這一點大家可以自己檢驗。爲了便于大家能夠真正掌握數息的要領,今天我想專門就這個問題談一談。
息有風、喘、氣、息四種相。其中前叁相是息不調相,後一相是息調相。這四相都叫做息,因爲層次不同,有調與不調的區別。風相就是息在鼻中出入有聲;喘相就是息在鼻中出入結滯不順暢;氣相是說息在鼻中出入很粗,不那麼微細;息相和前叁種相反,它排除了守風之散、守喘之結、守氣之勞,出入息的時候沒有聲音,順暢不結滯,綿綿密密,若存若亡,不澀不滑,這就是息之調相。按天臺止觀的講法,“守風則散”(我們的呼吸處在風相的時候,心是散亂的),“守喘則結”(呼吸處在喘的階段,那麼氣息就會結滯不順暢),“守氣則勞”(守氣容易疲勞,心神不能真正甯靜下來),“守息則定”(呼吸調到了息相,我們就心神安定)。
在數息的時候,先要把息調整到息相,避免不調相。有時我們會昏沈,有時妄想會特別多。昏沈特別重的時候,或心裏特別抑郁的時候,可以把意念稍微往上提一提,但絕不能提到頭頂,只能提到鼻端而止,同時注意不能久住鼻端。久住鼻端,一是會上火,二是會引起心的浮動。假設我們心浮動起來,如同俗語所說的“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這就叫掉舉(所謂掉舉,就是掉下去又拉起來,意思就是妄想特別多)。掉舉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應該把守息的意念慢慢地轉移到丹田,但不要再往下移。如果再往下移,又會出現昏沈。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態來調息、調心,或把意念專注在鼻端上,或放在丹田上,也可以在這個區域來回移動。當然,如果你的心定得很好,息也守得很好,這時可以把你的專注力長久地安住在一個地方。你的專注力如能長久地安住于一處,靜而不亂,你的定力就能增強。
你們在學習打坐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我講的六個字:專注、清明、綿密(所謂綿密,就是打成一片)。我們要時時刻刻用這樣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功夫,觀照自己的心態。專注的訣竅是什麼呢?就是心一境性,就是把意念集中在一個目標上,而且要讓這個目標完全獨立起來;這就好像我們打坐的姿式,不靠左不靠右,不靠前不靠後,端端正正。我們的意念也是如此,也要端端正正地獨立起來,也就是祖師所說的“不續前,不望後,曆曆孤明,觀照當下一念。”我們經常講要忏悔,在教理上,忏悔就叫作“斷相續心”。不續前,就是你的妄想打過以後,不要再去想它;不望後,就是要專注在當前一念,後一念就不要去管它。時時刻刻讓你的心安住在當下,就能把心孤立起來;心孤立起來了,妄想就減少了。這是一種入門的方法。當然這還不是修行的究竟,不過第一步必須這樣走,第一步走好了,第二步才有基礎。
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在你不思前也不思後的當下,這個時候你在何處?你的念頭是什麼?當下這個時候,當下這一念,就叫“正與麼時”。你所要觀照的就是當下這一念。
“正與麼時”,這是唐代的一個土話,我以爲可能是湖北的土話。六祖在黃梅得法,後來遇到惠明上座,他當時用了這句“正與麼時”,以後這句話就用得特別多了。可見當下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時刻,是真正能夠找到你的生命在什麼地方的唯一時刻。所以要做到專注,說說很容易,真做起來絕對不是簡單的事,至少要用十年、八年的功夫。
能夠專注,數呼吸就能數得很清楚,但這時可能會出現疲勞,一疲勞,數呼吸就會數得不那麼清晰了:該數出息的時候,數了入息;該數入息的時候,數成了出息;該數一的時候,卻跑到二上去了。這種時候,你就要提醒自己,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專注、清明。在專注、清明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是要達到綿密,也就是打成一片。功夫只有真正打成片了,才會有真正的受用。
漫談臨濟禅與保任(1999年1月9日)
學禅宗的一定要對禅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特別是對禅宗所說的禅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中國的禅宗和印度傳來的佛教有聯系,但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種創新。它是把佛教的思想真正地落實到了平常日用當中。它不是一種理論,不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是我們人格的整體。這是禅宗的禅最主要的特征。禅是活潑潑的,不可以邏輯去推理它,也不可以用理論框架去架構它,這些對于禅宗的禅來說,都是沒有用的。所以說中國的禅宗是一個嶄新的東西,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要發揮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的主體性、自覺性。
禅處處強調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要依賴他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只有發揮了自己的力量,我們才能真正改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生命。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在內,禅宗覺得,一切文字執著對于真正發揮人類的主體精神來說都是一種障礙。我們把唐末一直到五代、北宋這個時期的禅宗語錄打開來看看,或者把《景德傳燈錄》好好地咀嚼一番,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精神。爲什麼禅宗要呵佛罵祖呢?因爲如果你過份地執著佛言祖語,它就會成爲我們發揮主體精神的一種幹擾、一種障礙。所以禅宗就是要把佛見、法見等都掃除幹淨,這樣我們自己的主人翁才能夠真正顯露出來。這樣的思想在臨濟禅師那裏體現得最徹底、最突出。臨濟祖師的語錄沒有多少,但是他卻把當時的佛教大罵一通。他以這種方式,就是要讓我們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把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的東西挖掘出來。所以他要痛打一切執著,把一切知見都掃除掉。
臨濟祖師在南方得法,但沒有在南方弘法,而是到河北正定這個地方弘法。他的語錄上講:“有一廢院,名臨濟院。”這個寺院是在東魏時期開創的。他老人家就撿了這麼個地方住下來。住的時間不很長,接著發生了戰亂,寺院就毀掉了。後來,有一位將軍,把自己正定城裏的舊宅布施給了臨濟禅師,臨濟禅師還是以臨濟院的名字命其所居,那就是現在臨濟寺這個地方。臨濟寺的舊院就在滹沱河的旁邊。盡管我們現在還念禅偈“滹沱弟子,祖運真傳,”但現在的臨濟寺離滹沱河還是相距很遠的。
臨濟語錄裏提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無位真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位真正的人(而實際上我們現在都是虛假的人),那麼這位真人究竟在那裏呢?這個真人看不見,摸不著,可是你卻一刻不曾離開過它;你可以接近他,可以和他融爲一個整體,但你無法給它定位,所以說是無位真人。臨濟禅師經常在上堂的時候講:“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面前放光動地!”這句話的意…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