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五一直数到十。第一个阶段这么数,注意力容易集中,对于止息我们的妄念,见效比较快。就像我们念佛号一样,妄想纷飞的时候,你拼命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妄念很容易打消。数息比较单纯,意念越单纯越容易集中,越复杂越不容易集中。

  在三个七当中,第一七数出息和入息,行住坐卧念念不断,七天下来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境界。 第二七只数吸,这就比原来进了一步,呼吸长了,意念更加单纯、专一。如果我们从第二个七开始这样做,身心会更加安泰。第三七不数息,只是随息,整个意念只要观察出息和入息就行了,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修行方法。真正达到这一地步,出息和入息都了了分明,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保任住,使它成为二六时中的心态。

  昨天讲的调息,今天就补充这些。

  今天讲修行过程中的三个要点,也可以叫做修定三要,我过去曾讲过多次。打坐时,我们在意念专注的心态下,有三点必须非常注意,丝毫不能放松:第一是专注,第二是清明,第三是绵密。专注和清明是过去的祖师都讲过的,即止、观,或者定、慧,绵密是我根据禅宗的修行方法补充的。为什么要补充这一点呢?在止和观之间,怎样保持连续和稳定,这就要靠一种精进的力量去推动,使它永远保持平衡、协调的状态,所以用功要绵绵密密。

  什么是专注呢?专注在佛法的修行中,就是定,或者止,所谓心一境性。就是令我们的意念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毫不转移。所谓专者不杂,注者坚持不断,像山间的流水一样,不断地流注。什么叫心一境性呢?我们的心念所缘的环境只在一个对象上,不能有多个对象。一个对象就是专,就容易得定。如果东想西想,就是杂念妄想。境就是我们所缘的对象,性就是状态。心念所缘,专注一境, 那种状态就叫做定。

  第二,清明。清明就是清楚明白,就是观,照,慧。观的要点是了了分明,让我们意念所缘的境了了分明:数息的时候,要让数的数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了了分明,不能模糊。我们要了了分明观照我们当下的这一念,这就是智慧的觉照。

  第三是绵密。绵密,禅宗的祖师说,用功夫要达到一种绵绵密密不间断的状态,功夫慢慢才会娴熟。绵密用现代的话来讲,一是要连续,二是要稳定。使我们修行的心态、观察的对象、所缘的境,要达到毫不转移,稳定保持在一个境上。因为你转移了,心就乱了。初学的时候,目标不能多,只能是一个目标,才能稳定。稳定,还要连续,让这种稳定连成一片。

  我经常讲到一个经验,要让我们的念头、正念、专注和清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我们在用功的时候,总是有妄想夹杂在中间。要使正念逐步加强,妄念逐步淡化,必须有一个过程,这就是由点到线的过程。如果把点连成一线,那在打坐的时候,在静中或者专注的时候,就可以做得了主;但是在动中,有了诱惑力的时候,就做不了主。因为你的专注力还只是一条线,这条线影响力还很小,还没有形成抗拒外界诱惑的力量,还会被外境所转,有时候就可能会断掉。怎么办呢?让这条线逐步粗起来,扩展开来,由线到面,让我们的正念打成一片,在二六时中都不走失。

  这是做功夫的一些基本窍门,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比较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修行就会事半而功倍;如果盲修瞎练,不知所从,那就事倍而功半。希望各位用心听,用心学,用心做。各位听这些话的时候,要全身心地投入,觉得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那么这句话在你那里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如果觉得这话跟自己关系不大,就会当面错过。

  有人总想腿子疼,如果你把心专注到当下一念,哪里还有心去想腿子疼呢?心无二用,腿子疼就会忘到一边去了。这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要生大惭愧心,有了大惭愧心,腿子疼你也不知道了,只知道要不空过这21天。所以希望各位努力!珍重!

  禅的分类(1999年1月4日)

  昨天我们讲了修定的三个要领。今天我们接着讲禅的种类。我们说参禅、修禅,禅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学了教理,知道梵语“禅那”,此云思维修,亦名静虑。这个定义我们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实际上怎么去体会它,仍然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我经常这样来概括禅: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要从这四个方面认真地去体会,禅才会有实际的内容,才会使我们有一种亲切的感受。禅应该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是佛法的全部。

  佛经上对禅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关于禅的分类,在各种经论上讲得很清楚。关于禅的层次,在许多讲禅的经论上都讲到四禅八定等等。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圭峰宗密禅师,他所著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把禅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分出来以后,有人说他分得对,当然也有人说他分得有欠妥当。从禅真正的界定来看,圭峰禅师把禅分为五类,这种判摄在今天仍然有它实际的意义。圭峰禅师把禅分为哪五类呢?就是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一)所谓外道禅,圭峰禅师是这样来定义的,他说:“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为外道禅。”什么叫做异计呢?就是动机不纯。欣上厌下,就是有欣厌之心,想高的,厌低的;想好的,厌坏的。我们看现在的种种气功,那里面也有禅,如果没有禅,它的那些功能就出不来。因为它想追求一种特殊的功能,所以说它动机不纯。古代印度的外道所修的禅定,他们也能够获得种种的特异功能,甚至是神通,但是他们不能见性,不能了生死,所以他们不能出三界。这是邪定,不是正定。这是心游道外,所以说它是外道的禅。外道禅把佛教以外的一切哲学、宗教所主张的禅包括无遗。

  (二)什么是凡夫禅呢?凡夫禅应该说比外道禅进了一步,就是正信因果,亦依欣厌而修,也就是以修人天福报为目的的四禅八定。因为要升天,如果没有禅定,只能升到欲界天;有了禅定,才能升到色界、无色界天。色界、无色界是因为定力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层次。真正要升到色界、无色界,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也需要正信因果,才能达到这一步。但它同时具有欣厌之心,如果没有欣厌之心,也就不可能舍下界而趋上界,舍初禅而趋二禅。正因为它有欣厌之心,才能一步一步地提升。欣厌之心就是取舍之心。因为它没有明白修禅的目的是什么,它没有出三界,还在三界之内,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说它是凡夫禅。

  凡夫禅应该说是出世间禅的基础,也是佛教所鼓励的人天法门或者说人天乘所修的禅定。佛教不主张我们去修外道禅,但鼓励我们修人天乘。因为修人天乘也是善法,所谓五乘法门,其中就包括人天乘。而且在修有漏的四禅八定时,有多次机会可以证得无漏,出离三界,因此,四禅八定是一切禅的根本。

  (三)什么是小乘禅呢?就是以破除我执所得到的真理去修,是为小乘禅。大家知道小乘也是了不起的,能够做到我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什么叫做我空呢?就是认识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的生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根据这个道理来修禅,就是小乘禅。为什么说它是小乘呢?因为它只能自度。小乘就好比一个小型的运载工具,它只能一个人乘坐,就像自行车一样,自行车有时还能带一个人,但只能是短途,长途还是不行。乘就是一个工具,乘此工具而达到一个目的,这就是乘的作用。

  (四)什么是大乘禅呢?就是以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这就是大乘禅。就是人空,法也空,了知一切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包括它所证得的一切禅定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不起执着,一起执着,就有取舍心;有取舍心,就有欣厌心;有欣厌心,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生起真正无我的大悲心。没有平等无我的大悲心,就不能普度众生。所以大乘就像一个容量巨大的运载工具,既能把自己运到涅槃彼岸,也能把一切有缘的众生运到涅槃彼岸。

  大乘和小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别,就是小乘证得了涅槃而住涅槃,大乘证得了涅槃而不住涅槃。当然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不住生死而又现生死相。现生死相是为了度众生,因为不现生死相,不到人间出生入死,就无法度众生。有生死相,但又不被生死所染污,所转化,这就是大乘的本领。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功能,广度一切众生。由此可见,大乘禅在这样一种境界中完全是一种受用。在修的时候,它表现的是一种定;在证的时候,它表现的是一种智慧;在用的时候,是禅定和智慧的统一。禅定和智慧统一了,那就是禅的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受用。

  (五)什么叫做最上乘禅?圭峰禅师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也叫做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或如来清净禅。这正是一切禅的根本,达摩门下所传的就是这个禅。印度佛教所传的禅,有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只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以后,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禅,才是最上乘禅。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都要依四禅八定而修,只有最上乘禅不依四禅八定而修,它是一种顿悟。顿悟是不立阶级、直接了当的 。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这五种禅包括了一切禅。从我们柏林寺来说,它的传统应该是修顿悟禅的。我现在教大家数息,是顿悟禅,还是次第禅?是小乘禅,还是大乘禅?我觉得数息只是我们止息妄想、集中心力的一个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自心本来是清净的,是没有烦恼的,一切的智慧本自具足,我们的心与佛无二无别,只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的妄想,还有许多的无明烦恼,我们只有借助一切的方便和工具,把自心所有的这些附加物洗涤干净,我们自心本有的佛性才能显露出来。这和最上乘禅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在下手的功夫上找一个最稳妥的方法。经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的妄想逐步地淡化了,我们…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