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一直數到十。第一個階段這麼數,注意力容易集中,對于止息我們的妄念,見效比較快。就像我們念佛號一樣,妄想紛飛的時候,你拼命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妄念很容易打消。數息比較單純,意念越單純越容易集中,越複雜越不容易集中。
在叁個七當中,第一七數出息和入息,行住坐臥念念不斷,七天下來一定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境界。 第二七只數吸,這就比原來進了一步,呼吸長了,意念更加單純、專一。如果我們從第二個七開始這樣做,身心會更加安泰。第叁七不數息,只是隨息,整個意念只要觀察出息和入息就行了,這是一種難度較大的修行方法。真正達到這一地步,出息和入息都了了分明,你就可以在這個地方保任住,使它成爲二六時中的心態。
昨天講的調息,今天就補充這些。
今天講修行過程中的叁個要點,也可以叫做修定叁要,我過去曾講過多次。打坐時,我們在意念專注的心態下,有叁點必須非常注意,絲毫不能放松:第一是專注,第二是清明,第叁是綿密。專注和清明是過去的祖師都講過的,即止、觀,或者定、慧,綿密是我根據禅宗的修行方法補充的。爲什麼要補充這一點呢?在止和觀之間,怎樣保持連續和穩定,這就要靠一種精進的力量去推動,使它永遠保持平衡、協調的狀態,所以用功要綿綿密密。
什麼是專注呢?專注在佛法的修行中,就是定,或者止,所謂心一境性。就是令我們的意念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毫不轉移。所謂專者不雜,注者堅持不斷,像山間的流水一樣,不斷地流注。什麼叫心一境性呢?我們的心念所緣的環境只在一個對象上,不能有多個對象。一個對象就是專,就容易得定。如果東想西想,就是雜念妄想。境就是我們所緣的對象,性就是狀態。心念所緣,專注一境, 那種狀態就叫做定。
第二,清明。清明就是清楚明白,就是觀,照,慧。觀的要點是了了分明,讓我們意念所緣的境了了分明:數息的時候,要讓數的數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了了分明,不能模糊。我們要了了分明觀照我們當下的這一念,這就是智慧的覺照。
第叁是綿密。綿密,禅宗的祖師說,用功夫要達到一種綿綿密密不間斷的狀態,功夫慢慢才會娴熟。綿密用現代的話來講,一是要連續,二是要穩定。使我們修行的心態、觀察的對象、所緣的境,要達到毫不轉移,穩定保持在一個境上。因爲你轉移了,心就亂了。初學的時候,目標不能多,只能是一個目標,才能穩定。穩定,還要連續,讓這種穩定連成一片。
我經常講到一個經驗,要讓我們的念頭、正念、專注和清明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我們在用功的時候,總是有妄想夾雜在中間。要使正念逐步加強,妄念逐步淡化,必須有一個過程,這就是由點到線的過程。如果把點連成一線,那在打坐的時候,在靜中或者專注的時候,就可以做得了主;但是在動中,有了誘惑力的時候,就做不了主。因爲你的專注力還只是一條線,這條線影響力還很小,還沒有形成抗拒外界誘惑的力量,還會被外境所轉,有時候就可能會斷掉。怎麼辦呢?讓這條線逐步粗起來,擴展開來,由線到面,讓我們的正念打成一片,在二六時中都不走失。
這是做功夫的一些基本竅門,如果我們采用一些比較實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修行就會事半而功倍;如果盲修瞎練,不知所從,那就事倍而功半。希望各位用心聽,用心學,用心做。各位聽這些話的時候,要全身心地投入,覺得這句話就是對我說的,那麼這句話在你那裏就會起很大的作用。如果覺得這話跟自己關系不大,就會當面錯過。
有人總想腿子疼,如果你把心專注到當下一念,哪裏還有心去想腿子疼呢?心無二用,腿子疼就會忘到一邊去了。這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那就是要生大慚愧心,有了大慚愧心,腿子疼你也不知道了,只知道要不空過這21天。所以希望各位努力!珍重!
禅的分類(1999年1月4日)
昨天我們講了修定的叁個要領。今天我們接著講禅的種類。我們說參禅、修禅,禅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學了教理,知道梵語“禅那”,此雲思維修,亦名靜慮。這個定義我們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實際上怎麼去體會它,仍然有十萬八千裏的距離。我經常這樣來概括禅:禅是一種方法,是一條道路,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受用。要從這四個方面認真地去體會,禅才會有實際的內容,才會使我們有一種親切的感受。禅應該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是佛法的全部。
佛經上對禅有各種各樣的分類。關于禅的分類,在各種經論上講得很清楚。關于禅的層次,在許多講禅的經論上都講到四禅八定等等。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圭峰宗密禅師,他所著的《禅源諸诠集都序》,把禅分爲五大類。這五大類分出來以後,有人說他分得對,當然也有人說他分得有欠妥當。從禅真正的界定來看,圭峰禅師把禅分爲五類,這種判攝在今天仍然有它實際的意義。圭峰禅師把禅分爲哪五類呢?就是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一)所謂外道禅,圭峰禅師是這樣來定義的,他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爲外道禅。”什麼叫做異計呢?就是動機不純。欣上厭下,就是有欣厭之心,想高的,厭低的;想好的,厭壞的。我們看現在的種種氣功,那裏面也有禅,如果沒有禅,它的那些功能就出不來。因爲它想追求一種特殊的功能,所以說它動機不純。古代印度的外道所修的禅定,他們也能夠獲得種種的特異功能,甚至是神通,但是他們不能見性,不能了生死,所以他們不能出叁界。這是邪定,不是正定。這是心遊道外,所以說它是外道的禅。外道禅把佛教以外的一切哲學、宗教所主張的禅包括無遺。
(二)什麼是凡夫禅呢?凡夫禅應該說比外道禅進了一步,就是正信因果,亦依欣厭而修,也就是以修人天福報爲目的的四禅八定。因爲要升天,如果沒有禅定,只能升到欲界天;有了禅定,才能升到色界、無色界天。色界、無色界是因爲定力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層次。真正要升到色界、無色界,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也需要正信因果,才能達到這一步。但它同時具有欣厭之心,如果沒有欣厭之心,也就不可能舍下界而趨上界,舍初禅而趨二禅。正因爲它有欣厭之心,才能一步一步地提升。欣厭之心就是取舍之心。因爲它沒有明白修禅的目的是什麼,它沒有出叁界,還在叁界之內,還在六道輪回之中,所以說它是凡夫禅。
凡夫禅應該說是出世間禅的基礎,也是佛教所鼓勵的人天法門或者說人天乘所修的禅定。佛教不主張我們去修外道禅,但鼓勵我們修人天乘。因爲修人天乘也是善法,所謂五乘法門,其中就包括人天乘。而且在修有漏的四禅八定時,有多次機會可以證得無漏,出離叁界,因此,四禅八定是一切禅的根本。
(叁)什麼是小乘禅呢?就是以破除我執所得到的真理去修,是爲小乘禅。大家知道小乘也是了不起的,能夠做到我空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什麼叫做我空呢?就是認識到我們的主觀世界、我們的生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根據這個道理來修禅,就是小乘禅。爲什麼說它是小乘呢?因爲它只能自度。小乘就好比一個小型的運載工具,它只能一個人乘坐,就像自行車一樣,自行車有時還能帶一個人,但只能是短途,長途還是不行。乘就是一個工具,乘此工具而達到一個目的,這就是乘的作用。
(四)什麼是大乘禅呢?就是以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這就是大乘禅。就是人空,法也空,了知一切的事物都是緣起性空,包括它所證得的一切禅定智慧也是因緣所生法。不起執著,一起執著,就有取舍心;有取舍心,就有欣厭心;有欣厭心,就不能出叁界,就不能生起真正無我的大悲心。沒有平等無我的大悲心,就不能普度衆生。所以大乘就像一個容量巨大的運載工具,既能把自己運到涅槃彼岸,也能把一切有緣的衆生運到涅槃彼岸。
大乘和小乘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區別,就是小乘證得了涅槃而住涅槃,大乘證得了涅槃而不住涅槃。當然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不住生死而又現生死相。現生死相是爲了度衆生,因爲不現生死相,不到人間出生入死,就無法度衆生。有生死相,但又不被生死所染汙,所轉化,這就是大乘的本領。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所以才有這麼大的功能,廣度一切衆生。由此可見,大乘禅在這樣一種境界中完全是一種受用。在修的時候,它表現的是一種定;在證的時候,它表現的是一種智慧;在用的時候,是禅定和智慧的統一。禅定和智慧統一了,那就是禅的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受用。
(五)什麼叫做最上乘禅?圭峰禅師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也叫做一行叁昧,或真如叁昧,或如來清淨禅。這正是一切禅的根本,達摩門下所傳的就是這個禅。印度佛教所傳的禅,有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只有達摩祖師到中國以後,所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禅,才是最上乘禅。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都要依四禅八定而修,只有最上乘禅不依四禅八定而修,它是一種頓悟。頓悟是不立階級、直接了當的 。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這五種禅包括了一切禅。從我們柏林寺來說,它的傳統應該是修頓悟禅的。我現在教大家數息,是頓悟禅,還是次第禅?是小乘禅,還是大乘禅?我覺得數息只是我們止息妄想、集中心力的一個方法。我們每個人的自心本來是清淨的,是沒有煩惱的,一切的智慧本自具足,我們的心與佛無二無別,只是我們現在還有許多的妄想,還有許多的無明煩惱,我們只有借助一切的方便和工具,把自心所有的這些附加物洗滌幹淨,我們自心本有的佛性才能顯露出來。這和最上乘禅的目標還是一致的,只是在下手的功夫上找一個最穩妥的方法。經過了這個階段,我們的妄想逐步地淡化了,我們…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