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定性逐步地坚定了,我们自然就可以找到一个顿悟自心的法门和方法。所以说我现在教给大家的这个方法和赵州祖庭本身的传统并不违背。希望各位能够提起精神,鼓足勇气,在这个21天当中,真正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禅与禅宗(上)(1999年1月5日)
今天想跟各位讲一讲“禅与禅宗”。我们很难从定义上说明什么是禅,什么不是禅。我们只能说禅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受用(或者境界),同时它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我们或许可以依稀仿佛地想象禅是什么。
为什么说禅是一种实践呢?据有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在公元前2000年,古印度就有人在探索、实践所谓的禅。当然,那个时候不叫做禅,而叫瑜伽,或者禅那。那时,禅主要是一种实践,就是人们脱离世俗生活,到森林里面,或者到山洞里面进行冥想。所谓冥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定或练功这样一些形式。我们中国人一般叫做练功,印度人叫做修定,西方人叫做冥想。这种实践方式或过程,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禅有某种相通或相同的地方,但是不能等同。佛教产生以后,有关禅定的修养继承了古印度的文明,也采用了古印度的这些修炼方法,并使修定的方法以及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和提高。修定能够淡化我们的烦恼,净化我们的身心,开发我们的智慧。
佛经里面专门讲修禅定的书可以说不计其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接受了这些修定的方法。中国历代的高僧,都有专门修习禅定的人,从《梁高僧传》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续高僧传》,都以极重要的篇幅来记载历代修习禅定的这些高僧的事迹和心得体会。高僧传分十科,往往是把修禅定列在第二科或是第三科,第一科是译经,第二科是义解,第三科是禅定。在佛陀时代,比丘只有两件事:一是读诵,二是禅思。由此看来,禅绝对是一种实践,是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实践内容。
到了禅宗发展起来以后,就更加注重对禅的实践。就像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与“坐”就是实践,不管你是在动中还是在静中,都应该在禅定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默动静体安然”。到了“语默动静体安然”,就可以说是一种受用,是一种境界了。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话,也就可以理解禅的实践意义和受用的意义。
禅也是一种思想,因为它能够指导我们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万事万物,所以说它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它是修禅的人们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特色是超越的,是即世而出世,是在尘而不染尘。《六祖坛经》里有几句话,特别能够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像“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当然这些话在佛经里同样也有,不过六祖特别地加以强调。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都是禅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最彻底、最生动地描述。因为一种思想就是我们生活、做人的一个准则,一个方向。
禅作为一种文化来说,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和突出。禅作为文化,并不一定说描述禅就是禅的文化,有一些文化形式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禅,在表面上没有和禅挂上钩,但实际上它所表现的内容就是禅的意境。像中国的诗歌、绘画,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既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山水画,又是对禅的意境非常生动的描述。历代以来画家们所画的山水画,有一些画是极为高远、深邃,有一些画简直就是妙不可言。当然有许多直接描述禅的文学作品,那更是禅文化的直接体现。
我们虽然从这四个方面对禅进行了说明,但是究竟什么是禅?我想我们只能够接近它,发现它,受用它,真正地描述它却是非常困难的。大家记住这个道理:禅,你可以接近,你可以受用它,甚至你可以安住于禅,但是你要去描述它,那简直是没有办法,因为文字无法描述它,但它又不离文字。所以说禅是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不仅禅无法用文字描述,应该说一切能够受用的东西,语言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赵州和尚为什么对初到的、到过的以及常住的院主,一概都叫他“吃茶去”?这就是“无法向人说,将心予以安”的道理。所以说禅既是实实在在的,又是妙不可言的。这就是我讲的所谓禅。
那么禅宗是什么,禅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应该说禅宗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以实践禅为目标的一个宗派。这个宗派的产生,当然也不是偶然的。初祖达摩祖师也好,二祖慧可大师也好,乃至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师,他们当时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创立一个所谓的宗派呢?从他们留下的言教来看,似乎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但是他们强调一点,所谓“我此法门”,就是说我的这个法门是什么。这里强调的还是一种实践,还是要人如何去接近禅,受用禅。因为六祖的时代正是佛教其他宗派陆续诞生的时代。在六祖之前,就有三论宗;而唯识宗、华严宗正在酝酿之中,律宗也在开始形成;其他的宗派就比较晚一点。六祖的门人正是在当时佛教创宗立派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启发之下,独树一帜,建立“我此法门”。
当时五祖门下,有两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神秀大师和六祖惠能大师,他们都在禅的证悟上有杰出的成就,所以当时两位大师的弟子都有创立宗派的愿望,于是就建立了所谓南宗和北宗。南宗就是指的惠能大师这一派,北宗就是指的神秀大师这一派。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当时应该说北宗很有优势,因为北宗的弘扬就在中原地带,而且北宗底下的门人大部分都是佛教的知识分子。而南宗远在广东,那时的广东可不是现在的广东,现在的广东都说是一个好地方,那时的广东是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那时做官的在朝廷犯了法,会被贬职到岭南,说被贬职到岭南去了,这个人就没有希望了。六祖就是在那样一个空间里来弘扬他的禅法,所以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在人文上,他都处于劣势。这两位大师之间,并没有互相谁忌妒谁,但是两位大师的门人,都想光扬先德,光扬师门,当然也有佛法上究竟与不究竟的问题存在,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六祖惠能大师的宗风占了优势地位,最后成为禅宗的正统。
六祖大师的禅宗,它的思想,它的宗风,它的言教,都记录在《六祖坛经》里面。这本书是我们河北佛学院准备学习的禅宗七经之一。各位可能都知道,佛教传到中国,只有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说的言教才称为经,中国祖师所说的法要集成经的,就只有《六祖坛经》这一本。
禅与禅宗(下)(1999年1月5日)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佛教徒的光荣和骄傲,它是禅宗对佛教修行法门的一大贡献。
六祖大师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从《六祖坛经》里的记载来看,他不止一地次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他虽然不认得字,但是他说的法却没有一字不符合佛法的原意。所以说中国禅宗的正式开始,或者说禅宗的正式创立,应该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从《六祖坛经》开始的。
禅宗比较注重自己的历史,它成立以后,就开始追溯自己的历史,并把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它需要经典作为依据,虽然禅宗曾以《楞伽经》印心,后来又以《金刚经》印心,但毕竟禅宗所说的道理和方法与经典上讲的并不是一模一样的,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殊胜处。禅宗特别重视传承,故有西天28祖东土56之说。
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悟道以后,五祖把他叫到房间里传授心法。当时六祖还是个行者,还没有出家,更没有受戒。作为一个行者来得法,怎么样把袈裟交付给他,怎么样把禅宗法统交付给他,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所以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是在五祖的丈室里面。夜半三更,惠能大师到了五祖的房间里面,五祖以袈裟围一块地方,六祖跪在地下,五祖给他传授心法,同时也传授了禅宗的法统——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到弘忍大师这样三十几代人的传承。所以《六祖坛经》里列有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这样的传承关系。
禅宗的产生完全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佛教各宗派相继产生的大环境里面示现出来的一个新兴宗派。应该说,禅宗的产生在当时佛教界里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小的,律宗的律师都纷纷起来批判禅宗。最后到了百丈禅师,他干脆另立道场――你批评我,我就不跟你一起住,我另外修庙,另外住,所以叫“马祖唱丛林,百丈立清规”。从传统佛教里面分立出来,禅宗的产生实际上有这个意思。这是经过了一个相当艰苦的历史过程,我们各位在学习佛教史的时候,可以慢慢地领会这其中的道理。
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作为学教的人来说,他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为什么呢?你这么简单,我们学了这么多经教,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所以当时的人不接受禅宗。只有那些真正的大丈夫,真正具有你是佛、我也是佛、敢于直下承当的人,只有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够接受六祖所说的那些话。所以你看那些禅师,他们往往会有种种比较激烈的言论,所谓呵佛骂祖,就是在传统佛教对他们挤压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一些心里话。他们要“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向如来行处行”。
中国佛教两千年,所发生最大的事件,应该是禅宗的产生。
禅门宗派(1999年1月6日)
中国真正有禅宗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开始的。六祖大师生于初唐,弘法在中唐时期。六祖大师的门下,从第一代一直到第九代,他们基本活动在晚唐时期和五代时期,整个加在一起有150年左右的历史。这期间禅宗有了一个蓬勃的发展。大家知道,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灭法运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武宗会昌法难。五家宗派的开创人沩山祖师和临济祖师都经历过会昌法难,不属于五家的赵州和尚也…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