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一日一夜,那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他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到了兜率天上去了,回来的时候,他记得清清楚楚。出定以后他把这些事情作了一个回忆。他说他要往生兜率内院。他的志愿不在内院享受涅磐之乐,而是要实现他的诺言,“众生无尽愿无尽。苍生苦尽那时休”。众生没有苦了,那时就可以休息了。
看破魔境,莫理它(1999年1月13日)
各位善知识,半个月来,大家都非常精进,这说明各位向道的心、了生死求解脱的心很切。求解脱就是要与自己多生多劫以来的烦恼战斗,与一切内外魔障战斗。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种种境界出现,有好的,也有坏的。从禅宗的立场来看,一切境界都不过是心的幻化而已,若执为实有,即成魔境。修行就是与诸魔作战,所谓生魔、死魔、病魔、老魔,乃至我们五蕴当中的五十种阴魔。
魔境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广义的魔境和狭义的魔境。人的一生总是在颠颠倒倒、妄想纷飞中度过。这些妄想、颠倒无一不是魔境。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狭义的魔境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修行求解脱,大自在天魔很害怕,害怕娑婆世界的众生摆脱了他的魔掌,害怕他的魔子魔孙减少了,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对修行人进行百般阻挠。这叫做外魔。内魔是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对修道解脱起障碍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幻觉,本身并不实在。一切法如梦如幻,魔境亦复如是。魔境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表现在听觉方面,有时候表现在视觉方面,有时候表现在意识方面,总之使你在用功的时候坐不安、行不稳。
在听觉方面,比如说当我们用功用到一定的时候,心里清清净净的,忽然听到念佛的声音,诵经的声音,乃至种种美妙的音乐,有时还可能会听到恐怖的声音,甚至会听到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障碍,你的家人现在正如何如何,再过若干年你的修行会如何如何,等等。因为这些声音对我们的修行主要是起着干扰作用,所以是魔境。在这方面,许多信徒都有过亲身体验。有的说玉皇大帝跟他说话,有的说宇宙人跟他说话,有的说有个声音告诉他,某某时候会发生某某事情。实际上,这都是我们八识田中的业种在翻腾,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行的结果。
在视觉方面,比如说我们正安安静静坐在这里,眼睛一合上,突然眼前出现种种恐怖景象,一只老虎正向你张着口,马上就要把你一口吃下去;一条大莽蛇正向吐着毒液,马上就要咬你一口;乃至会出现刀山、火海、剑树、波涛滚滚的大海;有时还可能会看到佛菩萨放光,看到罗汉坐在你面前,或看到西方三圣在向你招手。这些感觉好象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眼睛一睁开,它们就消失了。在视觉方面还有更奇妙的,有时隔着墙能把墙外面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隔着衣服能看到别人的五脏六腑如何如何。有这方面特异功能的人,别人身上有毛病,他能看得很清楚。类似这种透视功能是不是究竟的呢?应该说一点儿也不究竟,相反,它会成为修行人的一个障道因缘。在修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魔境,这不足为怪。以往打七每年都有轻度着魔的人,比如有人在这里坐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哭起来了,晚上一个人在院子里狂喊乱叫。这样的事今年还没有发生。
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世着魔。对于修行而言,着魔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你不开悟没关系,你可别着魔了;着了魔,往往很难对治。这么说,不修行是不是更好些呢?要知道,这些魔障你不修行它们也存在,只不过它们不会像现在这样集中地反映出来罢了。那么在修行过程中出现了魔境,该怎样来对治它们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用缘起性空的现观智慧来看破它们。连我们这个色壳子都是缘起性空的,何况在我这个色壳子里面反映出来的种种魔境呢!当下识破它们其性本空,然后置之不理,不要管它,佛来不要去管他,魔来也不要去管他,听到好的声音你不要动心,听到坏的声音你也不要害怕,一切的一切都用平常心去对待。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毕竟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意志非常脆弱,总感觉到自己的生命缺乏安全感,所以当这些魔境现前的时候,往往一下子就吓蒙了,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没有魔境的时候,没有种种幻觉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正见、正念,对修行中会出现魔境这一点心里要非常清楚明白。打坐时,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做,眼睛不要合上,合上了容易产生幻视。如果有了幻觉,比如眼前金光闪闪,好像看见了极乐世界一样,这个时候,你不要起贪心,要赶快把眼睛睁开,不要理它。这是对付魔境的一个根本办法。
古来的祖师在他们的开示中也谈到一些对付魔境的方法,这些方法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下来,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有参考价值。比如虚云老和尚就告诉我们,如果有魔境出现,就念《楞严心咒》,那是最灵验的。眼睛睁开,手握拳头,好像自己很有力量一样,然后念《楞严心咒》,求三宝的加持,这样就能够化解魔境。这种方法不只是在遇到魔境的时候才使用,平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预防内外魔的干扰。每一座我们都可以先念这个咒子,然后再入定做工夫,这样效果会更好。上座的时候,也可以先念《准提咒》(它是五部密法的总持),至少念3遍,7遍更好。开始念第一遍的时候,前面的四句偈要念,从第二遍起偈子可以不念。每一座你都这样去求加持,你会坐得非常安定的。一座下来之后,要回向。回向就是把我们修禅的功德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使我们的心量扩大。回向的时候一般念4句偈子,可以念“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可以念“愿消三障诸烦恼……”。
最后提一下,魔境的产生,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另一方面,它恰恰说明你在用功上有一点点进步。假使说你没有一定的功夫,坐在那儿老是翻腿子,打妄想,或者东张西望,你想魔境出现,它还不来哩,你想看到大山大海也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根本还没有定下来。所以有境界出现也不是随便的。它表明你用功已经有了一点点收获。总之,在用功的过程中,要具足正念,不要跟着幻觉走,也不要跟着感觉走。这一点非常重要。社会上流行一句歌词,叫作:“跟着感觉走”。在修行过程当中,恰恰不能这样做。跟着幻觉走就坏事了。跟着幻觉走就是跟着魔走,跟着魔走,就成了魔子魔孙。
关于禅宗三关的种种看法(1999年1月14日)
为了打好禅定的基本功,在这次禅七当中,我要求大家从调息入手,分三步走:先数出息和入息,其次只数入息或只数出息,最后是随息。第一个七要求大家既数出息又数入息,原因是我们初入禅堂,妄想杂念比较多,所以必须采取比较强烈的手段来对治。既数出息又数入息,能够加强我们的念力,以对治那些粗重的烦恼。第二个七,因为相对来说,大家的身心稍微有点收敛,妄想也相应地少一点,所以只数入息,或者只数出息。这样用功就没有刚开始那么累了。但是在这当中也有人反映,气息老有阻滞,不能顺畅地出入。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息与我们的念还没有真正地协调好。数和呼吸一定要同步,自然,不能呼出来了才去数。呼吸、数字和你的念头这三者一定要统一起来,这三者要完全在一个点上,否则你的呼吸就不通畅。不是说单纯地把数数完了就了事。从一数到十,如果你的呼吸没有相应,或者只有七次、八次,或者心念、呼吸和数字之间相互脱节,这就是呼吸不调相。
从明天起是第三个七,大家不要数出入息了,只须随息就行了。随顺息的出入,把意念放在息上,做到息之出入了了分明,这样你的呼吸慢慢就能从粗到细,由浅入深,由快而慢,由短而长。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要着意控制呼吸。这七天,大家什么也不要想,不要想我这七天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见到祖师或者见到阿弥陀佛,你只管把你的息调好,让平时散乱惯了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这是修行的基础。基础打好了,你就可以使功夫慢慢上轨道。
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宗开悟的层次,古人把它叫作“三关”。最早提出三关的是北宋时期的黄龙慧南禅师,他是临济宗五家七派里边黄龙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个同门的师弟,就是杨岐方会禅师,杨岐方会创立了杨岐派。关于三关的问题最早是由黄龙提出来的。据语录上记载,黄龙禅师提出三关后,当时经他勘问、能够真正参透这个三关、令他满意的学人几乎是没有。因此,他的三关话头便在丛林里慢慢地成为禅宗的用功基准。他所说的三关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在与学人问答勘辩的过程中,他忽然向学人提出一个问题“人人尽有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这是第一关。第二句话就是“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跟佛手怎么样?像不像佛的手。第三句话是“我脚何似驴脚?”我的脚和毛驴的脚相不相似?我们这些初学佛法的人听到这些话真是叫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一时佛,一时畜类。所以说,黄龙祖师门风高峻,学人莫知深浅。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这一派只传了几代,就没有传下去。
黄龙祖师的禅法是接引上上根机的人。关于这三句话,每一句话黄龙祖师都有一个颂,这里不全部讲,我只说说最后的一个总颂。从这个颂里边,我们可以多少能够揣摩出一点三关的意思来: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报道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生缘断处伸驴脚”,这当中包含有两关。“驴脚伸时佛手开”,这句话暗含着第三关。下面两句话是说,你要参禅,必须把这三关都弄透了才行,所以说“报道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黄龙祖师的气概真是气吞山河,当时在他的门下能够真正契入三关的纳子很少。这是关于三关说法的最早来源。
自黄龙禅师以后七八百年以来,关于三关之说有各种各样的讲法。…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